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优秀范文】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
2、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看看这是哪里?(森林)森林里正在播放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听听看,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师幼一同欣赏乐曲。)
2)说说看,你听到了什么?(他们怎么叫的?)
3)除了小动物的声音还有一句有趣的歌词谁记住了?
小结:你们的耳朵真灵,小动物们听到"咿呀咿呀呦"都来森林里做游戏了!
重点:初步欣赏音乐,尝试分辨音乐中不同的声音。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1)这句"咿呀咿呀呦"听起来真有意思,我听到它的时候就想和它一起摇摇头,你们想动动身体哪里?
2)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3)现在我们跟"咿呀咿呀呦"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和它一起来跳舞吧!当听到"咿呀咿呀哟"时候你们想做些什么开心的动作?
4)教师与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小结:我们用那么多身体动作和"咿呀咿呀呦"做游戏,真是有意思!
重点:初步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
二、在锯木头情景中表现固定乐句
1、音乐里面听到的那些小动物想在森林里盖一座大房子。它们想找一些小木匠来帮忙,谁愿意?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小木匠在什么时候才能锯木头呢?
2、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3、锯木头的本领学会啦,找找木头在哪里呢? (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扮演大树。)
4、教师扮演大树一位幼儿扮演小木匠,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5、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再次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6、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木匠,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1-2遍)
7、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擦汗休息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示。
8、其余幼儿,再次游戏。
小结:小木匠听到了"咿呀咿呀呦"锯了许多木头,真是辛苦!
重点: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锯木头等情景。
三、再次情景表演
1、看看房子造好了吗?今天我们玩的好辛苦呀!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我这里有个莲蓬头,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把你的小浴球变出来,拿好你的小浴球,一起来搓搓搓……想想什么时候搓身体?(幼儿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重点:再次情景表演,愿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现。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2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 ××| × D |”。
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进场。)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
(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纷纷模仿。)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师:本领练好了,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呀,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三、二、一……呀,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带上小锯子,去找一棵大树,站在大树的身边。(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师:好喽!木头锯好了,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师: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师:休息好了,我们接着锯木头。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合作游戏。)三、结束活动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2.引起情感共鸣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3.营造情境氛围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幼儿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因此在活动中,我力求体现游戏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小班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两种不同的纱巾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阅读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1)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教案3篇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教案1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 ××| ×― |”。
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进场。)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
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
(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纷纷模仿。)
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师:本领练好了,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呀,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
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三、二、一……呀,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
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带上小锯子,去找一棵大树,站在大树的身边。(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
(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
师:好喽!木头锯好了,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
师: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
师:休息好了,我们接着锯木头。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合作游戏。)
三、结束活动
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
(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谱,初步感受音乐的特定节奏,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x x │ x-│”。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激发幼儿倾听音乐旋律的能力。
3、在游戏情景中初步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并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
重点:通过多次倾听音乐,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
难点:能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特定节奏。
活动准备:快乐农场风景图;小动物图片10张;小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5分钟)
1、听音乐寻找小动物,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到快乐的农场里做游戏,听一听,都有哪些小动物?”
师:刚才你听到了哪些小动物?我们把这些小动物都请出来了,一共多少只?
2、通过互相问好,初步了解音乐中的特定节奏。
(1)“小动物们”向小朋友问好。
师:小朋友你│好——│
(2)幼儿初步学习用特定的节奏问好。
幼:小动物你│好——│
二、基本部分:(15分钟)
1、通过游戏,幼儿初步认识图谱。
师:“快乐的农场里除了有小动物,还有什么?这些木头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拍一拍吧。
2、倾听音乐,幼儿能找出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1)师:音乐中,除了有小动物的叫声之外,他们都在反复唱了一句同样的话,我们一起仔细听一听,把它找出来。
(2)师:它们都唱了一句什么话?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结合图谱和肢体动作,进一步练习音乐中的特定节奏。
3、再次倾听音乐,幼儿能准确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师:“这个咿呀咿呀哟可调皮了,它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一会儿我们要认真听音乐,当“咿呀咿呀哟”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挥一挥自己的小手和它打招呼。 ”
4、能初步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中的特定节奏。
(1)教师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特定的节奏。
师:“听到咿呀咿呀哟的时候高兴吗?高兴的时候你会做哪些动作?”
