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2023年《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精选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1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精选文档)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1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2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阅读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1)

——《蝈蝈与蛐蛐》教案3篇

《蝈蝈与蛐蛐》教案1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2)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理解与赏析】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兹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3)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 (菁选3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2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3

  教材简析:《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剧)、说唱(如快板书)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歌曲以趣味性与理论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表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五年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期的转折阶段,害羞、被动,而且对京剧有着固有的观念:乏味、无趣。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由浅入手,运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示范及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听觉、视觉刺激,提高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摒弃固有观念,不再害怕,不再厌烦,轻松学习京剧。

  教学方法:点拔、示范、引导、游戏、评价、激励、创作法等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互联网、教材、报刊等)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台、课件、道具、音乐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京剧方式问好

  教师用京剧的唱腔问:同学们好 哇 !(初步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

  导入

  导入新课

  师:老师刚才是用什么样的腔调和大家问好的呢?

  生:京剧。(可能不会直接打出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生:踊跃举手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资料。

  师:等学生念完资料后,点击课件将同学们说的知识罗列下来,给学生梳理知识线条。(课件出示)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详细的说明介绍。讲到动作时,教师抓住机会介绍京剧动作中的虚拟性,并请生一起模仿喝酒、开门、关门、骑马、摇船等

  讲到脸谱时,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曲艺(说唱音乐) 聆听《故乡是北京》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融合了戏曲中的京剧和曲艺中的快板书和大鼓的一首京韵儿歌。

  师:现在我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

  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蛐蛐。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京韵儿歌《蝈蝈和蛐蛐》。(课件出示课题)

  学唱歌曲

  1、读歌词(解决歌曲中的节奏,进一步感受京剧咬字的特点,做到字正腔圆)

  师:我是蝈蝈。生:我是蛐蛐。

  师:我是蝈蝈儿。生:我是蛐蛐儿。(与上句对比,强调儿话音)

  师:蝈蝈和蛐蛐吹牛字正腔圆。

  师:我是蝈蝈。(加音高唱,钢琴单手旋律)生:我是蛐蛐。(跟琴唱)

  师:我是哥哥。(加音高唱,钢琴单手旋律)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师:哥哥吹牛真高调,弟弟就比较低调。(强调后句音高不同)

  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师生交替,字正腔圆地按节奏读歌词

  2、轻声跟唱(再次跟唱歌曲,熟悉歌曲,巩固学习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分清间奏)

  师:老弟们真聪明!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例举学生所用的方法),还注意到可以用拍腿来表示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带上这些方法来检查下自己学会了没有!

  (播放范唱音乐)

  3、跟钢琴唱(进一步解决歌曲中音准、节奏等问题)

  师:学会了吗?让我们跟钢琴来演唱。

  师弹单旋律,生视谱轻声唱歌词,间奏时拍腿。

  4、跟伴奏唱(再次感受音乐,检查学生歌曲学习的情况)

  师:唱得不错,加上音乐伴奏会更好听!来!

  师放伴奏,跟唱

  生视谱跟伴奏唱,间奏时拍腿

  5、师范唱(通过教师的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的京韵)

  师:你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有些地方还唱出了京剧的味儿,比如:(抓学生唱的好地方点评并在此体验)。你们唱得很好,我想来PK下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播放伴奏)

  6、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总结歌曲中的京剧特点)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预设)

  师:为什么觉得好呢?

  生:唱得有京剧的韵味儿(预设)

  师:小组一起讨论下,看看歌曲哪些地方有京剧的特点?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

  7、师生交流、分段处理歌曲(通过交流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掌握京剧中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分段处理歌曲,实现从会唱到演唱的提升)

  (1)师: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京剧的特点?

  生:有动作。(预设)

  教学生简单的京剧动作

  学生随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播放伴奏)

  (2)师:除了动作,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出京剧的特点呢?

  ①根据学生找出的乐句总结属于京剧中哪种特点并贴出图片(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

  ②每总结出一京剧特点,引导学生按京剧的韵演唱该段,并加入小鼓、快板为适合的乐段伴奏

  师:你们太能干啦!正是刚才你们找到的这几大特色让我们这首歌曲更有韵味儿!

  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生:(重点唱这一句)师:下面听老师唱一遍第三乐段,听一听老师唱的与大家唱的有什么不同。(范唱第三乐段)

  教师小结1、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认识了蝈蝈和蛐蛐还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简单了解了京剧;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2、总结:谈收获及知识回顾师:京剧艺术作为国粹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在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京剧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撼动了全世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希望我们同学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强化学生记忆,为日后学生的继续深入和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并以中华民族文化为荣,继而发展之,最后自然过渡延伸到地方戏曲文化的学习。3、唱出京剧的韵味,为我们《京韵》这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4)

——《蚂蚁和蝈蝈》教案10篇

《蚂蚁和蝈蝈》教案1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来讲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画面,学习用“有的,有的”来讲述,学习词语: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

  2、 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认识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蚂蚁和蝈蝈的单独图片,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内容。

  1、 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谁来了?

  2、 你了解它们吗?

  请幼儿自由讲述。

  3、 今天蚂蚁和蝈蝈碰面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观察图片一,通过比较来讲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行为。

  教师采用前后出示的顺序引导幼儿有比较的讲述,

  1、先出示蚂蚁一部分,提问

  师:你从图片上知道了什么?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小蚂蚁们在干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做的?(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季节、地点、蚂蚁的具体动作来引导幼儿细致的讲述)

  引导孩子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讲述,丰富词语:满头大汗。

  请个别幼儿完整的讲述。

  2、它们为什么要在这炎炎夏日里搬粮食呢?你觉得它们怎样?像对它们说些什么?

  3、出示蝈蝈的一部分,提问

  师:当小蚂蚁在辛苦搬运粮食的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引导幼儿从蝈蝈的脸部表情和动作来比较讲述,并鼓励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讲述,丰富词语:自由自在。

  4、 请幼儿跟着教师或个别比较完整的讲述图片一的内容。

  5、 通过蚂蚁劳动满头大汗和蝈蝈自由自在画面的比较,启发孩子想象它们之间的对话,并分角色来演一演。

  蝈蝈看到蚂蚁会说些什么?蚂蚁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三、出示图片二,观察比较讲述。

  1、猜测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干什么?

  师:转眼秋天也过了,冬天来到了。这的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呢?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二请幼儿比较观察讲述。

  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呢? 它们的心情怎样?各自心里又会怎样想呢?

