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职业角色及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3篇
篇一:试述职业角色及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作为教师,其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教师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专业人员,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起源者:教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他们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传承者。他们的任务是向学生传递历史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学习、探索和创新。
3.观察者:教师需要透过学生表现、成绩、言行及态度等,观察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了解学生的弱点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需要。
4.导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良师益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评估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估,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并及时向家长和学生反馈评估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潜力。
总之,教师是一种灵活的职业,他们拥有多种角色和职责,既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有高度的情感智慧和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职尽责。
篇二:试述职业角色及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
论高校教师的“角色”
摘要:高校教师看上去是一个角色,实际上是多个角色的复合体。要做好高校教师这个角色,首先要分别做好其单一角色。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教师的12个角色。
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
古代教师的三大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高校教师的三大职能是:教书育人、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这些职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要做好则更难。实际上,要做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需要身兼数职,即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不好演,但是又必须努力去演。
导演角色
导演要对电影、电视剧等做设计,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老师上课也要设计,然后去落实。无论课程设计还是课堂设计,哪个设计出了问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难以收场。
做课程设计或课堂设计时,一般要看教材。实际上,教材只是个参考。教材里有些内容可以不讲,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老师也可以做一定的补充,教师也可以完全抛开教材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这就取决于任课老师。但是,无论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如何变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必需讲,并且让学生学好,这是个基本原则。
同一门课程会有多个版本的教材,其内容相差很大。如果所选教材比较好,可以按教材做设计;如何所选教材不好,按教材设计好之后在执行时可能很困难。所以在做设计前,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都要充分了解。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可是,有的老师对教学日历填写好上交了事,讲课时讲到哪里是哪里,这是很危险的。最好能常看教学日历,因为一旦课程提前结束或学期末课程没完成,那是要出大事的。
老师往往是想尽量多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就怕学生不懂就多举几个例子。实际上,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规定的内容,也并非易事,所以一定要做好设计,抓住重点。
编辑角色
备课时要看教材,实际上,有些教材并不理想或与任课教师的思路不吻合,如有些内容很啰嗦,可以做参考资料,但不适合做教材。有些内容太简化,基本的内容也没讲清楚述。也有些内容是错误的,还有的内容是过时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归纳、删减、补充、纠错等。有些内容可以随手处理,有些内容则需要翻阅大量参考资料。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做PPT时不仅要做文字,还要加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或链接等。而有些图片或视频在网上根本就没有或是错误的或是不规范的或是无效的等等,这就需要仔细甄别、筛选、剪切、编辑等处理。
编辑工作不仅仅表现在PPT的制作上,还表现在学生的作业和毕业论文的修改上。有的学生的论文写作很差劲,老师就要不厌其烦地修改。在很多情况下,修改学生的论文还不如老师自己写,可是为了培养学生,老师又不能越俎代庖,必须沿着学生的思路走。
这些工作很繁琐。作为教师,特别是想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又必须做。
演员角色
演员要根据导演的设计进行演出,教师要根据大纲和教案去讲课。
同样内容的文学作品,大家一般喜欢看电影或电视等,而不是小说或剧本。文字的内容是固定的,而演员的演出是灵活的,特别是相声或小品演员那滑稽、夸张、幽默、诙谐的动作或语言,让人捧腹大笑,过目不忘。好演员能演出“神”。
作为老师,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程度上应该向演员学习。在语言上、动作上给学生留下印象。一方面使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印象加深,同时也可以活跃课
堂。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快乐,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老师能讲出“神”。
活跃课堂是好事,也是必要的,但是我反对那些低级的、毫无意义的哗众取宠。
主持人角色
好主持人能驾驭现场,好老师要驾驭课堂。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课堂气氛、课堂内容等及时活跃气氛,及时提问,及时启发,及时总结等。老师不能闷着头一个人唱独角戏,要经常与学生互动。不能老师一个人忙,要做到师生双方都忙。一旦出现意外,要及时做出恰当的处理。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课,要为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讲课。
讲解员角色
有人说,教师讲课就像电视或广播的播音员那样传播内容,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播音员播音是单向的,无论听众是否听懂、是否听清,播音员都不会停止播音。教师实际上倒像是展览馆的讲解员,要把内容讲出来,并且要让听众听清、听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考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如何连贯,如何提问,如何启发,还要注意发音和语速,给学生反映的时间,要察言观色,不能认为自己懂了学生也懂了。实际上,自己懂,学生未必懂。老师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学生未必认为简单。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或问题,老师还要耐心地讲解,必要时还需要再讲一遍。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如举例子、做科普、做实验、善联想、编口诀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适时进行课程“思政”。
说书人角色
说书人为了抓住听书人,很会吊胃口,在一段书结束时往往会说:“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高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吊胃口。现在很多学生存在“这山看着那山高”的现象。A专业的学生喜欢B专业,B专业的学生喜欢C专
业,C专业的学生喜欢D专业……这说明,老师吊胃口的功夫还不够,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这方面要下一番功夫。
当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或课程的兴趣,并不是老师要夸自己的专业或课程多么好(实际上,空口夸也没用),而是说要通过课堂内容吊胃口。如根据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深入进去,有成就感,让学生领略到本专业或课程的奥秘和学习的乐趣。
示范角色
既然是老师,就要起到模范作用,这不仅包括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比如课件上的文字格式、标点符号、讲课用语、身体姿态等,也包括校园里的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各种操作、与有关人员的交往等。这些事情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所以要尽量认真、标准、正确、艺术。
尽管学生有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课程结束之后,这门课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还能记住多少?在日常生活中有能做到多少?很多事情还需要老师在平时具体地影响和引导。
有的老师的PPT的题目没有序号,也有的序号不完整或不规范。不能因为“我上学时,老师就这么教的”、“我不从事编辑工作,哪知道这些?”而搪塞。请问:你的老师和你都不写论文吗?就这么写吗?你的老师和你都不批改学生的论文吗?怎么批改?糊涂老师教出了糊涂学生,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严谨的老师,哪能教出严谨的学生?
