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范例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范例推荐)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知识和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这个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教授新课]

  一、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2.5,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称及轮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2.6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 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

  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

  C、Europe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

  D、“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E、大洋洲怎样得名?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师引导: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可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记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就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先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来学习大洲的轮廓。

  教师示范:教师在图上作示范,启发学生如何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轮廓特征,勾画大洲轮廓。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轮廓简图,学生说出它们的洲名。

  学生活动:试勾画一个大洲的轮廓简图。

  [过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轮廓后,我们来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认真阅读图2.6,回答一组抢答题:

  A、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C、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教师追问:请大家认真观察七大洲分布图和图2.7,抢答:

  A、哪些大洲的陆地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B、哪些大洲仅以运河或海峡相隔?

  教师启发:刚才我们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况,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对分布,各大洲的轮廓大都是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座的同学都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只要大家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说不定这个奥秘将来就能被你们揭开。你们有没有信心?我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追问:这个组的同学认为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很好,那怎样确定呢?

  教师指导:在“世界地形图”上以非洲为例用经纬网确定大洲位置。

  教师提问:

  A、非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回归线)

  B、非洲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

  C、赤道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中部)

  D、哪条特殊的经线穿过非洲大陆?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0度经线、西部)

  E、请注意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的位置。

  教师示范:边讲边在经纬网底图上贴上非洲的轮廓图。

  教师引导:知道这种方法后,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贴亚洲的轮廓图。

  教师提问:

  A、亚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极圈)

  B、亚洲南端的岛屿被赤道穿过没有?(被穿过)考资源网

  C、东西经180~经线和东经90~经线穿过亚洲大陆没有?各穿过亚洲大陆的哪个部位?

  教师示范:贴上亚洲轮廓图。

  教师解释:教师边贴南极洲轮廓图边解释:由于地图的绘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陆形状就会发生变化,在这幅图上,经线画成了*行的,所以位于极点附近的南极洲的面积和形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提问:下面我请四个同学带着地图来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请大家看看他们贴对了没有?如果有错误,哪个同学来给他改正?

  学生活动:学生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

  教师总结: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怎样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师引导:根据对大洲的学习,你们认为认识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追问:那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称后,还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师追问: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解:对,我们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即用相对位置的方法来确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指图)

  教师提问:那么太*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启发:我们还可以用方位来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洋和印度洋又怎样描述呢?

  教师启发: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亚洲东临太*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那北美洲又濒临哪些洋呢?

  学生活动:学生上来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情况,并启发学生小结: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B、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D、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E、怎样确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

  G、确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巩固练习}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为了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我要请一些同学来在电脑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图练习,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请4~5位学生上来完成拼图练习,其他学生边看,边完成教材3l页的活动4。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活动。

  {小结}

  教师启发: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还让我们学会了在地图上确定位置的两种方法,即用经纬网确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对位

  置来确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师讲述: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用,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板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业布置】

  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阅读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1)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5篇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近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

  一、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1.人类的栖息地是怎样的,教材首先列举了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再以地形图直观地呈现出大陆、半岛、岛屿等的不同。从陆地到七大洲,让学生对各大洲的名称、位置、大体轮廓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点应放在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2.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虽远不及陆地那么直接、深入、持久,随着陆地多种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不断提高,海洋逐渐成为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新领域。海洋和陆地一样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和对象。课本在对四大洋的划分进行说明后,还介绍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海洋资源,并举例说明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类型

  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相关视频、手工制作的七大洲轮廓图

  二、基本思路

  教师、学生、媒体组合→展示音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图片→展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小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观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展示视频,学生观察→介绍交通要道,趣味小结。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习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板书】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板书】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知识和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这个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教授新课]

  一、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2.5,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称及轮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2.6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 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

  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

  C、Europe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

  D、“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E、大洋洲怎样得名?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师引导: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可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记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就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先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来学习大洲的轮廓。

  教师示范:教师在图上作示范,启发学生如何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轮廓特征,勾画大洲轮廓。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轮廓简图,学生说出它们的洲名。

  学生活动:试勾画一个大洲的轮廓简图。

  [过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轮廓后,我们来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认真阅读图2.6,回答一组抢答题:

  A、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C、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教师追问:请大家认真观察七大洲分布图和图2.7,抢答:

  A、哪些大洲的陆地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B、哪些大洲仅以运河或海峡相隔?

