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雎》教案设计3篇
《关雎》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雎》教案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关雎》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重难点:
1、运用朗读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五、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1、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比较。
2、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雎》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关雎》教案设计3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
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生:《关雎》。
师:不错,是《关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生:还要注意语气感情和表情。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学习诗歌的经验。现在,请大声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读,师板书课题。)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说,师评。)
师: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齐读)
师:字音、节奏把握的不错。听着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师配乐朗读)。
(师读完,掌声响起。)
师:说说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师:语言准确、简洁。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读,想像画面)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师: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采荇图。
生: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
师: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
生: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师: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这是现实吗?
生:想像之景。
师: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生读,做陶醉状。)
师:哪两位同学读一读君子长夜难眠的诗句?
(两生读)
(师生同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入,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 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师板书“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生:我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师板书“人物”)
生:这几句诗写出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生:我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诗中,品出了采荇女是一个文静美好,贤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诗中的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师:你很有发现的眼光。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语言美。(师板书“语言”)
师:何以见得?
生:押韵,读起来很好听。
师:有道理。仅此而已吗?
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式大致相同,听起来悦耳。
师: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这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停顿)——
生:重章叠句。
师:除这几句外,还有哪些诗句也是重章叠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刻画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
生:使采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对她爱慕之切。
生:表现了君子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关雎》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用词的准确传神上。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流”、“采”、“芼”这三个动词,“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选”,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严谨有序,一丝不苟。
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好?
生:“参差”二字修饰“荇菜”,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生:“窈窕”用得好,刻画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优哉游哉”的“悠”用得好,“悠”,“长”的意思,这个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伙子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师:这首诗用词准确传神,同学们找的词也极具代表性。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用心品味,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发现——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意境美。(师板书“意境”)
师:简述你的理由。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师:由景及人,触景生情,这就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起兴”。
生:我从这首诗中还品出了《关雎》的情感美。
师:何以见得?
生: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师: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师: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个组的朗读技高一筹。(生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男生、女生配乐齐读)
师:男同学读出了阳刚之美,女同学们读出了柔情之美,*分秋色,不相上下。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师生美读,其乐融融。)
师: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
生:(大声)想。
师: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
(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音乐再次响起)
师:《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点评]
《诗经》二首之《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周老师的这堂课,却巧妙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其一,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美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二,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同读、美读相映成趣,特别是老师的范读,声音甜美,感情饱满,如春风拂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其三,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设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1)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19个新词
2、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如下语法现象
①时间表示法
②离合词
③时间句位置
3、通过本课学习能利用表示时间的句式对话
二、教学要点
1、名词:晚饭
2、语法:离合词(起床)
三、教学方法
运用实物展示法令学生掌握时间词与时间表示法,综合运用对比、启发、演绎等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语法,提高对话与交际水*
四、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2分钟)
点名、问候
(二)复习旧课(12-15分钟)
①用指定词语造句
②听写上节生词
(三)学习新课(70-80分钟)
①学习生词
板书(1)例:1.现在2.早饭3.起床4.睡觉5.中午
②重点词汇扩展练习:师领读,学生跟读
板书(2)例:晚饭—吃晚饭—晚上吃晚饭
③讲解重点语法:离合词“起床”
板书(3)例:离合词结构形式:动词+宾语,即动词+名词
/ 起床
特征:可离可合 — 跳舞
\ 唱歌
板书(4)例: 离例:起了床
跳完舞
打一场球
合例:唱歌、吃饭
④学习课文: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分角色扮演—替换练习
(四)本课小结(3-5分钟)
参见板书(1)、(2)、(3)、(4),进一步巩固识记所学词汇与语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每个生词抄写5遍
2、背诵课文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2)
——诗教案设计
诗教案设计1
【创意说明】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饮酒(其五)
一、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
⑵ “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
⑴ ① 喧:吵闹的声音。
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 辨:说明。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 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⑸ 各抒己见
三、当堂背诵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3)
——诗经之《关雎》教案设计
诗经之《关雎》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4)
——匆匆教案设计3篇