裁判员角色
裁判员是判断是非的,老师要明白是非。老师对于学生正确的地方要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地方要批评指正。
老师在判别口头回答问题、作业或试卷成绩时既要做到“三公”(即公平、公正、公开),又要做到“三合”(即合情、合理、合法)。“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关心分数是很正常的,老师在做学生时不是也很关心自己的分数吗?
这一点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老师决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好感、赢得学生的“好评”而丧失批分的原则!
尽管考试完之后学生不再关心哪道题做得对或错,但是学生的成绩会影响到学生的评比(如奖学金、党员等各种排名)。所以,判试卷时要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给分,决不能“见字就有分”。要做一个好的裁判员,决不能做一个糊涂官!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分,有的学生会说老师“好”,但是大部分学生会骂“混蛋”。如果老师不分对错地给分,将来学生在工作中也会不分对错地处理事情。
有的学生就善于与别的学生比较:“我的学习时间与别的同学的差不多,我的成绩为什么差?”作为老师就应该敢于让学生查试卷。
有的学生善于思考,回答的问题特别好,为了鼓励学生,老师就应该适当加分。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希望单位、社会、政府“三公”、“三合”,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如意,这与处理事情的当事人有关,同时与当事人的父母、老师也有关。作为老师在给定分数时就应该做好“三公”、“三合”,为学生做好表率。这种表率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暂且不说,至少老师做到了,扪心无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吧。
在实验和实习期间更容易暴露学生的不良习惯,作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否则,学生就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实际上有些操作看上去无伤大雅,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9“政工”角色
大学生这个年龄正处于思想半成熟期,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又很大,正反两方面的信息都有,因此大学老师要根据讲课内容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即“课程‘思政’”。不能认为这些工作属于思想道德方面老师的事情,实际上这些事情属于全体老师的事情。
人生导师角色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大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很迷茫,如职业规划、深造规划、情感问题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特别是班级导师的指导。教师指导要具体,并且切合实际,而不是夸夸其谈地一大堆大道理。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指导有所收获、有所启迪,而不是听了还不如不听。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古、今、中、外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或名言名句或哲理等)、说服力、信息、经历、个人见解等。所以,真正能有效指导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1科研人员角色
学校希望老师搞科研,因为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以及获奖数量和级别等涉及到学校排名和生源,所以,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教师搞科研。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尽管科研很辛苦,老师还是乐在其中。
关于高校教师搞科研的问题,争论很大。赞成的一方认为教师搞科研可以发挥资源优势,利于社会发展。反对的一方认为老师搞科研会影响教学。
搞科研是好事,但是用科研项目作为老师晋升职称的主要指标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学校毕竟是教育机构而不是研究机构。
有些老师因申请不到课题而苦恼。实际上,有些项目花钱并不多,没有大笔的经费也可以做,完全可以自己投资。当然,自己花钱做试验而不走相关的程序是得不到学校承认的。实际上,只要研究内容确实对于经济发展有意义,即使学校不承认又何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一样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12技术人员角色
高校教师与企业搞技术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是好事,但是老师必须有“绝活”。如果你会的技术别人也会,别人不会的技术你也不会,企业肯定不会给你合作。所以,高校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或科研活动(未必一定是正式课题)很重要,可以为技术服务奠定基础。
产学研三结合,生产、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科研进行探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通过生产实践又能验证自己的成果,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又能发现新问题,继而进一步研究探索。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用于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如果在科研或技术服务过程中吸收学生加入,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或课程的兴趣。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如果连课都讲不好,就应该暂停科研或技术服务,等讲课水平提高上来之后再搞科研或技术服务。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说,目前还没听说哪个学校有这种规定。
目前我国对学校的评价中,涉及到教师的指标有科研(教研)项目、高水平论文、专利、获奖、教材等等,但是没有教学质量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学校对教师自然也没有这个硬性指标的评定,这是很遗憾的。尽管如此,身为教师还是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自觉地扮演好教师的各种“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品,时刻记住自己的本职工作。
高校教师不同于其他角色,其工作是自编、自导、自演。做好了,则自得其乐;做不好,则疲惫不堪。要做好,就要努力修炼。
参考文献:
[1]杨帆.论高校教师角色定位[J].文学教育:中,2011(06):159-160.