  教师启发:刚才我们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况,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对分布,各大洲的轮廓大都是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座的同学都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只要大家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说不定这个奥秘将来就能被你们揭开。你们有没有信心?我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追问:这个组的同学认为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很好,那怎样确定呢?

  教师指导:在“世界地形图”上以非洲为例用经纬网确定大洲位置。

  教师提问:

  A、非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回归线)

  B、非洲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

  C、赤道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中部)

  D、哪条特殊的经线穿过非洲大陆?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0度经线、西部)

  E、请注意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的位置。

  教师示范:边讲边在经纬网底图上贴上非洲的轮廓图。

  教师引导:知道这种方法后,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贴亚洲的轮廓图。

  教师提问:

  A、亚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极圈)

  B、亚洲南端的岛屿被赤道穿过没有?(被穿过)考资源网

  C、东西经180~经线和东经90~经线穿过亚洲大陆没有?各穿过亚洲大陆的哪个部位?

  教师示范:贴上亚洲轮廓图。

  教师解释:教师边贴南极洲轮廓图边解释:由于地图的绘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陆形状就会发生变化,在这幅图上,经线画成了*行的,所以位于极点附近的南极洲的面积和形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提问:下面我请四个同学带着地图来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请大家看看他们贴对了没有?如果有错误,哪个同学来给他改正?

  学生活动:学生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

  教师总结: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怎样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师引导:根据对大洲的学习,你们认为认识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追问:那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称后,还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师追问: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解:对,我们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即用相对位置的方法来确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指图)

  教师提问:那么太*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启发:我们还可以用方位来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洋和印度洋又怎样描述呢?

  教师启发: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亚洲东临太*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那北美洲又濒临哪些洋呢?

  学生活动:学生上来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情况,并启发学生小结: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B、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D、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E、怎样确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

  G、确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巩固练习}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为了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我要请一些同学来在电脑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图练习,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请4~5位学生上来完成拼图练习,其他学生边看,边完成教材3l页的活动4。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活动。

  {小结}

  教师启发: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还让我们学会了在地图上确定位置的两种方法,即用经纬网确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对位

  置来确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师讲述: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用,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板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业布置】

  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2)

——大洲大洋教案3篇

大洲大洋教案1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二)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3、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学习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

  三、学习难点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四、媒体*台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么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国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杨利伟叔叔给我们带回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太空照片)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美不美?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更像我们的眼球,水润而有光泽,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讨论总结你们小组发现的现象,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大显身手。

  (二)A、水球,地球?

  自主构建,合作探究

  课件:1、南、北半球 2、东、西半球 3、水陆半球

  4、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5、世界海陆分布

  展示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积极发言,师加以鼓励。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2、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陆地;

  3、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等。

  师: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为什么不叫水球却叫地球呢?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原苏联宇航员也有此困惑,那就由同学们为他解答吧!

  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如果我们能像美人鱼那样能够生活在水里,那地球将不会叫地球啦!宇航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同学们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说你们才是最棒的,世界的未来属于你们!

  其实人类探索认识地球面貌经历了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列举出人类认识世界而作出杰出贡献的探险家?

  生:张骞、马可?波罗(意)、郑和、哥伦布(意)、麦哲伦(葡)……

  师: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B、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上这大大小小的陆地和海洋我们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同学们根据地图,小组同学讨论解释下列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海洋、大洲。(出示课件)并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岛屿。

  观看地图,自主学习

  学生到台前回答。

  2、陆地和它周围的岛屿叫大洲,那全球共有几个大洲?分别是哪几个呢?(东西半球,大洲大洋图)

  生: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师同时再鼓励。

  师: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呢?同学们看,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南北两两对称。(课件)

  生: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师:哪个大洋的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呢?(课件)

  生: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讨,展示交流。

  3、下面各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以下问题。一定要大胆踊跃。(课件展示)

  ① 主要位于半球的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② 各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北美洲。)

  ③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

  ④ 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非洲、南美洲。)

  ⑤ 北冰洋四周有哪三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⑥ 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太*洋、大西洋、印度洋。)

  4、小游戏:哪小组的同学能够到前面来,分角色摆出大洲的和大洋的分布图。

  生练习游戏。

  5、洲与洲之间都有界线,有的以山脉、海峡,有的以运河,下面同学们阅读30页2.7,

  小组讨论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结合后面地形图,看还有哪些大洲是以运河或海峡为分界线的呢?