  3、 引导孩子完整讲述图片二的内容。

  四、鼓励孩子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1、引导幼儿观察夏天、和冬天的蚂蚁,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再比比夏天、冬天的蝈蝈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五、延伸活动;

  1、如果这时候你碰上了又冷又饿的蝈蝈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想法一:不理睬,让它去;

  想法二:主动帮助蝈蝈,给它们一些食物。

  不管孩子什么想法,教师多给予肯定。

《蚂蚁和蝈蝈》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图片、课文录音、头饰等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1、这是什么季节?大家听是什么在叫?天气怎么样?

  2、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天气真热。(出示:夏天真热)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个别读、齐读。

  3、看,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出示图片)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4、我们瞧,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他们不热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看图说话

  5、哪些小朋友来演一演小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学生边表演,老师一边说:蚂蚁长得那么小,但它搬的粮食却很大,很重,把腰都压弯了,加上天气热,所以搬得很吃力,走得很慢,背得汗都流出来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滴,个个满头大汗。请生再试,其他学生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6、看,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出示:这是一群()的小蚂蚁)

  7、说的真好,你们喜欢这些小蚂蚁吗?大家就用赞许、敬佩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

  1、夏天,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而那几只蝈蝈呢?(出示图片)看图说话(出示:这是几只()的蝈蝈)指名说

  2、(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3、那蝈蝈会如何享受生活呢?请大家看下面一句话。(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请一凳子的两个小朋友,一个读句子,一个表演,好吗?生练习读、表演。指名同桌读。

  4、这几只蝈蝈在自由自在地干什么呢?谁也能用自由自在来说一句话?谁在哪里自由自在地做什么?

  5、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还自以为聪明呢!我们要把它那种自以为是、悠闲自得的样子表现出来。(出示这一节)指名读

  6、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男女生分别读第一节和第二节。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呀?(出示练习题)练习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话。

  四、学习第三节

  1、时间过得真快,冬天到了,小朋友听,什么风刮起来了?听后你觉得怎么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一起读

  2、看图,这时,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哪里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图片)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蚂蚁过得怎么样?

  3、谁来读这句话,把蚂蚁舒服过冬的情景读出来。(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4、(出示图片)蝈蝈在哪里呢,过得怎样呢?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5、(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指名读,读出蝈蝈又冷又饿。

  6、现在请女生当蚂蚁,来读一读蚂蚁的句子,男生当蝈蝈,来读一读蝈蝈的句子,谁来演一演?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为什么蚂蚁现在可以舒服过冬了,而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出示:成语歌)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过冬的粮食。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3、学到这里,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吗?句式训练:我想对蚂蚁说___。我想对蝈蝈说_____.

  4、对,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出示句子)齐读

  5、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篇三字经。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领读,齐读。

  6、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

  7、那最后老师请大家女生读蝈蝈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请一部分学生来演,好吗?或者看着动画片,进行表演。(机动)

《蚂蚁和蝈蝈》教案3

  <<蚂蚁和蝈蝈教案>>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和蝈蝈教案。”说的是谁?(蚂蚁)

  2、今天老师把它从童话王国请来了(出示蚂蚁图),跟它一起来的还有谁?(出示蝈蝈图)

  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齐读《蚂蚁和蝈蝈》。

  4、他们要带小朋友去参观童话王国,还说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他们就愿意跟着谁回家。

  过渡:开往童话王国的列车即将启动,准备好了吗?出发!(播放火车声音)童话列车开得真快,一会儿就到了童话王国。二、精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一)学习第1句。

  1、瞧,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一丝风也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儿地叫着,热呀热呀,那是什么季节呀?(夏天)

  2、对(板书:夏天)你觉得夏天怎么样?(出示:夏天真热)你能读出来吗?(出示感叹号)谁能把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边读边想象画面)

  A、你读得真好,读时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谁来学他的样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B、呀!他热得眉头都皱起来了。

  C、大家感觉到了吗?(齐读)

  过渡: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115页,自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它俩在干什么?

  1、学习第2、3两句。

  (1)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2)他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呀?(指名说,出示句子|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贴图)谁上来指一指,哪些蚂蚁在背?你能学蚂蚁背一背吗?(驮在背上)哪些在拉?你也来学一学。(用手来拉)

  (3)(采访搬粮食同学)小蚂蚁,搬粮食感觉怎样?是啊蚂蚁长得那么小,而他们搬的粮食却怎样?(大、重)太阳火辣辣照着所以蚂蚁一定搬的怎么样?(累、辛苦、走得慢,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指名读,感觉怎样?(汗很多,一把一把的)谁来加上动作读好。谁能读好这句话呢?(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名读,师范读(强调“个个”)。

  (4)这真是一群什么样的蚂蚁?(勤劳)对,这么勤劳的蚂蚁,让我们来夸夸他们吧!(男、女生赛读)

  (5)蚂蚁是团结合作的小动物,这些蚂蚁后面还跟着个大部队呢!请大家想想,那些蚂蚁还会怎么搬呢?可以看看图,也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教案《蚂蚁和蝈蝈教案》。(出示:蚂蚁有的……,有的……,个个……。)(驮、推、抱、扛、抬)

  (6)蚂蚁啊,这么热的天,快放下粮食,回家好好休息吧!你们说,小蚂蚁会丢下粮食去休息吗?那这么热的天,他们搬粮食为了什么呀?

  2.当蚂蚁在烈日下忙着搬粮食,为冬天做准备时,蝈蝈呢?(出示乘凉图)(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1)师范读。刻意少一个“躲”字。躲是一个动作,谁来演一演,小蝈蝈“躲”。老师看起来你很害怕,小蝈蝈你怕什么呀?(太阳光)为什么?(太热了)。那你快躲到树下去乘凉吧。(学生下去)蝈蝈可真会选地方,树下多凉快呀!所以,一起读:他们躲在大树下……。

  (2)你觉得他们过得怎么样?(舒服,唱歌跳舞,想干吗就干吗,饿了还可以吃新鲜的树叶呢)这真是——自由自在(出示)。

  (3)这时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搬着粮食经过大树,蝈蝈会怎么样?(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个别读,齐读。看到这群满身是泥,又脏又累的蚂蚁,蝈蝈会怎么笑话他们,会怎么说?

  (4)这些蝈蝈实在太得意了,太悠闲了,我们再来读一读。

  三、精读第三小节。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冷的冬天到了,听!(放北风的录音)。你听到了什么了?(西北风呼呼地吹)西北风吹得怎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齐读。过渡: 这时,蚂蚁和蝈蝈又在干什么呢?