篇三:试述职业角色及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
高校教师的角色
第一篇:高校教师的角色
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劳动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关系的主体。他受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和学习方式,并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为此,高校教师再创新教育中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没有文化知识传播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传递知识信息过程中,教师启发、讲授、指导评价学生学习,对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开发自身的资源和创造自身的条件,注重名师品牌的培养和树立,以提高学校的声望。
(三)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递知识信息的使命,而且担负着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激发和引导学生,还要通过揭示新思想、新知识的科学性、真实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钻研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积极为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开发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和品种,培养信息时代的开拓者。
(四)教育创新的开拓者
在新世纪的教育创新中,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应以创新教育为己任,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完成者和开拓者。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首先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为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其次要
培养教育改革意识,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适合新世纪的教育模式,探索适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出贡献,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
(五)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和教育创新的开拓者,而且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创新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在大学时代,教师为学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各种知识,使学生迈向社会有较强的根基,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教师还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前景,将未来引入课堂,使之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除上述之外,高校教师还应是心理健康的指导员和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他们在实现我国教育创新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
第二篇:高校教师角色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宏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着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哪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另外,高校教师要对自身成长的规律有所把握,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首先,高校教师是社会的监督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接受新信息、新思想的渠道比较开阔,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潜伏的危机比较敏感,并且对问题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既能直面现实又能超越现实,敢于透过各种社会现象直观其背后的原因,并且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前进的方向,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价值的澄清者,人类命运的守护神,“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希望更多有思想、有觉悟的高校教师能成为社会的监督者、批判
者和引路者,并且以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观启迪学生和民众,让公正、民主、和谐、进步等观念深入人心,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为人类的幸福而辛勤耕耘。其次,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实验设备,有着源源不断、充满生机活力的莘莘学子,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高校将不再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以其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以及培养的合格人才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此,高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及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以及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拓宽学科边界,善于从大的学科群中孕育新思想,多视角、多领域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寻找创新的动力和契机;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到社会生活中,到生产实践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要,体验真情实感,寻找创新源泉;要有合作意识,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进行必要的学科重建和整合,形成多学科合作的研究群体。高校教师要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逐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不断创新知识体系或科学范式。
再次,高校教师是先进文化的普及者。高校教师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科学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通过教学和科研等形式将优秀文化有效地传播到各类学员中去。高校教师不仅要为科技和文化创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要帮助尚未知识化的劳动者实现知识化。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大量有较高文化道德素养的普通劳动者。为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的机会向广大学员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和社区联合,送教上门,帮助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还可以通过编写科普读物及软件制
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民间大众中进行科学和文化启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高效获
取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大胆探索,在广阔的知识和智力活动背景下去思考,去创新。
第四,高校教师是创业者。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而且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创业者。高校要利用科技和知识优势大力兴办知识产业,使“学、研、产”结合,实践知识物化的职能;或使知识再生产所创造出的新知识、新技术迅速进入生产领域,形成相应的新产业;或使知识与劳动者融合,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知识,从而形成教育产业群。
另外,高校教师要积极兴办文化产业,了解文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创新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开拓文化市场。文化生产既可以有高深的理论前沿研究探讨,也可以有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老幼皆宜、雅俗共享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可以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或视听材料等。目前我国大学里存在着教师隐性失业现象,一些系科由于招生数量逐年下降,教师课时不足,又缺乏其它创业门路,所以造成人员闲散、疲软,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这些教师可以去从事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将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写成普及性读物,为提高民族素质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当然科普作品也需要创新,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提炼,需要一定的人文素养做底蕴。高校教师可以做一番努力,将自己掌握的多方面知识经验融会贯通,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创作出高质量的普及性作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大众的心灵空间。当然文化产业应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步伐的加快,群众的文化品味也在不断提高,先进的政治经济理论及富有哲理性的文学作品及感悟型随笔,也会有很大的市场。另外高校教师也可以主动调查教育的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举办各类培训班或与企业、个人联合办学,或寻找国际合作伙伴,联合办学,使教育本身也成为一种科学技术和文化普及性质的产业。高校教师在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中大有用武之地,或许还能开发出一个较大的产业群,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国家经济
的振兴寻找新的增长点,也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繁荣世界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者。教书育人,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乃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要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用人类文化的精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高效、健康地发展。高校教师所传之“道”应该是通过学习积累和理性反思、升华而内化了的“大道”,也是自己不断实践、不断经验与反思体验后所领悟出来的“真道”,是在学术实践和道德实践中长期摸