  生总结发言,师补充,鼓励。

  (四)练习题:一、选择题(集体完成)

  二、填 图 (小组成员)

  (五)总结

  1、教师鼓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我们要由衷的喊出:我们以生活在_为自豪,十几二十年以后,亚洲人以_为骄傲,在此老师以一首《亚洲雄风》为你们呐喊,加油!会也算是对本节大洲和大洲的总结。(师开始唱)

  2、收获季节到了,哪位同学谈一下本节的收获。(学生谈)

  (六)作业布置

  课下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绘制大洲大洋图。

大洲大洋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 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大洲大洋教案3

  第一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图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rdquo 初三;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 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 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 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 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 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 地球、地球

  2、 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

  2、 要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 本课要按排学生一定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初中地理试题之加拿大

  【—试题之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科技水*且能源与资源充足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30%)

  1、北美洲的气候以 初中英语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D、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北美最大的河流是 ( )

  A、田纳西河 B、哥伦比亚河

  C、密西西比河 D、马更些河

  3、加拿大的人口集中分布在 ( )

  A、太*洋沿岸 B、北冰洋沿岸

  C、五大湖区和圣劳伦斯河流域 D、大西洋沿岸

  4、*和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相比,相似的是 ( )

  A、主要河流流向一致 B、主要*原分布在东部沿海

  C、降水都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D、主要山脉走向一致

  5、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工业区是 ( )

  A、东南部工业区 B、西部工业区

  C、西北部工业区 D、东北部工业区

  6、拉丁美洲最北部的高原是 ( )

  A、圭亚纳高原 B、墨西哥高原

  C、巴西高原 D、巴塔哥尼亚高原

  7、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昆仑山脉

  8、世界上水量最大、河流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

  A、尼罗河 B、刚果河

  C、亚马孙河 D、密西西比河

  9、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是 ( )

  A、刚果河流域 B、亚马孙*原

  C、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D、澳大利亚东侧

  10、巴西大量出口的农产品有 ( )

  A、玉米、咖啡、甘蔗 B、大豆、可可、水稻

  C、小麦、大豆、可可 D、咖啡、甘蔗、大豆

  11、位于东十二区的轮船于5月4日上午10时向东驶入西十二区,这时船上的时间是 ( )

  A、5月4日10时 B、5月5日10时

  C、5月3日10时 D、5月4日11时

  12、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 ( )

  A、新西兰 B、巴西

  C、澳大利亚 D、秘鲁

  13、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属 ( )

  A、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B、萨瓦纳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D、萨瓦纳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14、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是 ( )

  A、铁矿、锡矿、小麦、羊毛 B、小麦、羊毛、煤、石油

  C、铁矿、煤矿、小麦、水稻 D、铁矿、煤矿、小麦、羊毛

  15、澳大利亚的居民和城市主要集中在 ( )

  A、东南部沿海 B、西南部沿海

  C、东北部沿海 D、西北部沿海

  总结:加拿大是世界十大贸易国之一,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世界上拥有高生活品质的国家之一。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3)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3篇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本课

  4分钟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锚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

  1,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学生发言交流不同的观点

  地球动画和图片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

  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7分钟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1,随机地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

  d,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1,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

  2,世界海陆分布图

  3,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4,水,陆半球图

  5,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抖,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观察思考

  深入自学

  5分钟

  1,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2,师:看完海洋,找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

  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l,"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四)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和四大洋相对位置(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5,"一笔画世界"

  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竞赛话动

  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3)七大洲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2,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每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答案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峡

  (2)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陆,半岛,岛屿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2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七大洲的分界线;

  能力目标:通过对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对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与理论。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及爱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对大洲的分界线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读图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讨论与自学中得到认识。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讲授法: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集体讨论法:提出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有以下个环节:

  1. 复习导入: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的作用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各大洲的分界线

