战略演化思想溯源及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考察了国外对战略过程及战略管理从演化角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核心框架、基本单元、层次关系、变异动力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对战略演化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现有战略演化研究的局限,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以促进学术界对战略演化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战略演化;战略过程;演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2-0017-05
战略过程研究(strategic process research)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战略过程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过程来回答“为什么面对外界环境同样的变化,不同的企业却采取不同的应对战略及其发展轨迹”这一重要命题。迄今为止,关于战略过程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理论和学派已数十之多。然而,以往研究对组织战略过程机理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在这一背景之下,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与生物体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这一假设使得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类似于生物体进化过程,决不是“企业生命周期”提法那样简单。生物学演化观为战略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在Nelson和Winter研究经济过程的演化变迁以来,“战略本质上是一种被引导的演化”开始被学者们所认同,基于基因类比的“变异-选择-保留VSR”的演化范式成为理解战略过程的新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而备受关注”,演化(evolution)不仅作为二种战略思想开始被学者们所认同,而且成为新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的焦点,并形成了“战略演化(strategic evolution)”这一重要的前沿研究议题。当然,战略演化思想的研究发展不完全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从跨学科基础和自身发展积累来系统梳理战略演化研究的主要脉络及其重要进展。
一、战略演化思想溯源——跨学科领域的演化研究
企业战略过程的演化分析着重探寻经济现象、战略行为演变和管理规律,并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战略管理的运行和发展。从目前研究现状看,战略演化研究思想溯源是以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演化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了跨学科演化研究成果。因此,战略演化机制研究进展从跨学科基础和自身发展积累来看,呈现以下主要脉络:
1 生物学领域演化研究
演化思想最早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证实和长足发展。人们常把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著作《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论”的诞生联系在一起。但在此之前,已有人提出过进化论的思想。达尔文的贡献并不是创造了“进化”的概念,而是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了“进化”的事实,并提出进化发生的机制即自然选择。La-marck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理论”也对演化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生物学演化理论更加丰富,生物竞争理论、集合种群动态、生态系统等诸多思想融入其中,展现了演化理论多元性趋势。同时,演化思想在物理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人文结构等多领域内得到应用和不断渗透,逐渐形成“一般进化论”思想。
2 社会文化领域的演化研究
受生物学发展的启发,很多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发现了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存在较大相似性,人类知识文化的发生、传播、扩展变迁与生物基因非常相似,因而,这些学者对演化理论在人类文化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将演化思想在社会科学中进行了深化发展。例如,Camp-bell从哲学层面上提出了演化认识论(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Wilson、Hayek、Boyd等学者将演化理论应用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演化过程的分析中。另外,Menger和Hayek试图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解释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自然进化结果是社会最优状态,讨论了文化传播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进化的影响。
3 经济演化研究进展