  2、学习第二句。

  (1)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图),蚂蚁的家里怎么样?(粮食很多)怎么个多法?到底有多少?读读句子想一想(出示句子)。指名说。到处都是粮食,这里一堆,那里一堆,这就是“装满粮食”。

  (2)这么多粮食,这下蚂蚁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粮食堆里过冬了。你觉得这时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3)在温暖舒适、装满粮食的洞里蚂蚁开开心心的,他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出示)指名说。(唱歌、跳舞、烤饼、睡觉、聊天……)

  3、学习第三句。

  (1)蝈蝈呢?我们再去他们家看看——(出示图)呀!有只蝈蝈张大嘴巴在哭呢,它会说些什么?这只蝈蝈低着头,好象在想些什么呢?他会想什么?这只蝈蝈趴在地上,他好象已经——死了。

  (2)谁能读好描写蝈蝈的句子?(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些蝈蝈多可怜啊,瑟瑟发抖,垂头丧气,有气无力。)

  四、小结。

  1、听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呢?是啊,蚂蚁早做准备,着就是(屏幕出示: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范读,跟读。

  2、那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呀?蝈蝈夏天只顾享受,冬天就又冷又饿,这就是(出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范读,跟读。

  3、我们小朋友都要学习这些勤劳的小蚂蚁,因为——(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4、读儿歌,播放<<劳动最光荣>>

  五、拓展延伸

  瞧!又一年夏天到了,蝈蝈会怎么做呢?

  (1)指名说。

  (2)出填空:夏天真热。一群蝈蝈在()。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蚂蚁和蝈蝈》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

  2、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以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受蚂蚁搬粮食的辛劳,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口头造句,“又……又……”说话。

  2、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和想象的能力。

  3、感受蚂蚁搬粮食的辛劳,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的道理。

  拟用两课时完成,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从童话王国,请来了两位小动物,你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可是,他们还不想急着和你们见面,想请你们来猜猜他们是谁,好吗?

  2、(逐一出示谜面)

  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团结在一起,抬走大米粒。

  腿长胳膊短,身披绿衣裳。有人不吭声,无人弹琴把歌唱。

  (猜出谜底后出示图片)

  [以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蚂蚁和蝈蝈的外形及生活习性有一个感性印象]

  3、(出示词语:蚂蚁、蝈蝈)

  4、过度:有一天,蚂蚁和蝈蝈碰到了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补充课题:和)

  读了第20课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小朋友们大声地读课文,要求:

  (1)读通每一句话,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生字词。

  (3)给课文编好小节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

  乘凉冬天又冷又饿

  搬粮食刮起来洞里

  自由自在呼呼地满头大汗

  (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把这些词语宝宝放到课文当中去,你还能读好吗?指名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不然的话往往就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检查自读时,先读准生字词,再读课文,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细读课文,比较感悟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炎热夏天的图片),瞧,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外面一丝风儿也没有,树木、地面都快被烤焦了,这是什么季节呀?(板书:夏天)

  2、在这炎热的夏天,蚂蚁和蝈蝈他们在干些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轻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3、指名回答:蚂蚁在夏天干什么?相机出示“蚂蚁搬粮食图”

  4、蚂蚁在搬粮食时除了背和拉,他们还会用到哪些办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蚂蚁搬粮食的动画吧,请大家仔细观察。(播放动画)

  师生交流,相机板书:背、拉、抬、推、举、扛、抱等动词

  师指板书小结:小蚂蚁们可真聪明呀,在这炎热的夏天里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你觉得它们干得怎么样啊?(板书:满头大汗)。

  5、全班配上动作朗读第1小节。

  [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同时,补充蚂蚁搬粮食的其他方法,从而积累了一系列动词。最后,老师在小结中将这些动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串联起来,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句式的积累与强化]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正当蚂蚁忙得满头大汗时,蝈蝈在干什么呢?(出示图)

  2、学生说图意。(蝈蝈在睡觉、唱歌……)

  是啊,炎热的夏天,蚂蚁满头大汗搬粮食,而蝈蝈却不干活躲在大树下唱唱歌,乘乘凉,睡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个个自由自在,舒服极了。

  随机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指名读,评价,议读。

  3、这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劳动,他们还取笑蚂蚁,你能想象得出他们会怎么说吗?

  情境过渡: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冷的冬天来到了,你们听,(教师边描述边放刮西北风的录音,出示冬天的画面)你们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一句话。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对,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多冷啊!能读好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吗?来,冬天到了,读(齐读)这时,蚂蚁和蝈蝈的情况怎么样呢?

  2、读第二句话。

  出示蚂蚁过冬图: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图画,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可真啊!

  (相机板书:开心、幸福等词语)

  过渡:蚂蚁开心地过冬了,那蝈蝈呢?

  3、读第三句话。(板书:又冷又饿)

  出示蝈蝈过冬图: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他们的表现,想象一下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蝈蝈又冷又饿,有的,有的,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4、齐读第3小节。

  5、(出示夏天、冬天的对比图)小朋友们,学完了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6、最后,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蚂蚁和蝈蝈不同的表现和结果。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发挥想象,用补充的句式练习说话,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补充的句式也在无形中与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构段方式对应,进行“有的……有的……”句式的浅层训练,虽然这还不是一年级学生训练的要求和重点]

  7、、总结课文

  夏天蚂蚁辛勤劳动,冬天快乐又幸福;蝈蝈夏天不劳动,到了冬天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小朋友们,只有辛勤劳动,生活才会快乐、幸福。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粮冷

  2、教学新偏旁“米”(比较与“米”的不同之处)

  3、说一说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如: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拆字法等)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粮:右半部分不要忘一点

  冷:右半部分不要写成“今”

  4、学生书空生字。

  5、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6、给生字“开花”(组词)

  7、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这两个字。

《蚂蚁和蝈蝈》教案5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蚂蚁和蝈蝈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生活态度,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 分角色演课文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1. 读课题

  2. 读词语

  过渡:现在让我们进入动物王国,看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 学习第3小节

  过渡: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放课件)

  1.(师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放动画)

  2.听到这种声音,你有什么感觉?(生:冷)

  请你的把它读一读。

  3.出示第3节(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4.指名读。

  5.指导“刮”字,想*时小刀刮到手会有什么感觉?那冬天的风吹到脸上象刀刮一样,也很疼的,这样的确冬天非常(冷),小朋友再来试试,把冬天刺骨的寒冷读出来。

  个别读。

  齐读。

  6.这么寒冷的冬天,我们一块到小蚂蚁家去,看看它们在干什么?