(2)请个别幼儿展示创编的动作,共同学习。
(3)随音乐完整表演,巩固练习音乐中的特定节奏。(两遍)
三、结束部分:(2分钟)
通过情景游戏复习巩固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哟”及创编肢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x x │ x-│”。
延伸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继续分角色进行表演。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教案3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 ××| × D |”。
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进场。)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
(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纷纷模仿。)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师:本领练好了,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呀,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三、二、一……呀,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带上小锯子,去找一棵大树,站在大树的身边。(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师:好喽!木头锯好了,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师: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师:休息好了,我们接着锯木头。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合作游戏。)三、结束活动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2.引起情感共鸣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3.营造情境氛围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幼儿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因此在活动中,我力求体现游戏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小班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两种不同的纱巾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2)
——小班《咿呀咿呀呦》音乐活动教案 (菁选3篇)
小班《咿呀咿呀呦》音乐活动教案1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进场。)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
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
(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纷纷模仿。)
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师:本领练好了,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
(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呀,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
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三、二、一……呀,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
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带上小锯子,去找一棵大树,站在大树的身边。
(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
师:好喽!木头锯好了,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
师: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
师:休息好了,我们接着锯木头。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合作游戏。)
三、结束活动
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
(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活动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
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2.引起情感共鸣
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3.营造情境氛围
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幼儿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因此在活动中,我力求体现游戏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小班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两种不同的纱巾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点评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黄琼我觉得《咿呀咿呀呦》是一个颇具特色又富有学习与研讨价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意义在于如何使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既有情趣又有发展效益――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结合我们正在探索的关于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谈以下几点感悟。
一、趣味盎然,使教学活动富有魅力这一集体教学活动给人的强烈感受是趣味盎然、充满魅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有情、有趣的音乐“童话世界”,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音乐快乐的同时发展着音乐的智慧和素养。
首先,趣在选材上。正如沈老师所分析的那样,这首乐曲旋律活泼、节奏鲜明,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
其中,“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反复出现,充满童趣,幼儿乐此不疲。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材料和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一个活动的成效。一个有趣又有吸引力的音乐素材可以成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提升一个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其次,趣在情节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游戏化的情境:森林、大树、锯木、擦汗、洗澡……孩子们在有情、有趣的游戏中愉快地感受着,积极地发现着,快乐地学习着。对小班幼儿来说,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提升学习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正是由于这个教学活动趣味盎然、富有魅力,便使它有着个别化的区域活动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师幼共建的价值。
二、精心预设,使教学活动充满挑战和发展价值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精心预设,别具匠心,使之对幼儿更具有挑战性和发展价值。
比如,图谱的解读功能。事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好了四段波浪线,每段波浪线有四个起伏。在活动中,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寥寥几笔,虽极其简单,却是形象有效的演示,达到了帮助幼儿将动态的、难以确定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可理解的画面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了乐曲的结构,理解了乐句的规律,同时,也使本活动的教学难点――“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再比如,纱巾的创意运用。一方面,纱巾色彩鲜艳,能唤起幼儿学习的热情,既有趣又不干扰幼儿倾听、感受音乐,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另一方面,纱巾轻盈、多变,能挑战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时而,纱巾变成大树、锯子;时而,纱巾又成为毛巾、浴球,等等。孩子们在与纱巾的“游戏”中创造性地用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固定乐句,并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
教师的精心预设使教学活动充满挑战与发展的意义,挑战了小班幼儿较准确地感受、把握乐曲的节奏规律并予以回应的音乐欣赏能力,挑战了小班幼儿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来大胆想象、表达表现的能力。可以说,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的,也凸现了其发展的效益。
三、有效互动,使教学活动价值优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在现场的互动也是颇有特色的,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互动中,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正确理解――音乐活动应该姓“音”。教师较好地处理了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旋律、音高等知识技能与新课程的元素如注重感受、体验、探索、表现、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在与幼儿互动时既有对音乐元素的关注,更有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例如,当孩子们在“大树”下“锯木头”时,教师一方面观察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表现力,另一方面更在乎幼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互动中,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与音乐教育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脸部表情、肢体语言、情绪状态以及身体的节奏动作等,都反映出教师的音乐素养,并一直感染和影响着幼儿,使音乐活动的价值得到了优化、升华。
互动中,还体现了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素养。例如,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主动模仿、自主学习精神的欣赏,对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创造品质的肯定等,这些都反映了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另外,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机智也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她充满感情地倾听,接纳幼儿的想法;有时,她富有激情地总结,归纳幼儿的经验;有时,她又饶有兴趣地追问,刺激幼儿的想象……在这种积极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在表达中思考,在学习中成长。
总之,这是一个既有情趣又有发展效益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对优质集体教学活动的追求。如何使这次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更大化、更优化?本人有两点建议,以供进一步研讨。
第一,要强化目标意识,不断思考目标是什么,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实现的情况如何,有效性怎样。在这次活动中,“目标一”较好地达到了,而“目标二”感觉还欠些“火候”。因为对小班幼儿来说,“目标二”是一个难点,是一个挑战。建议在节奏的表现方面再强化一些,运用的手段、方法再多样一些。如,用拍手、跺脚、唱歌词等方式,让幼儿充分地体验、感受,多样化地表达、表现,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第二,教学的游戏化情境可以更自然、更合理些。活动用“木匠的游戏”贯穿全过程,可乐曲中却有很多动物的叫声,这两者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牵强。我觉得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顺着乐曲中的小动物来组织、设计游戏化情境,使游戏与乐曲内容更贴近、更匹配;二是如果采用“锯木头”的情境,建议尽可能与动物联系起来,如“现在是小猪在造房子,锯木头啦”“现在是小狗在造房子,锯木头啦”等,使游戏化情境更自然、更合理,也使教学活动更富有意义。
小班《咿呀咿呀呦》音乐活动教案2
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x xx x │ x -│”。
重难点:
辨识反复出现的固定乐句,并能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x xx x │ x -│。
准备:
1、人手一块纱巾,音乐、录音机。
2、图谱一份。
过程:
一、 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和幼儿在腰上系一块纱巾听兔跳音乐入场。)
1、听音乐,找乐句。
①欣赏乐曲(接入场音乐后),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的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
师:呀,刚才这个音乐里只有一句歌词,你们听出来了吗?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 “咿呀咿呀呦”好~!
②再次欣赏音乐。
师:呵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让我们仔细听一听,它到底在哪里?