生物进化学的演化理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学科——演化经济学。Nelson和Winter对经济变迁的演化研究是演化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借鉴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他们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进行了批判,延伸和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西蒙的行为理论,把创新(多样化、变异)作为知识载体的企业(遗传)和市场选择融入演化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惯例、非最大化行为、企业个体、市场作为选择过程的关键作用,“奠定了经济学演化理论的框架性基础”。自Nelson和Winter以后,大量经济学家(Langlois、Foss、Dosi、Teece、Hodg-son等)致力于演化经济理论的研究。目前,演化经济学家们开始试图利用经济演化的思想建立系统的微宏观理论,而其它学科也开始利用与演化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弥补完善自己的理论。战略管理的演化思想也从中借鉴颇多。
二、战略管理领域的演化研究进展
在演化思想与战略研究领域融合发展趋势下,战略管理研究学界开始探讨战略演化机制以及基于演化下的战略管理模式设计等方面问题。但是从目前已有的战略研究文献来看,战略演化研究即使在国外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表述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而且多是一些“萌芽”式的描述性思想,概念启发多而思路框架少,主要见于“类似”战略演化机制的基本单元、动力源、层次、选择或筛选机制、战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启发研究,尚未形成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1 战略演化核心分析框架的内容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战略演化机制的分析应同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一样,通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进行延伸,即基因类比物、变异(突变)、筛选或淘汰机制。基因类比物表示遗传性,变异或突变说明多样性,而筛选或淘汰机制与自然选择的意义一致,这也是生物学中新达尔文主义与拉马克思主义的综合。这种演化分析框架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透视战略管理的微观过程和宏观层面之间互动的合适的分析框架。就核心内容而言,Moore认为企业演化框架缺少生态系统关注,他指出企业不应把自己看做是单个的企业或扩展的企业,而应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的成员,其合作演化大致经历开拓(pioneering)、扩展(expansion)、权威(authority)、重振或死亡(renewal ordeath)四个阶段。还有学者提出应将生物进化中的代际概念、集合种群等有益内容纳入企业或战略演化的分析框架中。由此可见,现有战略演化机制仅是模仿生物学的概念性框架,不仅框架不系统,而且具体内容也极不完善,没有体现战略演化内在特性。
2 战略演化机制的基本分析单元研究
分析演化的基本单元是什么?也就是战略演化机制中的基因类比物是什么?对此现有文献存在较大分歧。Nelson和Winter视“惯例”(routines)为演化单元,认为每个企业的惯例可以被看成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这些惯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构成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强调经济演化过程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惯例”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知识,它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Lumsden和Wilson等把文化看成是直接决定人类行为及效率的因素。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和Teeceetal提出的动态能力(dynamic capacity)突破了现代企业理论和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黑箱”的局限,强调“能力”是企业演化研究起点。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理论将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视为基本的分析单元。Salva-to提出基于核心微观战略的战略演化模型,描述战略过程是核心的微观战略能动地连续性重新组合。另外,持有企业知识观的学者(Pen-rose,1959;Nonaka和Takeuchi,1995;Argrris和Schon,1978等)则认为知识是企业的最基本单元,他们从企业内生成长及其知识积累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本质和行为,特别强调企业所固有的能够逐渐拓展其生产可能的知识积累倾向,甚至把企业的本质理解为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不断扩展其生产领域的机制,同时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演化的必须过程。
3 战略演化的层次侧重及关系研究
为了探寻战略演化真实的内在机理,就必须弄清在战略演化的包括个体、群体、组织、企业、产业、社会等各层次关系和作用机制,战略演化研究到底应着眼于哪一层次,这也是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存在争议最多的地方。然而,Nelson和Winter等将研究置于企业和个体两层次间,倾向于人口动力学,倾向于将人口水平和成员异质观念作为推动演化过程的力量。Si-mon把组织层次纳入其中,把组织层次的学习动力和进化理论联系起来,认为研究和发现过程可以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选择来定义。以Mi-chael 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的学者强调产业选择的重要性,将产业、企业和组织联系得较为紧密。而Hamel和Prahalad及Teeoe等学者主要立足企业和组织间关系来探讨能力构建。此外,Sehumpeter从企业间关系提出基于集群创新的突变过程的演化机制,Hayek更加注重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之间互动的影响,认为自然演化结果对社会来说最优。
4 战略演化机制的变异动力和路径研究