索之后所“得”之“道”,它弥漫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教师所悟之“道”蕴含着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既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规律,也包括作人和作学问的一些真知灼见;教师所授之“业”,也应该有独到的见解,是深入研究后对专业的一种“通观力”和“穿透力”,是专业之精髓所在。学生学习领悟之后可以再生、再造,可以创新;所解之“惑”,包括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终极意义之困惑,以及对学问之困惑。教师要善于透视学生的内心,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冲出重重迷雾,走出心灵误区,到达光明彼岸。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难,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在经历苦苦的思索之后豁然开朗,悟出其中的道理,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能将所悟之道迁移到广泛的领域中去,真正达到触类旁通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旅程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才能保证一生受益无穷,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明确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对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有所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整体规划。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的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学习、研究、教学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例如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科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最初几年要以教学为本,通过认真踏实的备课、上课等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经过三五年的实践,可以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或在职进修等途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加油”、“充电”,并且通过对实践的自觉、理性反思使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学术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样“学习—实践—反思”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经过几个回合就能造就出名副其实的高校专业化教师。当然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的教师也可有不同的追求。有的教师比较适合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思维有深度且有原创性;有的教师比较擅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通过教学有效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并且能通过理性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感。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自身也可根据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另外,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不要仅仅为了提高收入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既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又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牺牲了自我反思和提炼、创造的时间,也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当然高校管理也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不要让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反差太大。学校对教师的个性要有一定的包容度,为他们的创新营造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高校一方面要解放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在课程的设置、教材和教法的选择以及专业发展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还要为
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制度支持,要安排教师轮流休学术假,并为他们学习进修提供经费和其它权益保障,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效益。一要帮助“冷门”学科的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交叉融合,在交流融合中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拓展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空间;二要加强学科之间教师的跨系室、跨校、跨区域合作,形成大的学科群体。三要加大人力资源统筹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智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首先要对高校人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合理配置,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各尽所能;同时要注重整体优化效益,避免人际内耗或搭配不合理所造成的浪费;其次要避
免盲目研究、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所造成的无市场、无效益或由于“大材小用”造成的经济性浪费,以及由于意识形态的整合和消解作用对教师创造性的禁锢所造成的浪费。四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校本培训,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第三,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法规。《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各类大学领导都应该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在管理体制上,要减少行政审批手续,给国际中介机构以及合作主体以更多的自主权,争取更多的机会,提高办事效率;在教师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定期访学交流制度。高校教师要在国际教育市场的开发与运营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交流的机会高效率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外交素质和对国际经济、政治的敏感性,并且及时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总之,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既要有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又要懂得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既能使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又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然后提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观念和课程;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及它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使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而由于硬件技术、潜件技术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提出了
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角色;高校教师角色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不论物化形态的还是观念形态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必然对教育的社
会地位、教育中的知识传递模式、教育目标、课程、学生和教师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也意味着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必然发生转换[1][2]。
一、高校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
相对于其它的教师角色而言,传授知识和管理学校事务是教师基础性或核心的角色,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的最显著的标志。没有知识传授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教师“闻道在先”、“述业有专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求学者。高校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是更为高、精、尖的知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
首先,知识传播通道上的单向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知识是由教师这一方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把握着知识的全部,学生只是可以容纳各种“物质”的容器,在教师们看来不断地向容器内灌注各种知识,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就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其突出的缺点在于: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其次,学科知识的单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工,各科专业之间有了分明的界限,例如,1953年我国对全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到1955年为止,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共确定了249种不同的专业,1962年达到了627种,到80年代则己达到1000多种,教师的分工就建立在这种过细的知识分化与专业分工基础之上。大多数的教师只能进行单科教学,仅仅注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少,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单一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而限制了教师之间尤其是跨学科教师之间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从总体来看传播知识手段的单调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以粉笔、黑板为主,作为一些理工类的课程有