(听音乐在“咿呀咿呀呦”处,拍手练习节奏)
2、看图谱,学习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①出示图谱,学习节奏。
师:宝宝们,瞧,妈妈买了什么好吃的?(出示图谱)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就烧好吃的萝卜招待她们吧。我们先来准备准备。
(引导幼儿用“洗一洗”、“切一切”、“炒一炒”、“吃一吃”的方式练习节奏。)
②用肢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把菜做出来吧。(跟音乐完整练习一遍)
师:咕噜咕噜,什么声音,原来是妈妈的肚子饿了,宝宝们呢?我们也给自己烧一盘好吃的萝卜吧。(跟音乐再次练习一遍)
二、 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1、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时,用来回拉动纱巾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①学习“锯木头”的动作。
师:今天好开心啊,可是妈妈有个难题,冬天到了,北方爷爷吹得我都冷死了。妈妈想去锯些木头取取暖,可是我一个人还不够呀,大家一起来好吗?(幼:好)(教师将纱巾拉直,带领幼儿去“森林”。)
师:森林到了,让我们一起锯木头吧。(随音乐自由表演)
师:你是怎么锯的,锯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学习动作)
师:看妈妈是怎样把这棵大树完全锯下来的。(教师完整表演一遍)
2、幼儿随音乐与客人老师合作表演。
①幼儿找“大树”随音乐合作表演。
师:妈妈请宝宝们,带上小锯子,去找一位客人老师做大树吧。(合作游戏一遍)
②教师简单小结游戏。
三、结束活动。
师:木头锯好了,小动物们还等着我们去帮忙呢,来,我们一起把木头搬回去吧!(带幼儿做搬木头的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有节奏地跺脚出活动室。)
小班《咿呀咿呀呦》音乐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
2、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看看这是哪里?(森林)森林里正在播放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听听看,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师幼一同欣赏乐曲。)
2)说说看,你听到了什么?(他们怎么叫的?)
3)除了小动物的声音还有一句有趣的歌词谁记住了?
小结:你们的耳朵真灵,小动物们听到"咿呀咿呀呦"都来森林里做游戏了!
重点:初步欣赏音乐,尝试分辨音乐中不同的声音。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1)这句"咿呀咿呀呦"听起来真有意思,我听到它的时候就想和它一起摇摇头,你们想动动身体哪里?
2)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3)现在我们跟"咿呀咿呀呦"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和它一起来跳舞吧!。当听到"咿呀咿呀哟"时候你们想做些什么开心的动作?
4)教师与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小结:我们用那么多身体动作和"咿呀咿呀呦"做游戏,真是有意思!
重点:初步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
二、在锯木头情景中表现固定乐句
1、音乐里面听到的那些小动物想在森林里盖一座大房子。它们想找一些小木匠来帮忙,谁愿意?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小木匠在什么时候才能锯木头呢?
2、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3、锯木头的本领学会啦,找找木头在哪里呢? (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扮演大树。)
4、教师扮演大树一位幼儿扮演小木匠,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5、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再次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6、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木匠,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1-2遍)
7、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擦汗休息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示。
8、其余幼儿,再次游戏。
小结:小木匠听到了"咿呀咿呀呦"锯了许多木头,真是辛苦!
重点: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锯木头等情景。
三、再次情景表演
1、看看房子造好了吗?今天我们玩的好辛苦呀!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我这里有个莲蓬头,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把你的小浴球变出来,拿好你的小浴球,一起来搓搓搓……想想什么时候搓身体?(幼儿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重点:再次情景表演,愿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现。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3)
——幼儿小班音乐教案《咿呀咿呀呦》
幼儿小班音乐教案《咿呀咿呀呦》1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 ××| × D |”。
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进场。)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
(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纷纷模仿。)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师:本领练好了,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呀,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三、二、一……呀,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带上小锯子,去找一棵大树,站在大树的身边。(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师:好喽!木头锯好了,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师: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师:休息好了,我们接着锯木头。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合作游戏。)三、结束活动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2.引起情感共鸣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3.营造情境氛围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幼儿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因此在活动中,我力求体现游戏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小班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两种不同的纱巾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4)
——《粉刷匠》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
《粉刷匠》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热身音乐律动让小朋友愉快高兴的进入音乐氛围。
2、声势、乐器感受《粉刷匠》语词节奏。
3、培养幼儿亲自参与音乐表演,感受音乐的愉悦情绪。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
声势、乐器感受《粉刷匠》语词节奏
教具准备
1、CD:《蛙蛙快乐颂》、《粉刷匠》、《律律动音乐》
2、乐器:节奏棒
3、旧报纸做的刷子、画好的粉刷图片、彩色贴纸
教学内容
A、音乐热身律动:《蛙蛙快乐颂》(5分)
1、主班老师请小朋友站到自己的位置(地板上贴好的标记)
2、配班老师放音乐,主班老师带领小朋友随音乐一起做音乐律动
3、做完音乐律动后,主班老师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4、音乐提示:刚开始,小朋友只要跟着音乐动起来就可以
B、音乐聆听游戏(10分)
1、唱名字
老师依次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叫小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用动作或声音作出回应
例如:(老师)××××│×××(幼儿)做动作:站起来、举手;
贝贝贝贝在哪里?
或者说“哎”“到”“这儿”等话回应
2、音乐问候
老师和小朋友拍手互相进行音乐问候
例如:(老师)唱:1234︱5—︱5432︱1—‖
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好
(小朋友)唱:1234︱5—︱5432︱1—‖
老师好老师好
3、听《粉刷匠》伴奏音乐
①师:老师的手真灵巧,喜欢跟着音乐跳。小朋友认真听,认真看,老师的手跟着音乐怎么跳舞的?一会儿老师请你们的小手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②配班老师放音乐,主班老师手有节奏的做动作
③老师请小朋友一起跟音乐模仿做手的动作
④老师鼓励、表扬小朋友们的"表现
附手的律动:
第一个乐句:胸前拍手
第二个乐句:前*举左右晃手
第三个乐句:前*举双手交替上下做刷墙动作
第四个乐句:伸出食指,双手分别交替点自己的鼻子
C、音乐语言游戏(10分)
1、猜谜语:
①师:喜欢猜谜吗?我说你们猜一猜,仔细听好了“两棵树,十个叉,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手)
②师:说说你们的小手能干什么?