  7.(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确洞里过冬了。

  图片出示,看图。

  8.蚂蚁准备了很多,从哪个词看出来?(装满)

  9.“躺”可以看出蚂蚁很自在,该怎么读呢?读一读(个别读)

  我们再去看看小蝈蝈(出示图片),哎呀,他们怎么啦?(生说)

  10.(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个别读。

  “又冷又饿”-----------生带读。(有感情,表情也好。)

  “神气”什么样子是神气?读一读。

  11.每一句话都读得这么有感情,那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第3小节。

  三. 学习第1小节

  1. 过渡: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蚂蚁哪来那么多粮食?

  (生:蚂蚁从夏天就开始搬粮食了。)

  师:噢,你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

  (生:第1小结)

  2. 出示第1小节

  细心读第1小节,看看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

  把你喜欢懂得句子多读几遍。

  3. 个别读,找一句你最喜欢的读一读。

  4. 生读,师指导。

  (夏天真热。)天气真热啊,什么事都干不动,听(放课件)知了也热得受不了了。

  再读。

  (一群蚂蚁在搬粮食。)蚂蚁在干什么?

  (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出示图片。

  你觉得蚂蚁们干得怎么样?(辛苦)

  从哪个词知道蚂蚁很辛苦?(满头大汗)

  蚂蚁们是怎么干的?(有时拉,有时背。)能加上动作吗?(拉,背)

  5. 夸一夸

  这么热的天,蚂蚁干吗要搬粮食呢?(生:夏天-----------,冬天-----------------。)

  小蚂蚁真令人佩服,谁来夸夸它们吧!

  (生:小蚂蚁,你辛苦了!

  小蚂蚁,加油啊!

  小蚂蚁,真勤劳!

  小蚂蚁,你真爱劳动!)--------------板书:勤劳

  说的真好,夏天这么热,可小蚂蚁不怕苦,不怕累,真勤劳,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对小

  蚂蚁的赞美之情读出来,如果加上动作就更能干了。

  分组读。

  齐读。

  配动作读。

  6. 指名读,互评,齐读。

  四. 学习第2小节

  1. 过渡:蝈蝈是怎样度过这炎热的夏天的?

  2. 出示第2小节

  3. 自读。

  4. 质疑:读了这一段有什么不懂么?(师指导,生答)

  生:“乘凉”?(夏天很热,大树的叶子能遮住太阳,人就可以在大树下凉快了。)

  生:“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小蚂蚁这么勤劳,蝈蝈为什么要笑话它们呢?

  (生:天那么热,太傻了,不如去乘凉,累死了。)

  师:你也这么想么?(生:不)

  师:你是怎么想的?讨论讨论,说给蝈蝈听吧。(讨论)

  (生:蝈蝈:你别笑话别人了,多没礼貌,快道歉。

  蝈蝈:你真是个懒惰的家伙。

  蝈蝈:快准备粮食吧,不然冬天你就要饿四了)----------------板书:懒惰

  过渡:我想蝈蝈听了同学们的话一定会惭愧的。

  5. 齐读第2小节。加上动作和表情,蝈蝈瞧不起人很神气的样子的语气读出来。

  五. 师:蚂蚁整个夏天都辛苦工作着,蝈蝈却自由自在的玩耍,转眼间冬天到了-----(接读第3小节)

  1. 结尾说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他们什么时候神气过?(生:夏天----------)

  2. 为什么现在神气不起来了?(又冷又饿)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4. 板书: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幸福生活。

  5. 小结:这个故事讲完了,不但有趣,而且又让我们学会了做人的确道理,你们喜欢么?(喜欢)

  6. 表演:我们请同学戴上头饰来演一演吧!(同学们一起做)

  六. 学习生字

  1. 表演得很到位,想成为勤劳的小蚂蚁吗?(想)

  2. 那就让我们来认真学习生字:

  出示:“粮”,米字旁,结构,写笔顺,仿影,描红。

  出示:“汗”,三点水旁,与什么有关?写笔顺,仿影,描红。

  板书:

  20.蚂蚁和蝈蝈

  勤 懒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幸福生活。

《蚂蚁和蝈蝈》教案6

  一、揭题

  19、蚂蚁和蝈蝈

  让我们走进蚂蚁和蝈蝈的世界里去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点击视频欣赏

  故事里讲了哪两个季节?板书:夏天 冬天

  你怎么看出来的?

  你看到了哪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个别读。

  2、你读懂了什么?(蚂蚁什么时候搬粮食?怎样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3、指导朗读“夏天真热”、“个个满头大汗”

  4、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辛苦、勤劳)

  5、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赞赞小蚂蚁吧,把小蚂蚁劳动的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小蚂蚁搬粮食多么辛苦啊!蝈蝈看到了,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二节。

  1、个别读。

  2、蝈蝈怎么样?为什么蝈蝈说蚂蚁是傻瓜呢?蝈蝈在干什么?

  3、板书:乘凉

  4、什么叫“自由自在”?指导朗读词语“自由自在”。

  5、指导朗读句子。

  6、谁来演一演这只蝈蝈,你会对小蚂蚁说些什么?

  7、齐读。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我们要把它那种悠闲自得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蝈蝈和蚂蚁的表现多么不同呀!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

  五、学习第三节。

  转眼间,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你感觉到了什么?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1、指导朗读第一句。

  2、蚂蚁怎样过冬? 你感觉蚂蚁过得怎样?板书:装满粮食 指导朗读。

  蝈蝈怎样过冬? 你感觉蝈蝈过得怎样?板书:又冷又饿 指导朗读。

  3、让我们再到小蚂蚁和蝈蝈的家里去看一看吧!

  4、看图。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话。

  想象:蚂蚁可能会说些什么?

  蝈蝈可能会说些什么?

  5、为什么蚂蚁这么开心?

  6、为什么蝈蝈会有这么悲惨的结局?蚂蚁到底傻不傻?

  7、你想对蝈蝈和蚂蚁说些什么?

  8、.总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9、点击音乐厅,听歌曲《劳动最光荣》。

  六、指导背诵。点击背诵课文,选你喜欢的小节背诵。

  七、拓展。

  假如蝈蝈还没有死,第二年夏天,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今年夏天该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再分角色表演出来。

  八、作业。

  1、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一画今年夏天蝈蝈们会怎么做?