时还辅之以挂图、实物模型等,很少用到电子技术更别说多媒体计算机,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与透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如,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等,知识来源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便捷了,教师也未必就“闻道在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就某一观点各抒己见并与教师展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出现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道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了。教师通过网络也可以了解邻近学科的动向,为本门学科的深入发展寻求最快捷的方式,于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除了纵向的本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外,还有横向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原来的采矿工程与生物工程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在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中,发现了两者的关联性,从而出现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生物采矿工程。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模型或实物来了解某门学科,还可以通过声音、动画来进一步加深印象,而近些年来虚拟空间的发展以及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让老师和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3][4]1、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观念和课程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一般是法律上作出规定的,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冲击下,教育目标也会有所改变,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创新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调适教育目标,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涉及到它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学风(潜在课程)、教材、课程内容等诸多
方面。综合现有研究材料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将使课程单元模块
化、课程结构网络化、课程管理学分化、课程覆盖全民化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也包括其中)合理化,其影响是巨大的。
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也在不断加速,年轻一代不再仅仅满足于从年长一代那里获得知识,他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
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财富。在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师和课本是学生们知识的源泉,而在广播、电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源泉。学生们利用计算机操作、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亚于他们的老师们,教师在许多领域已不再是“闻道在先”,而学生们也正在用着先进的技术来赶超前辈们。知识不是以一种单向的,复制的形式由年长的一代传播给下一代。在过去,教育内容多“复制”、少“创造”,多“传承”、少“变革”,教学方法则强调识记和模仿,在管理上特别强调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过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但这些终究没能成为一种主流。而如今,年长一代有更多的东西要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网络不断冲击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年轻一代摄取经验和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在网络的汪洋之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各种“养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的传承不仅能在同辈之中进行,也会出现后辈向前辈反哺的现象。为此,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大学教师若不善于学习、敞开心扉地接受新事物,则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3、改变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
首先,交往主体双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媒介发生了变化。双方之间的媒介有了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软件等,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从单一的一对多(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而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使得教学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而走向个别化教学。
其次,交往双方的空间扩大。在现代各种媒体技术下,师生间交往的空间也逐步扩大,双方交往基本上消除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个
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交往的方式也由单向趋向于交互性、非中心化的转变。
再次,交往手段多元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主要以语言为唯一的交往手段,而呈现出交往手段的多元化趋势。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可能性[5]1、硬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物质保证。教育技术中的硬件技术是指各种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在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潜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中的潜件技术是指理论构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较早出现的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随后传播理论强调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传播学中信息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等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视听传播还接受了传播学中多种感官的思想,使视听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解决了视听教学“眼和耳”的局限;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引入了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反馈和控制,使得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互动的。紧接着心理学的一部分理论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知识内部的认知结构,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又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
人们所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上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所有这些潜件技术的出现都引起了教育界不小的“骚动”,在其热度过去以后,人们又冷静下来不断对其提出异议,不断将推陈出新,使其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推动了教师角色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软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推动力量。教育技术中的软件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它总是伴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包括以各种材料制作的教科书,在幻灯、电影、电视应用在教育之中后,便有了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到近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软盘、光盘在教育中大量使用。现在,课件的开发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在国家九五课件攻关项目中己明确提出,课件开发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地运用,以使新的教育技术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件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美观上,还强调其独特性并且要尽量与国际课件模式相接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硬件技术将日趋精良、潜件技术将不断完善、软件技术也将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成为高校改革的推动力量,也为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
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6-9]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它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而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整个系统的事,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技术,利用科技兴教、科技促教,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关键。
首先,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以不断的知识创新为特征,而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进行实质性的转变。这是新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认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另外,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向他们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等,以促使他们更为全面地自我发展。这也需要教师转变其思想,更新观念,赶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师生间是主体平等的,虽然网络交往方式具有虚拟性、符号性等特点,但一切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他们对网络有平等的拥有和支配权,大学生已经成年,会独立地思考,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实验以求证自己的假设,可以在上畅谈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的社会性关系。
再次,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观念。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运用到教育中的频率不断加快。但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师中基本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技术恐惧症,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感觉学习使用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不想用。于是他们仍旧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对于新技术的应用