2、能干的小手:
①师:下面看看老师的手能干什么?
(拍手、扫地、洗衣服、刷牙、洗脸、粉刷)
②师:小朋友真聪明,一看就知道老师的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3、音乐语词节奏
①师:小朋友,老师把刚才粉刷墙壁的动作编成了一首动听的儿歌,你们仔细听(边念边拍语词节奏)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的很漂亮。
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
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语词节奏型)××××│×××│××××│×—‖
②老师说一句,小朋友模仿说一句(边念边拍语词节奏)
③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拍手跟唱音乐语词
D、音乐节奏快车(20分)
1、声音配合动作节奏
(教师用旧报纸折成刷子在墙壁上做粉刷的动作)
①师:小朋友,看看老师粉刷房子时的动作请你们给我的刷子配上声音,先瞧瞧Ⅹ老师(配班)是怎么给我的刷子配声音的?(刷的长,配上唰—的节奏;刷的短,配上唰的;总的节奏型:
××××│×××│××××│×—‖)
唰唰唰唰唰唰唰唰唰唰唰唰
教学反思: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幼儿歌曲,并且孩子们也很喜欢。在引题部分,我利用幼儿用书,让他们回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油漆工人是如何工作的,并且让孩子们动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让他们充分表现自我。在欣赏歌曲环节中,孩子们听得可仔细认真了,有些小朋友还随音乐跟唱起来,足见这首歌曲的魅力。
《粉刷匠》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热身音乐律动让小朋友愉快高兴的进入音乐氛围。
2、声势、乐器感受《粉刷匠》语词节奏。
3、培养幼儿亲自参与音乐表演,感受音乐的愉悦情绪。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
声势、乐器感受《粉刷匠》语词节奏
教具准备
1.CD:《蛙蛙快乐颂》、《粉刷匠》、《律律动音乐》
2.乐器:节奏棒
3.旧报纸做的刷子、画好的粉刷图片、彩色贴纸
教学内容
A.音乐热身律动:《蛙蛙快乐颂》(5分)
1.主班老师请小朋友站到自己的位置(地板上贴好的标记)
2.配班老师放音乐,主班老师带领小朋友随音乐一起做音乐律动
3.做完音乐律动后,主班老师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4.音乐提示:刚开始,小朋友只要跟着音乐动起来就可以
B.音乐聆听游戏(10分)
1.唱名字
老师依次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叫小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用动作或声音作出回应
例如:(老师)× × × ×│× × ×(幼儿)做动作:站起来、举手;
贝贝 贝贝 在哪里?
或者说“哎”“到”“这儿”等话回应
2.音乐问候
老师和小朋友拍手互相进行音乐问候
例如:(老师)唱:12 3 4︱ 5-︱ 54 32︱ 1-‖
小朋友们 好 小朋友们 好
(小朋友)唱:12 34︱ 5-︱ 54 32︱ 1-‖
老师好老师好
3.听《粉刷匠》伴奏音乐
①师:老师的手真灵巧,喜欢跟着音乐跳。小朋友认真听,认真看,老师的手跟着音乐怎么跳舞的?一会儿老师请你们的小手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②配班老师放音乐,主班老师手有节奏的做动作
③老师请小朋友一起跟音乐模仿做手的动作
④老师鼓励、表扬小朋友们的表现
附手的律动:
第一个乐句:胸前拍手
第二个乐句:前*举左右晃手
第三个乐句:前*举双手交替上下做刷墙动作
第四个乐句:伸出食指,双手分别交替点自己的鼻子
C.音乐语言游戏(10分)
1.猜谜语:
①师:喜欢猜谜吗?我说你们猜一猜,仔细听好了“两棵树,十个叉,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手)
②师:说说你们的小手能干什么?
2.能干的小手:
①师:下面看看老师的手能干什么?
(拍手、扫地、洗衣服、刷牙、洗脸、粉刷)
②师:小朋友真聪明,一看就知道老师的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3.音乐语词节奏
①师:小朋友,老师把刚才粉刷墙壁的动作编成了一首动听的儿歌,你们仔细听 (边念边拍语词节奏)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的很漂亮。
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
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语词节奏型)×× ××│×× ×│×× ××│×-‖
②老师说一句,小朋友模仿说一句(边念边拍语词节奏)
③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拍手跟唱音乐语词
D.音乐节奏快车(20分)
1.声音配合动作节奏
(教师用旧报纸折成刷子在墙壁上做粉刷的动作)
①师:小朋友,看看老师粉刷房子时的动作请你们给我的刷子配上声音,先瞧瞧Ⅹ老师(配班)是怎么给我的刷子配声音的?(刷的长,配上唰-的节奏;刷的短,配上唰的`;总的节奏型:
×× ××│×× ×│×× ××│×-‖)
唰唰 唰唰 唰唰 唰 唰唰 唰唰唰
教学反思: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幼儿歌曲,并且孩子们也很喜欢。在引题部分,我利用幼儿用书,让他们回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油漆工人是如何工作的,并且让孩子们动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让他们充分表现自我。在欣赏歌曲环节中,孩子们听得可仔细认真了,有些小朋友还随音乐跟唱起来,足见这首歌曲的魅力。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5)
——好妈妈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
好妈妈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乐于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
2.爱自己的妈妈,愿意帮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了解儿歌的含义。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及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曲,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当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以后,累不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一位有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观看表演的视频)。
视频中的小朋是怎么做的?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播放《好妈妈》课件。 视频中的.小朋们是怎么做的?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小结。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刚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就叫《好妈妈》。
2.老师范唱
3.你们最喜欢歌中的哪一句?