匆匆教案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①读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匆匆教案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过去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一一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匆匆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词语,全班齐读。
2、作者在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二、品读句子,感叹时间匆匆
1、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2、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的句子。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
(2)谁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4)全班齐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板书:……的时候,从……过去)
3、这是排比句,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5、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板书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品悟文法,体会表达之妙
1、通过第2~4自然段的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2、教师出示句子,学生一起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呢?我何曾有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3、关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追问,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大家找一找。
4、对!一句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在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激励: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正如热爱你们的生命一样。
七、布置作业
1、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的时候,从……过去
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5)
——背影的教案设计3篇
背影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认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并懂得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回报父母及祖国。
教学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二至五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歌曲《母亲》、《父亲》、乐曲《记忆》,用FLASH和POWERPOINT制作课件。学生搜集与“父亲”有关的作品。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该媒体是用Flash和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通过Flash制作出父亲背影效果,达到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的效果。在PowerPoint中利用文字、图片、影像和歌曲的串插使学生体会父子间的深情,认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并懂得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回报父母及祖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师:大家都喜欢唱歌吧?有一首歌很美,不知同学们听过没有?它就是著名歌唱家闫维文演唱的《母亲》,请欣赏并体会歌中流露出的母爱……(播放此MTV)
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听后,谈感受。
师:是的,母爱是伟大而神圣的,千百年来哺育着一代一代人幸福地成长。与母爱相比,父爱却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父亲*时都比较严肃的缘故吧?其时,父爱也同样伟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来共同体会这人间至情。
师: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作者简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检查后汇报检查情况)
2.师范读课文,(放音乐及相关画面)教师范读(1-4段),其余几段由学生推荐朗读水*高的同学继续读,学生读后,及时评价。
3.自由朗读课文,大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读后回答:本文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屏幕或小黑板)
师:指导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明确问题: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情。
4、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即几次写背影)。
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文章(2-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章里起什么作用?(屏幕或小黑板)
生: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板书
文章四次写背影;即点出、刻画、惜别、照应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5)段写的是事情经过。作用是引出背影作铺垫,把背影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为全文定下感情基础。
第二课时:
5、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师:明确、板书。
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是一身布衣,而我“紫毛大衣”)
动作: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徽顷,(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侧面烘托:用眼泪烘托这个感人的背影。(此时的泪是悔恨、感激、惭愧的泪)
这个背影是全文故事情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可以说,文中描写的这个背影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正如电影画面里的慢镜头;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所以这个背影刻画的很细致,属详写。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请同学们满怀深情的齐读第6段“望父买橘”的文字。
6、揣摩语言,体会特点
师: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还体现在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上,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其特点及句中饱含的感情。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明确(屏幕或小黑板)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行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安,才能放心。
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师:这些话朴实而简洁,句中饱含着父亲的爱子之情。本文是一篇“*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和朱自清其它散文比较,像《春》、《荷塘月色》等,都是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除此处之外,文章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你爱?
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父爱的语句并回答。
7、联系生活,感受父爱。
师:当然,文章之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捕捉到生活中最美的形象、也是最动情的一瞬间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地感受生活。说到感受生活,我想起了一首歌,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我便想起我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活,他早出晚归,饱尝生活的艰辛。现在,我把它带来了,它就是崔京浩演唱的《父亲》。请大家和我共同感受父爱。谁能跟着MYV一起唱,表达情感!(播放MTV)
8、扩大知识面,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除这首歌以外,其实以“父爱”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搜集到?
生:把搜集到的各种作品拿出展示,精彩的、感人的还应让学生讲述一下。
9、学习迁移、教材开发。
师: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祖国传统的父母对子女的爱,似乎有些“溺爱”造成了我们*的孩子多多少少显得“弱”一些,就朱自清本人来说,舒禾在《尚在旅途》中写到:“朱自清算不上强者,好多年都在寂寞困愁里度过,形成了低调的人生”。朱自清在《盛年自怀》中写到:“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这证实了他淡泊的人世态度。
有这样两个故事,或许会给你一点启示。(播放故事片断)
一个发生在*,另一个发生在美国。
*: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当孩子惹了祸回家时,母亲忧愁地说:“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不让妈妈这么操心呢?”
美国:电视里播放的一部故事片,有一个镜头:年轻的母亲在啜泣,才几岁的儿子对母亲说:“妈妈,别难过了!谁欺负你了?我要保护你!等我长大了我要保护你!”
师:你看了后有什么感想呢?这两种不同的父母之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各抒已见。
总结:
师:同学们,这篇散文的确使我们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们生活在爱的氛围中,却忽略了所得到的爱,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妈妈的眼角上爬上了几道鱼尾纹,爸爸的青丝中增添了几根白发,才会发觉到我们对父母索取的太多太多,而给予的太少太少了。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难道仅仅是孝敬父母,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吗?(不、不是的)我们还应该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向上,去适应21世纪人才竞争的今天,去面临“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现实考验,同学们!*的孩子!坚强些!真正地去面对世界,接受生活的挑战吧!