不太注重,尤其是对于潜件技术的应用就更不为关心,他们中很少有人详细了解什么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使用。而有些教师觉得这些先进的设备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发挥,上课时不能达到挥洒自如的目的。所有这些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挑战,认识到只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胸襟才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我,迎接新技术时代的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种观点的存在,即技术依赖症,执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教育技术手段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的功能,把学校、教师的职能理解为和机器一样,仅仅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没有认识到其承担的多种社会地位和角色职能。很多教师了解了技术的优势、熟悉了操作程序以后认为技术可以代替他们的一切工作,教师走进课堂将做好的课件在电脑中一放,便可以很轻松地结束一节的内容,而近年来应运而生的远程教育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学生一经注册就可以直接点击网页上事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学习,教师已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较强的能力和崇高的师德,以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应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互通。大学生是成年人能够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情感,适当地摆脱消极性情绪,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他们的心理上还存在有不足,还需要教师来指导他们,弓!导他们。有人会提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及时,沟通的频度也大大增强。但这种沟通更多的是“事务性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受到阻隔,心理距离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损失。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具有很大的教育性。这种特性不仅应体现在双方关系结构中知识、情感信息的沟通,而且体现在动态的直接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与精神方面的影响和学生在个性、情感、合作等多方面品质的发展息息相关。正由于这样,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重视教育技术化过程中师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问题。如英国远距离教育专家亨利(Henri)和拉辛(Larcny)在大量实证研究后指出:“影响远距离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
素,是师生之间缺乏精神上的认识、交流和共识。这一点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学校也同样存在,不容乐观。”如何克服技术成分的消极作用,在更好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加强师生的心理沟通与交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当前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教育的时空界限得到空前的扩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网上虚拟大学的应运而生,使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领域空前地快捷和广泛,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使教育资料的共享得以实现。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今后5-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迅速步入信息时代。所以,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成了当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3、加强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合理利用资源。近年来各大院校争先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有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财政支出中学校用于构置设备的费用约占8,如,1999年为7.9,2001年为8.57,然而大量的设备投入并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在很多高校里购买的先进设备普遍出现了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有统计表明,80的高校教师知道本校拥有比较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但只有50的教师用过,而只有30的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操作。以我校为例,校本部共有多媒体语音室31间,承担了学校全部的英语听力教学任务,然而据笔者调查,在语音室上听力课与以前用录音机上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主要就是听磁带和利用电脑光驱(或配备的VCD,DVD影碟机)播放一些碟片,很少利用多媒体计语音设备的其它功能,如,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等,有些老师甚至提出“我只要能听,能看就行了,其它的功能我不必知道”。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大学教师一般上完课以后就走人,而当学生有什么疑问想请教时就很难找到任课教师了,学生想通过或E-mail向老师请教却又时常因为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作罢。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
由此可见,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比较重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比较注重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指导与培训,而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容易偏向于硬件技术的运用轻视或忽视潜件技术的使用,容易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由原来的“书本灌输”走向“电子灌输’。
4、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图文声像并茂,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改变了过去比较单调的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友好的交互环境,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③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④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由于超文本结构信息组织的联想式和非线性,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所以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另外,由于超文本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但是由于人们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比较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由专门的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人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
五、结论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为此教师以何种角色教育学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高校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论述了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四种角色特征并且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量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讨教可以问问题、印课文、在屏幕上读它,甚至用他选择的声音让计算机把文章读出来。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这表明,教师的传统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教育技术所替代。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教学由过去的“人一人”方式转变成了现在的“人——、机一人”的方式,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仍旧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只能充当辅助者的身份,只能是教师的助手,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渠道。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许会因为设备的先进而变得更为及时,频度也大大增强。但这种“事务性沟通”反而会阻隔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一种损失。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具有很大的教育性,它主要体现在师生双方动态的直接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与精神方面的影响和学生在个性、情感、合作等多方面品质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是我们在运用大量现代教育技术时所不能忽略的,我们不提倡“技术依赖症”,但同时也要避免“技术恐惧症”。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为教学服务。因此,只有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给予深刻的理解,我们才能对教师应当发挥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应真正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而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礁石。
【参考文献】
[1]胡保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7):79.[2]孙芸.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1):69.[3]冯永刚.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2):87.[4]蒋衡.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73.[5]何克抗,李文光编.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10):34.[6]黄堂红.中国的教育技术是什么—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0(1):8.[7]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2.[8]杨庚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煤炭高等教育.2001(1):1.[9]孙芸.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69.(好范文整理)
第四篇:高校教师
当前,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实在是最苦的一类人。他们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做“科研”,在家庭中,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儿子、房子”都是大问题,而票子又极少,实在比较苦恼。
做教师都要教学和科研的,也都要养家活口,为什么对现在的高校青年教师就成了一个问题了呢?因为现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方针有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学校的指导方针有问题,而是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有问题。对于所有的高等学校,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不把教育学生放在第一位,叫什么“学校”?但是很遗憾,现在的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对于这一点,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那些“什么连”之类排行榜,更是连嘴上都不说了。