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让幼儿学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2.幼儿扮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4.两名幼儿一组,一名做妈妈,一名做孩子进行表演唱。
好妈妈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2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乐于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
2.爱自己的妈妈,愿意帮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了解儿歌的含义。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及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曲,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当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以后,累不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一位有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观看表演的视频)。
视频中的小朋是怎么做的?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播放《好妈妈》课件。视频中的小朋们是怎么做的?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小结。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刚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就叫《好妈妈》。
2.老师范唱
3.你们最喜欢歌中的哪一句?
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让幼儿学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2.幼儿扮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4.两名幼儿一组,一名做妈妈,一名做孩子进行表演唱。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6)
——小班音乐幼儿园教案
小班音乐幼儿园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声唱与默唱交替的方法唱歌。
2、用各种水果替换原歌词,并根据歌词自编表演动作。
3、注意倾听他人的歌声和伴奏,努力与集体相一致。
活动准备:
苹果树一棵。
已认识苹果,知道其特征。
活动过程:
1、在歌曲《秋天》音乐的伴奏下,做小树叶飞舞进教室。
2、学唱新歌。
出示苹果图片,让幼儿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做摘苹果的动作。
在音乐伴奏下,老师边朗诵歌词,边做摘苹果的动作。
老师带领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念歌词,并边做摘苹果的动作。
老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学唱歌曲,练习过程中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前奏,并努力与大家的歌声一致。
3、放声唱与默唱交替。
边唱歌曲边拍手。
不唱歌曲,在乐曲的伴奏下拍手。
唱一句,默唱一句,默唱时用拍手表示。
4、创编新歌词。
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说见过的其他水果,以及它的`颜色、形状和其他有关特征。
老师帮助幼儿把新的水果及特征替换原歌词并唱出来。
5、即兴歌表演。
鼓励幼儿边唱歌边做表演动作,并让做得好的幼儿单独表演,还可以组织幼儿自由结伴,和好朋友一起边唱边表演,表达快乐的心情。
苹果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7)
——幼儿园小班音乐《大蛀牙》教案
幼儿园小班音乐《大蛀牙》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分辨高音和低音。
3、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初步了解预防蛀牙的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分辨高低音,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画好有牙齿的卡片。
2、八音琴,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哈巴狗》新增互动游戏,请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坐好,中间放数根琴锤当肉骨头,放音乐听见汪汪两声就抢骨头,最后看谁抢的骨头多则谁获胜。
2、游戏:听鼓声拍手(也可改成跺脚,点头),鼓敲得慢则拍手也慢,鼓敲得快则拍手也快,鼓敲得重则拍手也重,鼓敲得轻则拍手也轻。
二、基本环节
1、谈话,故事讲述:
小朋友们爱吃糖吗?小朋友们早上起床后会刷牙吗?
老师认识的一个小朋友可喜欢吃糖了,而且经常不刷牙。有一天他牙痛,妈妈带他去医院看病,医生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乖乖,小虫子坏坏,把嘴巴张开,啊——”小朋友有点害怕,就把嘴巴张开一点点:“啊——”医生看不见小朋友的牙齿,于是又鼓励小朋友说:“小朋友乖乖,小虫子坏坏,把嘴巴张开,啊——”这一次小朋友有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啊——”医生发现有一颗大蛀牙:“原来你没刷牙!”接着医生又发现了好几颗大蛀牙。
2、小朋友,我们来数数看这位小朋友共有几颗大蛀牙?
放音乐,幼儿听音乐,老师拿出牙齿卡片,听到大蛀牙就画黑一颗牙齿,最后让小朋友数数又几颗大蛀牙。
3、拿出八音琴,让小朋友听听是第一个音高还是的二个音高。
三、结束部分
游戏:小朋友用自己的手当牙齿,嘴巴开得小的时候就把手举到与胸一样高,嘴巴张得大时就把手举到头上去。
小朋友站成以一排当牙齿,老师拍到哪个小朋友的头哪个小朋友就赶快蹲下。
小朋友站成两排当上下两排牙齿,分段唱,互换当牙齿。
四、延伸
说说你会怎样对你的牙齿,回家也和妈妈说说。