  东半球: 西半球:

  亚欧分界线: 亚、北美分界线:

  亚非分界线: 欧、北美分界线:

  欧非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界线:

  南美、南极洲分界线:

  七、综述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授教学讨论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的课题是《七大洲和四大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本节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述,而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小以及空间位置。其内容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学生情况。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前几节已接触过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这节课相对容易一些;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

  2.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顺序、分布位置和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的分析,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征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

  【难点】

  七大洲空间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地图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顺势导入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内容,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概念

  新课教学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我会让学生读书本32页图2.5找出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学生掌握了相关概念之后,我会呈现“世界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半岛、岛屿。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大洲指的就是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从而进入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学习。

  2.七大洲

  (1)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轮廓,并说出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

  (2)东半球分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分布有哪些大洲?

  (3)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接着我会用课件展示图2.6“大洲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并填充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按七大洲的面积大小进行排序。同时我设计了紧紧围绕大洲、大洋的名称及其相对位置及大洲界线的问题,比如:东半球分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分布有哪些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等等,学生同样结合图2.6“大洲的分布”以抢答的方式回答以上问题,通过以上这些问题检测学生掌握各大洲、大洋的名称及其相对位置的情况。

  然后我会提供七大洲四大洋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辨轮廓,比大小”,得出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帮助学生记忆各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图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中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并思考大洲的分界线是如何划定的,由此归纳出洲界的划分主要以运河、海峡、山脉等自然界线进行划分,也存在以人工运河等人工事物作为划分界线的情况。最后是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加深对七大洲的理解。

  【设计意图】七大洲的名称及相对位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观察地图,填图,设置问题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填图、读图能力。

  3.四大洋

  相对七大洲的学习,四大洋的内容较为简单,在这里我会展示图2.10“四大洲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快速地以从大到小的面积顺序说出四大洋的名称,之后请3位学生到讲台上,利用地球仪为大家准确指出四大洋。

  【设计意图】结合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比较简单的活动,让课堂的氛围有张有弛,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借助地球仪教学,能让学生对四大洋的空间位置有更准确的概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我会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5分钟时间共同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描述它们的相对位置。

  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哪一块大洋或大洲?

  3.2016年奥运会在哪个大洲上召开?该大洲位于哪个半球?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讨论的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太*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

  北极地区指的是北冰洋,南极地区指的是南极洲。2016年奥运会在南美洲召开,欧洲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半球。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作业:课后让学生完成书本35页的活动探究第四题,完成七大洲的轮廓图。

  七、说板书设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4)

——初中地理教案10篇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的南部,是*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面积达53万*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面积最大的沙漠,面积达33万*方千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合作探究一:1.读喀什气候图,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类型。喀什的气温与降水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讨论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课件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海陆位置),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地形),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读图8.18,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各题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观察图中绿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找出这里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绿洲是星星点点分布的而且相距遥远。绿洲面积小,限制了农业生产;绿洲之间相距遥远,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图中有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猜测修建这两条公路的原因。

  主要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的开发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简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总面积56万*方公里,根据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轮资源评价数据统计,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2.9亿吨,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50亿吨;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2.76亿吨,中石化河南宝浪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20xx.94万吨。

  截至20xx年,盆地剩余油气资源总量在全国各大油气田位居第一,天然气资源量列全国500多个盆地之首,现阶段仍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来源:巴州油地项目研发中心 发布时间:20xx-11-27 )

  西气东输:播放影像资料

  西气东输工程的两条线路及意义:

  出示课件:

  合作探究三:

  1、什么是“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工程是指*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2、 那沿途一定经过哪些地方?

  西气东输工程分两条线路。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到上海、杭州,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广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可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3、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原、第江中下游*原

  4、讨论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

  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发挥西部地区能源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5、塔里木盆地开发油气资源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开发油气资源应重视环境保护。

  6、西气东输工程对塔里木地区的能源、环境保护方面带来哪些好处?