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有好的教师。青年教师是教师中的生力军,解决好青年教师的问题是做好学校工作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对于青年教师,其教学工作应当以提高质量为主,给予适当的量的要求。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讲,总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验也相对欠缺。所以应当着重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这才是对学生和青年教师都负责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青年教师教学任务不宜过重。
对于重点大学的青年教师还有科研的任务,作科学研究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有利和必要的。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得到提高和深化。年轻人思想活跃,在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有可能做出较好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识和学术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这样,他们更不宜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
总之,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即使是有了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也有一个继续培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他们的教学要重视质量,这就要控制他们的教学工作量。就像农村中农民家里的“半大牛”,不能“狠命地”使唤。如果狠命的使唤了,这头牛就长不健康。
而现在全国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是把“半大牛”当作“成年牛”使唤,完全忽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当然,没有一个学校的领导会承认我上面的指控,他们都说他们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是,实际上做的,却都是“狠命的使唤”。从收入的分配就能够证明这一点,收入分配是学校的几乎一切工作的指挥棒。
现在所有学校的收入分配都是对行政干部特别是对学校领导有利而对大多数普通教师不利,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任何疑问。(不然,也不会有几十个教授去抢一个处长这样的事情了。)学校掌握的收入分配体现在奖金即所谓津贴部分。而在普通教师中,青年教师又处在特别不利的地位。在很多学校,津贴的级差太大,讲师的津贴少得可怜。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青年教师必须上更多的课。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实行“工分制”,他们的理论是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从原则上说当然是不错的。但问题是什么是多劳?劳动的成果即产品有量的差别,也有质的差别。对于机械
加工之类的产品,产品质量容易测定。但是,对于教师的讲课,质量实在难以用几个数字简单地判定。在教课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并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出来的。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受益的认真的备课、讲课,与拿个ppt随便念念相比,付出的劳动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我们现在各学校的记工分的办法,基本上与用于管理工人的“泰罗制”没有多少差别。上一节课给多少钱的“讲课费”。对于这种只看量、不顾质的管理方法,虽然很多年来真正关心教育的人都有很有意见。可是,由于管理的方便,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几乎推广到所有的学校。
由于上一节课给一节课的钱,上好上赖都一样,当然有人会贪懒。贪懒的人还能够上更多的课,拿更多的钱。加上现在还讲究“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课程。课程多了,可是学校花在教课上总的钱数却还是这些。于是,上每一节课的“工分”就“毛”了,不值钱了,上课的收入在“贬值”。上同样多的课,拿不到怎么多钱了,为了能够拿到与以前一样的钱,只有多上课。青年教师精力有限,于是,应付的人越来越多,认真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经过不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念念ppt。今天,学生不好好学,实际上也与教师不好好教有关。而教师不好好教,是学校领导方法、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结果。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念ppt,自己的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学生又逃课或不听讲,这样一天天重复无聊而且得不到响应的工作最能够消磨人的兴趣。他们的幸福感当然下降,感到苦不堪言。
对于许多地方院校,在本世纪前十年的大扩招年代里,学校的规模大大地扩大。在那些年,这些学校招聘到的大多数教师只有硕士学位,很多人都承担着公共课或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这些人要升副教授,学校规定要有博士学位。这样,很多人就要在职读博士学位,对于这些人的负担就更重了。这些“在职博士生”与前几年那些干部混个博士当然是不一样的,没有人会给他们放水。在有全日制满负荷教学工作的情况下,他们要像全日制学习的博士生一样做研究,写论文。对
于获得学位,这样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实际上对于全职工作的教师,再去攻读一个博士学位,是完全不合常理的要求,是超出常人的能力所及的。这些青年教师的日子实在不好过。他们要自己交学费,而所学的专业往往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比如,教公共外语之类的公共课)毫不相干。将来他们也不大可能放弃现在的教职去从事博士生期间的专业,他们之所以拿学位只是为了提职称的需要。他们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他们的学位只是为了检查学校工作时学校的面子、使学校的“组成”变得符合上面的标准。因此,这些人更感到身心疲惫,痛苦非凡。
这些人忍受着痛苦,还要必须要这样做,即继续教更多的课、读自己不想读的学位,其根本或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收入实在太少。
上面已经说到过这个问题,现在学校里各类人物所得收入的级差太大,与他们的劳动付出严重不相符。也就是说,高等学校严重的贫富不均。制定各学校分配政策的人认为,级差大是尊重人才,他们不想想,不培养好青年教师,哪里来将来的人才?只想靠引进人才的学校,一定不能成为真正第一流的学校。而且,学校的教学还是要依靠广大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一步说,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尊重人才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学校收入分配向“科研”倾斜、向“高端人才”倾斜的最大得益者是学校的各级领导,在现实中,他们往往是“科研项目”的“领导人”、是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各种奖励的获得者。
要把我们的各类高等学校工作做好,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从好些方面着手。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大幅度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
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特别是讲师这一级教师的收入,使他们能够略微体面的生活。这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现在我们中国学校里的“职称”实在太“毛”了(当然其他单位、其他系列的职称更毛,但这不是本文所能涉及的,但是教师系列的职称对其他系列有示范作用)。我们的教授、副教授太不值钱了。在过去的年月里,很多学校没有钱、没有职务,也先给一些人一个职称,开一个空头支票。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古人有些说法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教授、副教授应当有一定的水平,应当与其他国家相当。不能所有的高等学校教师最终都能做到教授、副教授。我们也需要一些高级的讲师,他们的工资收入能够比许多副教授甚至某些教授还高,但是他们就是讲师。当然,这是一个大的话题,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现在当务之急的事情是要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主要是讲师们的收入。这是搞好高等学校工作的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决不是说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收入就能够解决高等学校的所有问题,而是说不做这件事情,别的事情一定做不好
一个即将把自己装在套子高校教书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这个高尚而神圣的字,我不敢亵渎他,也许我的能力不够,也许我的知识……当然我也没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不能达到一个“师”的高度。
当我面对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穿着拖鞋,夹着一本教材,拎着豆浆走进教室、实验室的“大学生”们;当我面对一个学期的学习游标卡尺、千分尺都不会用的“大学生”们的时候;当我面对作业一个班一个系一个模板跟网络上一模一样的时候;当我面对实验报告一个班乘除的错误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少也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时候;当我面对一个学期的学习连个数据都不会记录,厘米、毫米和米都不会转换更不用说数据处理的“大学生”的时候;当我面对给了试题很多也考不到“60”的“大学生”的时候;当我面对一对一,手把手教过一遍、两遍、三遍……,一个学期都不会写出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的“大学生”们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当我面对抽着近百元高档香烟,可以在酒桌上保证某个老师职称这样领导的时候;当我面对学教育学的领导下达试卷出题一题一空一个空只能一分的领导的时候;当我面对可以在教师系会很坦然说着几十万的课题费干什么干什么的领导的时候(当然也没说用于私生活,可我们大多中青年老师还在为生计犯愁);当我面对着一批又一批出国考察学习的领导在系会上大谈国外怎么不如我们的时候;当我面对办公室时谈论本科生答辩让学生自己出题在系会上却说着不能这样那样的领导的时候;当我面对十句话九句都有水分(连车子油耗
都说谎)的领导的时候;当我面对跟我说“你怎么进来的我知道”(难道你怎么当领导别人就不知道?)的领导的时候……
可是,学生们,“天之骄子”们,我所做的,所说的和所要求的也仅仅是想做到“传道、授业与解惑”,也仅仅是不想太“惰”!也仅仅是想心灵得到一份暂时的安宁和平静(以后我不敢想,真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就像我在课堂说的“同学们好好干,以后给你的公司看看大门还可以”),不要愧对的我那养家活口的薪水;也仅仅是想在教育我儿子的时候,我能理直气壮,而不是……我不敢说我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真的做不到。“老师”,我不能侮辱他,虽然他在中国人口碑最差职业排行榜名列第一,当我的老师很多都是令我尊敬和学习的楷模。
可是每学期,当我看到学生给老师打的分,虽然我也有八十多分,可就是少那么几分,于是我就成了全系最差的老师(学校评价老师好坏以学生打分为准),的确,我每次上课所要求的,所做的和所说的的确让你们多付出了“汗水”,作业我总是说你们这样怎么……;实验报告总是让你们写了一遍,两遍……于是你们总有个别同学在BBS上聊着我的不是。
可是当我看到我所面对的领导,所面对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同事们都是优秀老师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和遗憾,我不想昧着我良心;当我面对的那些优秀老师每年拿着优秀老师的证书和奖金,调侃着我“你怎么每个学期都这样……”的时候;而我每个学期总是一个又一个的“合格”;马上的人事改革,我面对的可能就是一个又一个学期的“差、差、差”,什么时候能“差”到头?可是我有老婆和可爱聪明的儿子,我也要养家糊口,我也要生存,我不是妄自菲薄,我自认为我教书的技能在中国的高校最起码中等偏上,而我的勤奋,认真怎么也是前百分之二十,可我就是全系最差的老师?