教学反思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对单一的教学缺乏兴趣,同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因此,我采用幼儿熟悉的歌曲及游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由于幼儿对音乐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我们不好向她们直接枯燥的讲述,这样他们既没有兴趣,也不会懂,也不符合大纲要求,那么,究竟如何让他们理解呢?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使幼儿在音乐中结合游戏,结合肢体语言,去感受,去表达。效果还不错。
不过,在活动中我感觉当孩子做蛀牙游戏时,有点流于形式,过于模仿老师的动作,缺乏创造性,这方面在教学中还需注意。
小百科:蛀牙有时也有人叫它虫牙,学名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8)
——拍蚊子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
拍蚊子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二、教学活动建议
1、建议用儿歌辅助幼儿记忆动作顺序:
附儿歌 打蚊子儿歌
嗡......啪,嗡......啪。
1234打蚊子,4321打蚊子,
打不到蚊子,真生气
小小蚊子,真淘气
好痒,抓一抓,好痒,抓一抓,
上面(啪),下面(啪)
这边(啪),那边(啪)
小蚊子最爱跑来跑去,
擦一擦药睡觉去。
2、动作建议:
动作要求:一句儿歌按一个8拍的节奏进行。
(1)嗡......啪,嗡......啪。
“嗡”时左手叉腰,右手食指在耳朵旁绕圈圈,“啪”的时候拍蚊子,看一看;换右手叉腰,左手食指在耳朵旁绕圈圈,“啪”的时候拍蚊子,看一看
(2)1234打蚊子,4321打蚊子,“1234”食指在空中点4-F,“打蚊子”在空中做打蚊子动作。“4321”食指在空中点4下,“打蚊子”在空中做打蚊子动作。
(3)打不到蚊子,真生气“打不到蚊子”双手在胸前摇手,“真生气”小手放在两旁,扭动身体
(4)小小蚊子,真淘气
“小蚊子”食指向前伸出点;“真淘气”小手放在两旁,扭动身体
(5)好痒,抓一抓,好痒,抓一抓,
(“好痒”食指点再痒痒的地方;“抓一抓”做抓痒痒动作)
(6)上面(啪),下面(啪)
“上面”食指向上指;“啪”时做打蚊子动作;“下面”食指向地下指,“啪”时做打蚊子动作
(7)这边(啪),那边(啪)“这边”食指向右指;“啪”时做打蚊子动作;“那边”食指向左指,“啪”时做打蚊子动作
(8)小蚊子最爱跑来跑去,左手和右手食指在空中绕圈圈
(9)擦一擦药,睡觉去。
“擦一擦药”做擦药动作;“睡觉去”双手合掌敖耳朵旁做睡觉动作
三、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准备】
用绳子钓起的自制大蚊子一只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的活泼与动感。
2、能手眼协调地跟着音乐做打蚊子、搔痒痒、搽药等动作,并尝试创造性地表现这些动作。
3、乐意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当夏天来到的时候,你们最怕什么?(蚊子)
(2)蚊子真可恶,我们今天就一起去打蚊子吧。
2、学习不同方位的打蚊子动作
(l)出示道具蚊子,教师提起蚊子道具,不断地变换方位,幼儿追拍蚊子
(2)教师提验幼儿拍打蚊子的动作,全体幼儿练习拍打蚊子的动作
(3)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拍打蚊子的动作。
3、创编搔痒痒动作
(l)师:我被蚊子叮到了,好痒啊,怎么办呢?(搔痒痒)
(2)请一幼儿帮老师搔痒痒,老师指出自己很多地方都被叮到了,请幼儿帮他在不同搔痒。(幼儿一边搽药,教师一边用儿歌和音乐清唱导入)
(3)请幼儿找到自己好朋友,做互相搔痒痒动作。
(4)师:搔了痒痒还是痒啊,怎么办呢?(搽药)
(5)请幼儿做互相搽药的动作。
(6)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完整进行搔痒痒一擦药的游戏
4、完整进行蚊子舞游戏
小班音乐活动《谁饿了》
”,
音乐活动:《谁饿了》
活动目的:1、初步学会演唱歌曲。2、尝试创编简单的歌词并进行演唱,培养初步的创造性。活动准备:小猫、小兔、小猴、小ji等木偶各一只。活动过程:1、幼儿律动入场。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走路呢?我们一起来学它们好吗?2、组织幼儿练声。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猫怎么叫吗?我们来学学小猫叫。老师还要问你们其它小动物是怎么叫的,不过你们要唱着告诉我行吗?3、出示木偶小猫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一只大猫出来了)它怎么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你们猜它看见谁了,那么高兴?(看见了小老鼠)大猫将老鼠怎么了?(啊呜,啊呜吃完了)4、师范唱歌曲。小朋友,老师唱一首歌给你们听,你们注意听唱了谁?它怎么了?看见什么?结果怎么样?5、幼儿讨论。刚才听到老师唱什么?6、组织幼儿学唱歌曲。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学唱《谁饿了》这首歌,你觉得它饿了会有什么表情呢?7、出示木偶(小兔、小猴、小ji)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并演唱。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还有谁饿了?怎么唱呢?8、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小朋友,你们想想,还可以创编哪些小动物饿了?怎么唱呢?9、活动结束。小朋友,我们现在一起来模仿这些小动物边唱边表演好吗?
幼儿园小班节奏游戏:会动的身体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初步感受节奏的变化。
2、乐意跟着老师一起游戏,体验愉快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1、会唱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
2、有快慢节奏的背景音乐
3、鼓一只
三、活动过程
1、引出
师:今天,我们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啊,我们先跟客人老师打招呼吧。
师:我们班的宝宝可是都很能干的哦,我们来为客人老师唱首歌《头发肩膀膝盖脚》。
2、语言游戏《在哪里?在这里》
(1)引导幼儿幼儿说出歌曲中所唱的身体的各部位。
师:刚才歌曲中唱到了我们身上的哪些地方啊?
师:好,那请你们用手指指看。
(2)教师有节奏地提问,幼儿根据节奏回答得有快有慢,并且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摸摸相应的部位。
师:你的眼睛在哪里?(头发,肩膀,鼻子……)
幼:我的眼睛在这里!
3、跟着小鼓有节奏地进行游戏
(1)引出小鼓
师:这是什么呀?
师:哦,是一个小鼓,这个小鼓还会唱歌呢。谁能让小鼓唱起歌?(请3-4名幼儿尝试让小鼓“唱歌”)
(2)引出小手进行节奏游戏
师:小鼓今天来到我们班是想和我们的小手做朋友的,那小手都有哪些本领呢?