  2、“童话屋”“知识窗”“讨论室”选择你喜欢的地方进入。

《蚂蚁和蝈蝈》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绿线格和田字格中的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中的5个左右结构的字。

  3、初步感受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的幻灯片,14个生字的卡片,音乐伴奏带。

  一、设疑导入

  1、逐一出示课文题目上的两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蚂蚁蝈蝈

  2、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你们见过蚂蚁和蝈蝈吗?谁愿意谈一谈?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蚂蚁和蝈蝈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告诉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昆虫

  3、设疑。教师指着两幅图画问:蚂蚁和蝈蝈都是非常好玩的昆虫,为什么会这样呢?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开课即让学生观察图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同时也顺应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产生疑问,产生急于读书的愿望。②理解就是使新事物和已有经验建立联系。阅读也是这样。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蚂蚁和蝈蝈,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渗透要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来写的思想。③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应在*时的教学中进行。让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名字的共同特点,知道他们都是昆虫,所以都有一个虫字旁,即学习了"昆虫"这个名词,又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不认识的字划下来,读读拼音;②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两遍。

  2、同桌交流划住的生字,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3、同桌互读课文,看是否有读错的字音。读错的当即指出,读对了再往下读。

  4、强化认读生字。可采用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出示生字的方法指名认读15个生字,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所在的句子,反复读,并让学生交流记住该字的方法。

  5、全班交流:课文讲的是什么?

  【①一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识字能力才会提高。让学生划住生字,交流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是教给他们学习生字的方法,形成习惯,受益无穷。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讲的是什么,这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一年级就要培养。所以让学生谈主要内容,要求不可太高。】

  三、再读课文

  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注意四点:①纠正读错的字音;②指导读破的句子;③指导学生读文章要看标点符号;④读完每段后要想一想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各段应注意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段:①粮食的"食"读轻声;②"有的……有的……"句子中间有逗号读时应有停顿。

  第三段:①"起来"都读轻声;②第二句较长,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哪儿停顿好。

  【①指名读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耳朵一定要灵,指导后要伴有足够时间的练习;②段意的概括要求不可太高,答案强求一致。】

  四、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①出示米字旁让学生认,并出示"米"字让学生观察和米字旁的不同。教师范写米字旁。②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五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③教师指名交流"汗"的两横、"呼"的一竖的笔画变化,必要时可做范写。

  2、学生独立试写,写完后一定要和田字格中的相比较,然后重写。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要在黑板上范写。

《蚂蚁和蝈蝈》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蚂蚁(mayi)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蚂和蚁都是第三声。当两个第三声在一起时,第一个字要读得像阳*。教者示范。领读。

  再板书:蝈蝈(guoguo)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教者示范。领读。

  最后用彩色粉笔写和,问:从和字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写的什么事?这件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小小组交流:读了第一遍后,懂得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处理好长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的停顿。

  3.全文一共三个自然段,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第二自然段写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笑蚂蚁是傻;第三自然段写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不同的结果。

  4.学生提出本课生字词:

  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过冬呼呼

  洞里又冷又饿躲乘凉刮风

  躺装饿

  (1)自主拼读,读准字音,互相检查。

  (2)小小组交流;机警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教者检查自由自在的意思。

  讲:自在也是自由的意思。自由自在讲的是很自由,一点儿不受拘束。

  (4)用生字口头组词:

  汗(

  )冬()由()冷()

  (5)互相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5.读读、记记、写写生字词。

  同桌互报词语听写,订正。

  6.自由读课文,质疑。

  三、作业

  1.组词。

  冬()乎()玩()元()

  东()呼()完()原()

  2.看课文插图,结合朗读课文,说说两幅插图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二、精读训练

  1.讨论:书上几幅插图的内容,从事情发生的时间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为什么?

  (1)自由看通版图,自由练说。

  指名当众说图意。

  (2)仔细观察另外两幅插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什么内容?

  2.课文是怎么说的呢?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

  A.想象天气真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B.这时,蚂蚁们在干什么?怎么干的?

  (板书:搬粮食蚂蚁夏天背拉满头大汗)

  (2)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蚂蚁的表现。(板书:勤)

  (3)用赞扬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突出重音:真、背、拉、满头大汗。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问:这一段写了什么?(谁干什么怎么干的)

  A.蝈蝈笑蚂蚁是傻瓜,想象一下,会说些什么呀?

  B.蝈蝈这时在做什么呀?(板书:乘凉唱睡自由自在)

  (2)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板书:懒)

  (3)讨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讽刺)突出重音:笑躲唱睡自由自在。

  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指名读。

  A.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B.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教者问:句A中的有的指谁?

  句B中的有的又指谁?

  (让学生知道,像这类句子,有的有的指前面整体中的一部分)

  练习说:

  A.小小组练说;

  B.指名当众用有的有的说话。

  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结尾说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他们什么时候神气过?

  (3)为什么现在蝈蝈现在神气不起来了?

  (4)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告诉我们这一道理的?

  (采用对比手法,从一勤一懒已经他们不同的结局上让我们知道只有辛勤老,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C.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练习用有的有的写一句话。

  2.继续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3.想一想怎么演这个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扩词

  由()()过()()

  冷()()冬()()

  2.填空:

  夏天,一群小蚂蚁在搬(),一个个忙得();蝈蝈躲到()下乘凉,一个个()。

  冬天到了,蚂蚁躺在()过冬,蝈蝈(),再也()不起来了。

  二、背诵指导

  1.理文章层次

  轻轻读全文,回忆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冬天到了,蚂蚁安全过冬,蝈蝈又冷又饿)。

  2.记关键词语。

  第一自然段:夏天搬背拉满头大汗

  第二自然段:笑乘凉唱歌睡觉自由自在

  第三自然段:冬天蚂蚁躺装满粮食蝈蝈又冷又饿

  3.各自试背,发现疏漏,继续练习背诵。

  4.同座互相背,教者抽查。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粮汗由冬呼洞过冷

  2.自主观察生字,分析各个生字的特点,指出写时的注意点。

  3.教者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粮、汗、洞、呼、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都要左让右,左边偏窄,右边稍宽。氵并不是从上到下直线排列,而是略呈弧度,第二点稍稍向外露一点,落在横中线上。

  教米字旁,米字作粮的左偏旁,捺要改成点,整个字才能显得紧凑。

  由,独体字。要居中安排,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笔顺规则:先里边,后封口。

  冬上下结构。夂(折文旁)的交叉点落在竖中线上,最后的两点是上下排列,不能左右并列。

  4.按笔顺描红。

  四、研究分角色演课本剧

  试演。

  1.采用自愿报名担当某个角色的办法,确定上台表演的人选。

  2.试演,表演后对演员的表演一分为二地提出意见。

  3.默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到底该怎么演?