在我的心里,其实我并不是责怪可怜同学们,毕业季,你们怎样,我清楚,你们也很茫然!毕竟我上课所要求的,所做的,让你们上我的课总没有其他老师的课那么自由和轻松,要多付出一点也就那么一点点的心神,甚至连考试总有那么少数几个担心我会不会让你们呢不及格(学院有文件规定不及格不能超过百分之十),毕竟像实验课全校恐怕我也就我这样的教书匠会让个别同学补考(我每年判补考都是实验考试数据自己编的同学),而你们也仅仅跟我的评分比其他老师少那么几分,况且我上课所说话可能还伤害你们的自尊。说真的,看到你们给我打的那八十多分,有时我也还有那么一丝欣慰,因为就我这样规矩那么多的老师,还有那么高的评分?
可是我真的想不要昧着我的良心,我想我们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父母,为了可怜的孩子们,不要像他们那样,能有好一点的环境,常年在外……
可是,我要生存,我也要评职称,就像何祚庥说的“谁让你生在中国?”而我没有能力改变环境,更没有能力离开伟大而可爱祖国,即使不为了我自己,看到我那聪明可爱的儿子,虽然我EQ很低,我能怎么办?适者生存?唯有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把喜欢说真话的嘴巴装上拉链,我自己可以成为你们优秀老师调侃对象,嘲笑的对象,可我儿子怎么办?
当我看着那些那些……
虽然我的EQ很低,当我的IQ并不比差,适者生存,这片土地上总该有一点点我这样人的生存空间?为了我可爱的儿子,请天涯为证,我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缝上该死的嘴巴,为了儿子。
第五篇:高校教师思想汇报
高校教师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在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查找问题阶段的学习讨论中,我校学团党支部书记桂富强就“视野”、“公心”、“忧患”、“快乐”,谈了他的人生看法,我很受启迪,我想就“公心”的理解谈谈我对人生的理解。
“公心”公正的良心,即爱心、奉献之心、服务之心、责任之心,要
有一个坦荡的奉公之心,就必须拥有一个无私之心,有私无以谈公正、有私无以谈奉献、有私无以谈服务。但“公心”有度,需要逻辑环境的支撑,无度的“公心”不是我们现行社会所提倡的,比如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就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至少不能拉动内需,这不是政府现实需要的。“公心”同样也需要合理科学的人文环境,即“公心”需要“公心”的相互传递,就是付出和收获对等,这才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学校在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理念的转变,正本清源,崇尚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第一的理念,即把教师作为接受服务的第一人选,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学校是一个大的制造企业,我们的产品是人才,我们的教师就是技师,他们的“公心”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我们教育产品的好坏,有直接应影响着社会,所以在高校里,人才重要乎?产品重要乎?如果,高校教师第一的理念成立,那么学校服务教师,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人文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教师第一,这是摆在我们学校领导面前的新课题,要做好这篇文章,首先需要我们的学校领导阶层丢弃私心,私心一定会产生官僚作风,私心一定会产生不合理结果,私心一定会失去“公心”的公正环境,在一个不合理不平等的体制下谈“公心”,是不是会有好的效果,只吃兔子草量的牛,挤出好的牛奶,怕是很难!怕不长久!设想学校要没有私心,新校的的家属住宅一刀切,不分彼此一视同仁,我想我们早已经入住新房了!设想总校的电梯公寓,不参加私利,不任人唯亲,公正公平的招投标,负责任的检验建筑单位的资质,怕是没有那么多老师有那么多的意见!我们学校也曾走过降级淘汰的镇痛,那不是在艰苦的战争时期,而是在搬迁时期,由于峨眉的生活条件的问题,是我们学校绝大多数优秀的土木专业教师流逝,造就了华东华南多个大学的土木优势,我校也从全国一流滑向二流院校,当时大家都认为是由于我校更改校名所致,其实深层次原因是教师的流失。
现在我校又面临这样的问题,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够,学术认可不够,管理服务不够,致使好多中青年教师对学校失去信心,他们大多数没有选
择离开,而是没把工作的主体放在学校,加强制度性管理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这不亚于让牛喝水强按头,估计不会有好的效果,好的成品绝对来自师傅的责任心及对工作的热爱,况且我们所生产出的产品,是我们自己检验,送到社会上短时期也看不出教育的好坏效果,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教师阶层有一颗“公心”,这是一种氛围,绝对需要一个逻辑环境,学校醒悟是当务之急,我们是爱学校的,盼着学校发展,因为他是家,我们教师们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党办主任述职述廉报告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