师:看看胡老师的小手在干什么?(爬呀爬、捏拢放开、拍手、拍肩……)
师:哇,小手有那么多的本领,那赶紧和小鼓做个游戏吧。小鼓唱歌唱的慢慢的,小手也要慢慢地做动作,如果小鼓唱得快快的,那我们的小
手也要快快地做动作。大家的小手准备好了吗?
(3)引出小脚进行节奏游戏
师:我们的小手那么能干,还和小鼓做了这么好玩的游戏,我们的小脚想不想做游戏啊?
师:小脚会干什么呢?(跺脚)
师:原来小脚可以跺跺跺,那我们也来和小鼓做游戏吧。注意哦,耳朵听仔细拉,小鼓唱歌可是有快有慢哦,小脚也要跺的有快有慢。
4、在手脚会节奏游戏的基础上,学动身体
师:我们的小手小脚会做游戏,我们的身体也会动哦,你们看,老师的身体还会跳舞呢。
师:瞧,我可是听着音乐做动作的哦,我一下子快快的,一下子又慢慢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5、结束
在背景音乐下,教师带领幼儿有快有慢地走出活动室。
音乐创编:母鸭带小鸭
活动目的:
1、学编歌曲《母鸭带小鸭》,引导幼儿把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仿编成歌曲并能大胆的唱出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1、引导幼儿创编歌词。
2、引导幼儿根据旋律唱成歌曲。
活动准备:背景图小动物录音带皱纸
活动流程:
律动进场——集体舞——学编歌曲——集体律动——退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鸟飞》进场
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
二、集体舞蹈:欢乐舞
有那么多小动物欢迎我们,看看有些谁?你们开心吗?一起来跳个欢乐舞!
三、学编歌曲《母鸭带小鸭》
(一)、听(呷嘎嘎、呷嘎嘎)母鸭带着小鸭也来了,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1、集体唱一遍歌曲《母鸭带小鸭》讲评(分强弱唱)
2、再唱一遍歌曲。
(二)、学编歌曲
动物园里会唱歌的小动物可多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个新本领,把这些小动物也编到《母鸭带小鸭》这首歌曲中来唱。待一会在你们编得时候先讲你编得小动物是谁?它是怎么唱歌的?它会干什么?
1、幼儿示范编(请一幼儿讲讲想给谁编?它怎么叫?会干些什么?然后念一念再唱一唱。)
2、幼儿自由讨论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创编的歌曲(5—6组幼儿)。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歌词,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集体律动
引导幼儿每人唱自己编的歌曲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五、《走路》退场
动物园里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到别处去看看。
幼儿园小班艺术活动:挠痒痒
幼儿园小班艺术活动:挠痒痒
活动背景
“挠痒痒”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小班“落叶飘飘”主题中的一个歌唱活动,其旋律优美、内容简单,很适合小班幼儿进行学唱和游戏。我们都知道挠痒痒是一种生活现象,许多幼儿也都有和父母长辈玩过挠痒痒的切身体验,那种又怕又喜欢的感受非常美妙;而歌曲“挠痒痒”则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把落叶飘飘的自然现象想象成是毛毛虫给大树挠痒痒的结果,活动内容富有情趣,为幼儿所熟悉和喜爱。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歌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创设轻松愉悦地教学环境和心理环境,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和游戏情节,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体验挠痒痒的快乐情绪。
2.乐意用手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尝试情景表演。
(二)活动准备:
配班老师弹琴,毛毛虫胸饰一个,歌曲课件,歌曲录音。
(三)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体验挠痒痒的快乐
(1)(大树画面)师:这是谁呀?大树爷爷年纪大了,整天一个人站在那里很孤单:“哎!我一点都不开心,谁来陪我玩呀?!”“大树爷爷,我来陪你玩……!”咦!是谁来了呢?(一条毛毛虫)它们在一起会玩什么游戏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2)欣赏故事课件
欣赏后提问:毛毛虫爬呀爬到大树爷爷身上干什么呀?(给大树爷爷挠痒痒)
大树爷爷痒不痒?你怎么知道的?学一学大树爷爷大声地笑起来?
(3)我也想玩挠痒痒的游戏,你们会挠痒痒吗?挠哪些地方会痒痒?(师幼之间,*之间互相挠痒痒)
(评析: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由毛毛虫挠痒痒,给大树爷爷带来快乐,唤起幼儿情感共鸣,引申到我们也来挠痒痒。通过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互相挠痒痒,在一种轻松愉悦地氛围中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2、学唱歌曲,乐意用手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1)师:挠痒痒真开心,这里还有一首挠痒痒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欣赏课件歌曲一次)
(2)提问:歌曲好听吗?(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相应要求:跟着音乐拍拍手,点点头,再次欣赏歌曲)
(评析: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给幼儿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体验,配上拍拍手,点点头等身体动作,幼儿对歌曲的内容和旋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手指表演及范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名字叫“挠痒痒”,唱得是谁给谁挠痒痒?(毛毛虫给大树爷爷挠痒痒)瞧!毛毛虫唱着歌爬出来啦!(用手部动作表现毛毛虫和大树爷爷,即一根手指弯弯曲曲表现毛毛虫爬出来,另一只手张开五指表现大树形象)
教师范唱第一、二乐句后提问:毛毛虫爬呀爬到大树爷爷的哪里停下来了?(树脚下)
语言提示:毛毛虫要从树脚下往上爬,去给大树爷爷挠痒痒喽!(范唱第三、四乐句)大树爷爷笑得树枝都抖起来,树叶都抖落下来了,挠痒痒挠得真舒服呀!
师:我们的小手也来变条毛毛虫,一边唱歌一边给大树爷爷挠痒痒,好吗?