  再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

  1.写出下列字的笔顺:

  由

  过

  粮

  2.背诵课文。

  3.自由结合组成《蚂蚁和蝈蝈》表演小组,排练课本剧,争取六一儿童节把这个小故事演给大家看。

《蚂蚁和蝈蝈》教案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学情分析: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童话故事确实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理解童话故事的深刻含义,教学中我将利用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进行智慧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现在老师让大家听一首歌,听完之后告诉大家这首歌里唱的是谁?(学生听后回答)你们对蚂蚁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与小蚂蚁有关系,题目就是《蚂蚁和蝈蝈》(师生同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完之后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好好的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争取背下来,好吗?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4、指名检读。(自我评价——指名评价)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夏天”和“冬天”)

  2、夏天,你们有什么感觉?(重点指导朗读“夏天真热。”)这么热的天气,小蚂蚁在做什么?它为什么要搬粮食呢?(指导朗读第一段、板书“勤劳”)

  3、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说一句完整的话。

  4、正当小蚂蚁在辛辛苦苦地搬粮食的时候,被谁看到了?指导学生理解“自由自在”。(指导朗读第二段、板书“懒惰”)

  5、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转眼冬天到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冬天刮这么大的西北风,你是什么感觉?这么冷的天气,小蚂蚁和蝈蝈它们又分别在做什么啊?(指导朗读第三段,板书“幸福”和“痛苦”)

  6、通读全文,做到声情并茂。

  四、动画配音、指导背诵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蚂蚁和蝈蝈》的动画片,可是没有声音。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一个配音演员,给这部动画片配音吗?(教师指导学生边看动画片,边配音。利用配音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五、师生小结、发散思维

  1、课文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都学会了什么?都懂得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板书总结课文)

  2、你们喜欢蚂蚁,还是喜欢蝈蝈?这时,你想对这些蝈蝈说点什么?如果你们是这些蝈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你们会怎么做?

  3、是啊,幸福的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得来的。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从小爱劳动,因为劳动最光荣。现在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劳动最光荣》。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孩子!(教师演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板书设计:

  夏天

  蚂蚁和蝈蝈

  冬天

《蚂蚁和蝈蝈》教案10

  <<蚂蚁和蝈蝈教案>>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和蝈蝈教案。”说的是谁?(蚂蚁)

  2、今天老师把它从童话王国请来了(出示蚂蚁图),跟它一起来的还有谁?(出示蝈蝈图)

  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齐读《蚂蚁和蝈蝈》。

  4、他们要带小朋友去参观童话王国,还说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他们就愿意跟着谁回家。

  过渡:开往童话王国的列车即将启动,准备好了吗?出发!(播放火车声音)童话列车开得真快,一会儿就到了童话王国。二、精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一)学习第1句。

  1、瞧,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一丝风也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儿地叫着,热呀热呀,那是什么季节呀?(夏天)

  2、对(板书:夏天)你觉得夏天怎么样?(出示:夏天真热)你能读出来吗?(出示感叹号)谁能把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边读边想象画面)

  A、你读得真好,读时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谁来学他的样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B、呀!他热得眉头都皱起来了。

  C、大家感觉到了吗?(齐读)

  过渡: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115页,自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它俩在干什么?

  1、学习第2、3两句。

  (1)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2)他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呀?(指名说,出示句子|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贴图)谁上来指一指,哪些蚂蚁在背?你能学蚂蚁背一背吗?(驮在背上)哪些在拉?你也来学一学。(用手来拉)

  (3)(采访搬粮食同学)小蚂蚁,搬粮食感觉怎样?是啊蚂蚁长得那么小,而他们搬的粮食却怎样?(大、重)太阳火辣辣照着所以蚂蚁一定搬的怎么样?(累、辛苦、走得慢,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指名读,感觉怎样?(汗很多,一把一把的)谁来加上动作读好。谁能读好这句话呢?(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名读,师范读(强调“个个”)。

  (4)这真是一群什么样的蚂蚁?(勤劳)对,这么勤劳的蚂蚁,让我们来夸夸他们吧!(男、女生赛读)

  (5)蚂蚁是团结合作的小动物,这些蚂蚁后面还跟着个大部队呢!请大家想想,那些蚂蚁还会怎么搬呢?可以看看图,也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教案《蚂蚁和蝈蝈教案》。(出示:蚂蚁有的……,有的……,个个……。)(驮、推、抱、扛、抬)

  (6)蚂蚁啊,这么热的天,快放下粮食,回家好好休息吧!你们说,小蚂蚁会丢下粮食去休息吗?那这么热的天,他们搬粮食为了什么呀?

  2.当蚂蚁在烈日下忙着搬粮食,为冬天做准备时,蝈蝈呢?(出示乘凉图)(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1)师范读。刻意少一个“躲”字。躲是一个动作,谁来演一演,小蝈蝈“躲”。老师看起来你很害怕,小蝈蝈你怕什么呀?(太阳光)为什么?(太热了)。那你快躲到树下去乘凉吧。(学生下去)蝈蝈可真会选地方,树下多凉快呀!所以,一起读:他们躲在大树下……。

  (2)你觉得他们过得怎么样?(舒服,唱歌跳舞,想干吗就干吗,饿了还可以吃新鲜的树叶呢)这真是——自由自在(出示)。

  (3)这时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搬着粮食经过大树,蝈蝈会怎么样?(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个别读,齐读。看到这群满身是泥,又脏又累的蚂蚁,蝈蝈会怎么笑话他们,会怎么说?

  (4)这些蝈蝈实在太得意了,太悠闲了,我们再来读一读。

  三、精读第三小节。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冷的冬天到了,听!(放北风的录音)。你听到了什么了?(西北风呼呼地吹)西北风吹得怎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齐读。过渡: 这时,蚂蚁和蝈蝈又在干什么呢?

  2、学习第二句。

  (1)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图),蚂蚁的家里怎么样?(粮食很多)怎么个多法?到底有多少?读读句子想一想(出示句子)。指名说。到处都是粮食,这里一堆,那里一堆,这就是“装满粮食”。

  (2)这么多粮食,这下蚂蚁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粮食堆里过冬了。你觉得这时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3)在温暖舒适、装满粮食的洞里蚂蚁开开心心的,他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出示)指名说。(唱歌、跳舞、烤饼、睡觉、聊天……)

  3、学习第三句。

  (1)蝈蝈呢?我们再去他们家看看——(出示图)呀!有只蝈蝈张大嘴巴在哭呢,它会说些什么?这只蝈蝈低着头,好象在想些什么呢?他会想什么?这只蝈蝈趴在地上,他好象已经——死了。

  (2)谁能读好描写蝈蝈的句子?(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些蝈蝈多可怜啊,瑟瑟发抖,垂头丧气,有气无力。)

  四、小结。

  1、听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呢?是啊,蚂蚁早做准备,着就是(屏幕出示: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范读,跟读。

  2、那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呀?蝈蝈夏天只顾享受,冬天就又冷又饿,这就是(出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范读,跟读。

  3、我们小朋友都要学习这些勤劳的小蚂蚁,因为——(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4、读儿歌,播放<<劳动最光荣>>

  五、拓展延伸

  瞧!又一年夏天到了,蝈蝈会怎么做呢?