在对经济的演化分析中,企业被假定起初是同质的,但随着不断成长和变异逐渐走向异质。如果将战略也假定起初同质,学者们就比较关注战略演化的变异或动力过程。Quinn、Mint-zberg和Waters等强调环境变化是战略的变异根基,战略仅是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应急对策的总结。Sehumpeter、Teece、Barney等认为创新是推动战略演化的根本力量。以Coase、Davis、North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学派则坚持导致企业演化的原因既有学习效应、路径依赖,也有那些减少交易费用的包括产权制度、组织结构等在内的制度创新。Hambrick和Mason认为高层管理层或团队的认可与合作是战略性变更的根源。
5 战略演化机制下的战略管理模式研究
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理解战略过程也是为有效构建和实施战略管理而服务的。在战略演化机制下探讨战略管理模式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最高目标。Nonaka与Takeuehi提出了知识创新学习的战略管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内在化和结合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螺旋式地综合,最终达到知识战略管理。Burgelman在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演化观最为贴近,他提出“内部共同冒险战略决策过程模式”,明确认为战略发动(strategic initia-tives)不仅扎根于管理层级制,同时要寻求中层管理者的拥护和推动;在管理战略上,Burgelman提出“战略转折点”管理理论,将管理者对“战略转折点”的战略认知(strategicrecognition)与战略转型联系起来,构建适应性学习型组织,刻画出以战略矛盾、战略转折点、战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性分析框架。这些过程观点和管理范式明显具有演化思想,标志着动态环境下战略形成的理论深化和战略管理动态化的新发展。
三、战略演化研究的局限和改进方向
上述各学科演化研究成果,无疑为深入研究企业战略演化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外对演化机制的研究大都局限在某些特定范围和特定领域,或者更多的研究是以演化的思想提出新的战略概念和发展趋势,即使在战略管理领域内也大多只是借鉴思想,演化思想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的系统发展,在文献记载中却寥寥无几,战略的演化理论还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对大部分战略文献来说,演化是被简要地借用于广泛的修辞目的,仅散落在片枝末节的描述之中。
真正将战略演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基于演化观下系统地研究战略演进的过程、动力、特征和机理,探讨其内在动态规律、行为对策及内在选择机制,并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来推动有效战略管理的发展及其互动性的设计,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而且,现在对战略演化研究还有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一,需要构建完善组织层面战略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目前战略演化机制分析框架仅是模仿生物学的,框架缺乏系统性,具体内容也极不完善,没有体现战略内在特性。战略过程和管理的演化机制中的“演化”,不仅比“发展”、“变化”、“演进”复杂,更要包含循环、退化等含义,而且不同于一般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或进化(evolution)。后者是指生物个体或种群适应环境而成长的过程,其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而在战略管理中,演化是一种高于生物进化的动态过程,不但在基因类比物、突变和选择上有所不同,而且同时涉及环境复杂性、战略主体复杂性以及和组织的互动关系复杂性作用,其中还需重点考虑到战略主体(管理者、企业家等)的创新性和引导性,因此,战略管理中的演化机制更多地体现的是复杂适应性。这需要深化战略的演化内涵,探索演化在融合环境适应性和战略创造性方面的优势,同时还要形成完整系统的战略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二,缺乏兼具静态和动态融合的系统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文献多集中于内容观点或状态描述,而且这些内容观点多采用静态视角方法,缺乏动态眼光,忽视战略产生、选择和实施的过程和环境;而以往过程分析也常陷入现象描述中,对互动和协同作用重视不够。要使战略演化成为整合两种不同方法而拓展的一种更具整体性和动态化的方法,就要实现战略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和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因此,应从基于知识库的内容观点和基于成长机会的过程观点出发不断寻求战略演化机制的解释。
第三,目前从演化视角对战略过程内部互动性和协同性深入探讨不够。战略生成是一种开放性、超复杂系统的管理活动,知识通过能力、惯例、资源等嵌入于演化机制各层次之中,进一步讲,企业战略演化还嵌入于内外各种环境之中。同时,战略演化反过来影响各层次,最终呈现复杂的互动关联状态。所以,运用演化分析并不是描述演变趋势,而是深入研究其过程本身,以了解什么因素真正推进这种演化的过程。
总之,理解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做出系统的方法论上的不断改进。而战略演化研究一直缺乏有效分析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方针。因此,学术界尤其是我国学者有必要在这新的研究范式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基于演化机制的战略分析框架和互动性管理模式,这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战略管理实践改进及指导企业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上一篇:杨时展学术思想与学术年表简编
下一篇:毛泽东的“容错纠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