(评析:手指游戏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游戏形式,教师范唱和示范性的手指游戏,将幼儿带入一个游戏的情境中,激发起幼儿进一步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4) 引导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边唱边动作
师:一条毛毛虫唱着歌爬出来了。“大树爷爷,我来啦!”,(边唱边表演手指游戏)师:一条毛毛虫又来了一条是几条?两条毛毛虫挠痒痒一定更开心。
(三条,四条……,分别用不同数量的手指表现毛毛虫爬行和挠痒痒动作)
(评析:手指游戏的运用,增进了幼儿学唱歌曲的趣味性和主动参与性。幼儿在一条、两条等多条毛毛虫出来挠痒痒的手指游戏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反复表演和学唱歌曲,体验到了歌唱活动的轻松和快乐。)
3、尝试表演,体验情境游戏的快乐
(1)教师扮演毛毛虫,请一幼儿扮演大树,其他幼儿唱歌。
边唱边表演:第一、第二乐句毛毛虫爬出来停在树脚下;第三、第四乐句毛毛虫挠大树痒痒,幼儿发出哈哈大笑或做出怕痒的样子。
(2)师:谁愿意来做大树?做大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站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请部分幼儿做大树,部分幼儿扮演毛毛虫,听歌曲录音表演游戏)
(3)全体幼儿一起参加游戏。
(评析:从教师与个别幼儿的游戏,到部分幼儿的参与,再到集体的共同游戏,为小班幼儿搭建了一个积极模仿、学习的.*台。其次,幼儿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游戏,更主动更愉快。)
三、教学反思
活动生动有趣,层次清晰。教师在遵循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对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创设轻松愉悦地心理环境和游戏情境,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首先,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情绪愉悦,积极参与。其次,游戏情境的创设,包括手指游戏和情境表演游戏。尤其是手指游戏的创新运用,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玩中学,手指动一动,唱一唱,体验到歌唱活动的轻松和愉悦。 艺术活动的价值在于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创造性的表达。而幼儿的学习有个慢慢内化的过程,因此在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必操之过急,应该给孩子留一些内化的时间,情绪到了幼儿自然就唱地更好了。
四、活动评价
1、内容的适宜性
新《纲要》指出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它对年幼儿童具有愉悦的功能。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提高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歌曲“挠痒痒” 旋律优美、内容简单而富有情趣,贴近幼儿的生活体验,非常适合在小班幼儿中组织开展。
2、过程的趣味性
幼儿的生活即游戏,幼儿的学习即游戏。而小班幼儿又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力差、认知以具体形象为主等年龄特点。因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善于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师生之间互相挠痒痒体现一个“趣”字,手指游戏学唱歌曲体现一个“趣”字,情景表演游戏同样体现一个“趣”字。
3、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才是有效地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宽松的心理环境还是有趣的游戏情境的创设,都较好地调动起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与此同时,在活动的最后一个游戏环节中,幼儿通过向老师学,向同伴学,再到自主选择角色进行表演游戏,则体现了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幼儿有效地发展。
宝宝新村
[研究要点目标]: 1、学习在纸上画好楼层后粘在盒子上,剪出“门”,从而做成一幢高楼。布置宝宝新村,体会制作成功的愉快心情。
2、发展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
[研究过程]:
一、引出课题。
(出示高楼)装饰过的一面背对幼儿,这是什么?(纸盒)。它可以做什么?老师用纸盒做了一幢什么?它是怎样的?
二、讲解示范。
1、在白纸上画上楼层、窗口、门。
2、在白纸背面涂少许浆糊,粘到纸盒较宽的一面,贴紧。
3、将多余的纸修剪掉,并在底部剪出“门”。
三、幼儿制作。
用过浆糊后要手擦干净,剪“门”时要沿着的“门”的轮廓线进行。
四、讲评。
1、将幼儿完成的楼房布置成一个宝宝新村,在新村内放置玩具小车及花草。幼儿自由参观,评评什么楼房造得好。
2、幼儿自由交流、探讨。
[研究结果]:
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基本能够制作出不同的楼房,但有的稍粗糙,挖门时有些困难,不过小朋友们都比较兴奋。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扩展9)
——走路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
走路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模仿小动物走路的活动中获得快乐,并能情绪愉快的参加音乐活动,愿意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大胆的.想象,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现几种不同动物的特征,模仿这些动物走路。
活动准备:
PPT、小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律动
1、律动《小鸭小鸡》
二、导入
1、今天小鸡要过生日了,它请了几位动物朋友来它家玩,看看有几位小动物?(出示四个小椅子)
2、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呢?
三、感知理解
1、第一位动物朋友是谁?(直接出示)小兔是怎么走路的?感知歌词:“小兔子走路,跳跳跳跳跳”。
2、听听第二位动物朋友是谁?(播放小鸭的叫声)小鸭怎么走路的?请宝宝来学学小鸭走路。感知歌词。
3、来的第三位动物朋友是谁呢?(出示乌龟贝壳图片)小乌龟怎么走路啊?
4、猜猜最后一位朋友是谁呢?“有个小动物,长着小胡子,说起话来喵喵叫,老鼠见了就逃跑。”(出示小猫图片。)小猫怎么走路?一起来学学。
5、今天这几位动物朋友还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来听听。完整欣赏歌曲。
6、提问:宝宝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四、学唱、表演
1、再次完整歌曲。
提问:宝宝听到什么小动物在走路?
小兔是怎么走路的?依次提问其他动物。
(出示相应的图谱)
推荐访问:咿呀 教案 幼儿园小班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3篇 咿呀咿呀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 幼儿园小班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
上一篇:喝水与健康教案(2023年)
下一篇:商品基本属性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