  (1)指名说。

  (2)出填空:夏天真热。一群蝈蝈在()。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5)

——绿色蝈蝈课文教案设计5篇

绿色蝈蝈课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蛔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绿色蝈蝈课文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初一语文

  教学课时

  共 两 课时?

  第 二 课时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究研讨课文内容

  2、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4、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文学特色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调板听写,提问词义。

  蟋蟀 果酱 狩猎 篝火 和睦 雌雄 糖浆 篡夺 姊妹 干涩

  2、问作者;本文作者( )是( )国 ( )学家,从体裁上看,本文是客观说明与文学色彩并重的( )。

  3、文主要写了蝈蝈的叫声,( )及其( )。

  二、研读课文: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本文为什么以法国国庆开篇,这与本文内容有何联系?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一闹一静两种气氛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 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先从哪个方面介绍了蝈蝈?

  (明确:本应在夜间休息的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先从蝈蝈的歌声写起。)

  3、蝈蝈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习性?

  ( 明确:外形: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5、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通过细致的观察。)

  6、8-10段对说明蝈蝈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蝈蝈的食性的补充说明。)

  7、最后一段写什么内容?

  (和睦共居)

  8.本文在说明蝈蝈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绿色蝈蝈课文教案设计3

  创意说明:

  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绿色蝈蝈课文教案设计4

  创意说明:

  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

  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叫蝈蝈儿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夜半醒来,我于沉寂之中颇有一种失落之感,淡淡而又无奈。于辗转反侧之际,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虽无进城之荣幸,怕也不至于有笼毙之命运吧?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绿色蝈蝈课文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之父”的法布尔,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了巨著《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的《绿色蝈蝈》。出示课题

  一、速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_____”划出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特征和习性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2.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二、自主交流

  1.特征和习性:形体特征、声音特征、食性

  2.语言欣赏:有感情地朗读你选择的精彩语句,并把你的独特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合作研讨

  作者对绿色蝈蝈在本文中用过哪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共同探究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学法小结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生动传神的形象描写,又有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无处不体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拟人手法。这使文章语言自然、亲切,生动感人,增强了可读性。

  3.比较衬托。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吃甜食时,用英国人吃牛排来衬托;这样写不仅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还给读者带来了真切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六、作业

  1、连词成段:任意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10个左右的词语,写一段话,要求有几处运用了拟人手法。

  2、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6)

——捉蛐蛐作文300字3篇

捉蛐蛐作文300字1

  有一次回到老家,我正在田边玩耍的时候,突然被一阵阵声吸引住了。啊!竟然有蛐蛐儿,我兴奋极了。赶忙叫来爷爷和我一起去捉蛐蛐儿。

  我们悄悄地走到土堆旁边,爷爷用锄头刨开土堆。果然,我看见一只蛐蛐儿,可还等我伸手它已经敏捷地跳走了。我奋起直追终于它停在了一个小草堆旁,我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地走到它旁边。伸出双手轻轻地一捂,嗬!终于捉到它了。看啦!好大一只蛐蛐儿,它真像一位威武的大将军。我赶紧把它放到瓶子里。就这样,我和爷爷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不一会,就捉了好多只蛐蛐儿。

  蛐蛐的样子很奇特,它身穿黑褐色的外衣,头顶上长着一对细长的触角,眼睛黑溜溜的,显得格外有神。它有两对细小的前腿,一对粗壮有力的后腿。背上长着一对深褐色的翅膀,漂亮极了。要想知道是公蛐蛐儿,还是母蛐蛐儿就得看它有几根尾巴。二尾蛐蛐是公的,三尾蛐蛐是母的。母蛐蛐儿多了一根又细又长的尾巴,那就是它的产卵器官哟!

  听爷爷说,蛐蛐儿最爱在夜间活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们就会在土堆里草丛旁唱起美妙的歌。

捉蛐蛐作文300字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欢乐的`、悲伤的,而我的童年却是有趣的。

  每当我想起这件童年趣事,总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个夜深人静。我和哥哥姐姐带上了小木棍、袋子,还有手电筒去抓蛐蛐。我家屋子后面有一片翠绿色的草地,草丛中间夹杂着长着一些野花。草丛中隐藏着一些蛐蛐。我听到了蛐蛐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由得暗暗喜欢。我顺着草丛向前走着。

  突然,从前面的一堆草丛里传来一只蛐蛐的洪亮的叫声。我就打着手电筒去找蛐蛐。我试着用一根小木棍让蛐蛐爬来,不一会儿,果然有一只蛐蛐顺着木棍爬了出来,这只蛐蛐脑袋乌黑,两只触角不停地抖动,两眼闪着亮光。我连忙把它捉住装到袋子里。哥哥、姐姐可厉害了,一次性捉了二十几只,我真佩服他们。过了一会儿,我的木棍上有很多蛐蛐,有几只爬到了我的手上,我一弹,结果弹到了我的鼻子上,我慌张极了。哥哥、姐姐看到我这副傻样子,都在旁边嘲笑我呢。

  瞧,我的童年多么有趣啊!

捉蛐蛐作文300字3

  今天是周末。吃过晚饭,我提议到院子里去捉蛐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蛐蛐的样子,只听见过草丛中传来的叫声。于是我找到了手电筒,老爸用纸卷了一个小筒,我问这是干什么用,他说:“装蛐蛐。”

  准备完毕,我、爸、妈就来到了院中。我竖起耳朵,放轻脚步,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搜寻,生怕放过一个目标。突然,在不远处的墙角传出“蛐儿、蛐儿”的叫声,我们蹑手蹑脚地靠上去。“蛐儿”叫声又响了起来,我赶紧打亮手电筒一照,只见墙角下有一条石缝,缝隙中露出一个圆头,爸爸说:“这是蛐蛐,照住别动。”我扣了好几次也没扣着,最后还是爸爸捉住的,把它放在准备好的纸筒里。

  回到家,我打到一个没有用的花盆,里面留着一点土,把蛐蛐放进去。这时我才看清了它的真面目:它黑褐色的身体,长约25毫米,脑门上有两根像头发丝一样的触须。

  夜色正浓,我聆听着从凉台上传来的阵阵“小夜曲”,甜甜的"进入了梦乡。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7)

——与夜的独白作文3篇

与夜的独白作文1

  夜晚,当我们看见顽皮的小星星;当我们看见皎洁的月亮;当我们看见蔚蓝的星空;当我们看见明亮的大道;当我们看见远处的星火;当我们看见萤火虫星光点点地飞来飞去;当我们看见夜空的一切……使我不禁要找到自己的自由。想象着自己是一颗游走的星星,飞向蓝天自由地远航……那,我的自由在哪里?