背影朱自清
板点出外貌
书刻画动作
背影
设惜别语言
计照应(烘托)
背影的教案设计2
教材分析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背影的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深沉。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生回答,引入文题,走近作者。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味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背影
(四次)
父亲朱自清
动作艰难生活艰辛感动流泪理解深情
买橘
祝福
温暖关心(与冬之冷心情灰暗对比)
一颗爱子之心
父子情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6)
——《吆喝》教案设计3篇
《吆喝》教案设计1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 隔阂( ) 商贩( ) 蘸( )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c、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7)
——《惊蛰》教案设计3篇
《惊蛰》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18个生字。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为学习课*下铺垫。
有的小动物一到冬天就躲进洞穴里冬眠,哪位小朋友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要冬眠?(小青蛙、蛇、熊……)它们什么时候从洞里钻出来活动?(春天)冬眠的小动物从洞里出来活动就在惊蛰这个节气里。惊蛰到了,天气暖和了,小动物们都有那些变化呢?
2、揭示课题:《惊蛰》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最后标出自然段。
2、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2)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认读词语、生字。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读充分,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言。同桌同学可以互相做小老师,听读课文,及时正音。(学生扮演“小老师”,他们的角色具有了双重性,调动了学生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积极性)。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老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小动物?”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感悟。即: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这种小动物的语句。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交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3、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动物们心情、动作的词句进行品味、朗读。
例: 生:我喜欢小刺猬,惊蛰到了,冬眠的小动物都出来了,小刺猬醒的最晚,还没睡够,懒洋洋的,非常可爱。
师: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让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小刺猬的可爱,好吗?读后再引导学生评议、练读。
(通过指导朗读,注意了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而读,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像。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没有写小蜈蚣的活动,假如你是小蜈蚣,惊蛰到了,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4、角色表演,加深体验。
(1)有的同学喜欢小刺猬,有的同学喜欢小金蛇,你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活动表演出来吗?同学们可以自由结组,分角色练习表演。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自由结组表演,使孩子们置身于课文中春天到来时的明媚的氛围中,真正感受小动物的欢快情绪,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
(2)小组上前表演后,引导学生评价。
四、指导认读《二十四节气歌》。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个节气,这个节气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认读并指导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五、总结。
“一年之际在于春。”惊蛰到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也开始了丰收的期望,我真心地希望小朋友们在这大好春光里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每个人都健康地成长。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二、学写生字。
本课有6个生字:出、们、快、青、地、团
1、你能记住哪个生字,把方法告诉给大家。
2、反复读字,口头组词。
3、学生试着书写生字。
三、拓展阅读。
1、阅读小诗《唱春天》。
百灵鸟亮开嗓子,
唱出新调;
鱼儿顶开薄冰,
吐出泡泡;
种子拱出地面,
长出嫩芽;
桃树孕育花蕾,
冒出苞苞;
我们结伴春游,
唱唱跳跳。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8)
——《桥》教案设计3篇
《桥》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
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
(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⑴第8自然段。
⑵第10自然。
⑶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2、23自然段。
⑴揪、吼、凶和推矛盾。
⑵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⑵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⑶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关雎》教案设计3篇(扩展9)
——猴王出世教案设计
猴王出世教案设计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名著”,其编排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古典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
本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2、说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2)理解文章用词凝炼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积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重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课文是古代,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弄清课文中一些词语的含义,读懂课文又是本课的难点。
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及难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二、说教法: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更多的事情就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了。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但本课除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因此,本课我还让学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著片断,在学生的学习上还是要稍加点拨的,所以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
三、说学法:
既然本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学生在阅读中的自读自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所以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自读自悟法和讨论法为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通过与的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见前面分析)
2、课前准备:学生自己选取有关《西游记》的章节或其他*古典名著的有关资料。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设疑
你看过《西游记》吗?是影视,还是书籍?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西游记》的一个人物有关(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设计目的:在挖掘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问题,锻炼学生的读书质疑能力。
(二)自学存疑,互助合作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2.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字、词、段落)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组内互助、共同解决。
3.找出读书中尚未解决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共同研讨
1.读书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读懂了什么?
2.指读课文,引导评价
3.共同研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上一篇:2023《从头到脚》大班教案3篇
下一篇:《冷冷冰》教案3篇【通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