  你们看!星星是在夜空中多么快活地生存着!漫天的星辉,灿烂的光点,全部围在我的身边。那些有趣的星座,更是让我大开心扉。

  看!那是双鱼座,两条鱼相交在一起,看起来是多么的可爱!通往星际奥秘的是双子座,她们像一些小精灵一样,让别人总是对她们摸不清。那是处女座,她们天生就有一张美丽的面孔,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那是射手座,只要是他的箭指向的方向,永远都是我们要通往的地方。天蝎座是水象星座,在蓝色的大海里所有的奥秘只有她最为知晓……星座里面意义最为深刻的就是双鱼座和射手座了。双鱼座汇集了所有星座的优点和缺点;而射手座则是星座之首。

  看见了吧!虽然每一个星星都不是独立的,但是她们不是石头,不是地球民,而是一颗为着自己闪烁的星星,每一颗都拥有着自己的.意义。

  我是多么想像星星一样,在夜空里自由自在啊!不知不觉我醒了,发现这只是自己独特的幻想,一场梦!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8)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9)

——捉蛐蛐日记 (菁选3篇)

捉蛐蛐日记1

  我的爱好很多,玩游戏·踢足球·跑步,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捉蛐蛐。捉蛐蛐不仅要听力好,视力好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们都喜欢呆在草丛里,不仔细听·仔细看就抓不到了。

  在我们小区门口有一条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排碧绿的冬青。天渐渐黑了,路灯亮了起来。我像往常一样拿着小手电弯着腰寻找了起来。

  哇,好大的一只“虎头”。它的脑袋乌黑,两只触角不停地抖动,两眼闪着光,一对锋利的门牙像两把刀子一样一张一合,正趴在冬青里面的草丛里欢快地叫着。我把手弓成蛇头状,快速地向它扣过去,蛐蛐可不傻,它“噌”的.一下跳到了人行道上。“哈哈!这下你可是自投罗网了,看你往哪逃。”我自言自语的说着,一下就把它捉了个正着。我高兴极了,把它装在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

  后来,我又抓了几只蛐蛐,里面还有一只头扁扁的,我跑去问小区门口乘凉的爷爷:“爷爷,我捉到一只怪蛐蛐,您知道它的名字吗?”爷爷接过瓶子看了看说:“它的名字叫官帽。”原来蛐蛐有这么多种类啊!

捉蛐蛐日记2

  我的爱好很多,玩游戏·踢足球·跑步,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捉蛐蛐。捉蛐蛐不仅要听力好,视力好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们都喜欢呆在草丛里,不仔细听·仔细看就抓不到了。

  在我们小区门口有一条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排碧绿的冬青。天渐渐黑了,路灯亮了起来。我像往常一样拿着小手电弯着腰寻找了起来。

  哇,好大的一只“虎头”。它的脑袋乌黑,两只触角不停地抖动,两眼闪着光,一对锋利的门牙像两把刀子一样一张一合,正趴在冬青里面的草丛里欢快地叫着。我把手弓成蛇头状,快速地向它扣过去,蛐蛐可不傻,它“噌”的一下跳到了人行道上。“哈哈!这下你可是自投罗网了,看你往哪逃。”我自言自语的说着,一下就把它捉了个正着。我高兴极了,把它装在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

  后来,我又抓了几只蛐蛐,里面还有一只头扁扁的,我跑去问小区门口乘凉的爷爷:“爷爷,我捉到一只怪蛐蛐,您知道它的名字吗?”爷爷接过瓶子看了看说:“它的名字叫官帽。”原来蛐蛐有这么多种类啊!

捉蛐蛐日记3

  我的爱好很多,玩游戏踢足球跑步,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捉蛐蛐。捉蛐蛐不仅要听力好,视力好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们都喜欢呆在草丛里,不仔细听仔细看就抓不到了。

  在我们小区门口有一条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排碧绿的冬青。天渐渐黑了,路灯亮了起来。我像往常一样拿着小手电弯着腰寻找了起来。

  哇,好大的一只虎头。它的脑袋乌黑,两只触角不停地抖动,两眼闪着光,一对锋利的门牙像两把刀子一样一张一合,正趴在冬青里面的草丛里欢快地叫着。我把手弓成蛇头状,快速地向它扣过去,蛐蛐可不傻,它噌的一下跳到了人行道上。哈哈!这下你可是自投罗网了,看你往哪逃。我自言自语的说着,一下就把它捉了个正着。我高兴极了,把它装在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

  后来,我又抓了几只蛐蛐,里面还有一只头扁扁的,我跑去问小区门口乘凉的爷爷:爷爷,我捉到一只怪蛐蛐,您知道它的名字吗?爷爷接过瓶子看了看说:它的.名字叫官帽。原来蛐蛐有这么多种类啊!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扩展10)

——蝈蝈和蛐蛐大班下册音乐教案 (菁选2篇)

蝈蝈和蛐蛐大班下册音乐教案1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2、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三、学唱歌曲

  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师范唱,幼儿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4、提问: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时候谁来了?大公鸡是怎么把他们吃下去的?[幼儿学唱最后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游戏中提升经验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蝈蝈和蛐蛐大班下册音乐教案2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兴趣。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3、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4、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5、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小结:说大话、爱吹牛皮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们小朋友*时能不能说大话。

推荐访问:蛐蛐 蝈蝈 教案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篇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1 蛐蛐和蝈蝈教案

热门文章

认知三角形教案(通用4篇)

三角形(triangle)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在

关于小学庆国庆主题班会教案【四篇】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

中班认识年历教案五篇

年历主要有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两者特点

最新手捧空花盆孩子教案反思(优质1合集)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手捧空花盆

爱国爱党主题班会教案范文(精选2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中小学生资助政策教案范文(精选4篇)

资助,汉语词汇。拼音:zīzhù释义:是指提供资金帮助他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生资助政策教

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选择。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第1

小班谁哭了心理健康教案3篇

小班谁哭了心理健康教案3篇小班谁哭了心理健康教案篇1【活动设计】进入大班后孩子们变得勇敢了,

关于少先队建队日活动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四年级古诗雪梅的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关于安全教案小班100篇(精选范文5篇)

小班,读音为xiǎobān,是一个汉语词语,泛指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小戏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

关于网络安全班会教案(精选范文5篇)

班会: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班会:日本2020年山田裕贵主演的电视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