  西部地区的人们普遍使用了廉价、洁净的天然气能源,缓解了周边地区因薪柴砍伐带来的环境压力。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原,西亚的两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地形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均水*,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形成冲积*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4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形成冲积*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掌握,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 教学建议:在课前 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 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 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 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 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 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 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 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 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 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 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动;

  2.海*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俗。

  2、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自主学习]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民居图”、“中华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住、衣、行、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课本P92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展示图片*民居【学生活动】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展示图片中华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完成学案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旅游与文化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5)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3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1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xxxx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2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xxxx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6)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3篇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尔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尔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画、*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美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连线题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原、C东北*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4、请同学们读*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

  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多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1)既然我国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看五种地形类型图,感受: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引导:再类比一下,决定我们人类形态、能直立行走的关键是什么?(骨架)。那么构成地形的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23页图2、2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7)

——四大洋是哪些海洋-四大洋名称由来3篇

四大洋是哪些海洋-四大洋名称由来1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方公里,太*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世界海洋面积太*洋占将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一半。由于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其中,海洋36110万*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达71%分为四大洋;陆地14890万*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9.2%不到1/3,分为七大洲。南极洲1400万*方公里无人居住。人类居住的陆地面积实际为13500万*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7%,四分之一多一点。约相当于13个*国土的面积。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8)

——地理初中教案3篇

地理初中教案1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课时安排】

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xx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提高,死亡率下降,*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人口的*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地理初中教案2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会在天气预报图上判读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天气和气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了解常用的天气预报。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的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的技能,学会将所学的只是运用于实际,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判读天气预报图包含的天气信息

  3、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多变的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天气?

  2.什么是气候?

  3.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

  活动一:怎样看懂天气预报

  1.识别天气符号

  2.解释风向并理解风力及风向标。

  让学生尝试模拟电视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

  空气质量与什么有关系?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才能减轻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点拨把握重难点内容。

  作业:

  老师指导,分小组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扩展9)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教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和发展水*的不同。本节教材对区域差异的比较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上。在“区域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差异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的差异。要求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的特点;

  2、了解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特点;

  3、了解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特点;

  4、了解区域再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或我国的具体城市来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

  2、播放有关录像,并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或我国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网上查询的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的”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区域发展4个阶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阶段。

  难点

  1、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点与地图的整合方面有欠缺,教师在授课中注意将所教知识点罗列在地图的相关位置上。

  五、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预习导学案,初步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区域差异

  A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

  1、形成原因

  2、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一)、自然环境的比较

  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A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

  2、经济发展的比较

  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

  A(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经济发

  展特点

  工业

  布局

  农业

  人口

  与城市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1、 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2、 2、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C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总结:(师生交流 )

  探究问题

  1、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

  解析: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英国和日本都濒临海洋,两国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吗?

  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上工农业发达的国家吗?

  提示:英国和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经济中都不占重要地位,许多农产品都需要进口。

  4、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

  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 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

  5、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说明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比较高。

  6、区域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提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7、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有哪些?

  提示:(1)气候:两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由于处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英国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河网较密,流量*稳。但由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牧业比较发达。日本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冬季较为干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众多,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地形: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原。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原狭小使耕地面积很小,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大力发展水利。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英国高原、低山、丘陵与*原、山谷交替分布。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8、区域比较方法:

  (1)区域差异的比较有 多种方法,不同区域比较方法是不同的。

  (2)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

  (3)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4)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

  (5)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英国和日本为例

  3我国的区域差异

  十、教学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推荐访问:大洋 大洲 教案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篇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年级

热门文章

认知三角形教案(通用4篇)

三角形(triangle)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在

关于小学庆国庆主题班会教案【四篇】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

中班认识年历教案五篇

年历主要有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两者特点

最新手捧空花盆孩子教案反思(优质1合集)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手捧空花盆

爱国爱党主题班会教案范文(精选2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中小学生资助政策教案范文(精选4篇)

资助,汉语词汇。拼音:zīzhù释义:是指提供资金帮助他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生资助政策教

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选择。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第1

小班谁哭了心理健康教案3篇

小班谁哭了心理健康教案3篇小班谁哭了心理健康教案篇1【活动设计】进入大班后孩子们变得勇敢了,

关于少先队建队日活动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四年级古诗雪梅的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关于安全教案小班100篇(精选范文5篇)

小班,读音为xiǎobān,是一个汉语词语,泛指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小戏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

关于网络安全班会教案(精选范文5篇)

班会: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班会:日本2020年山田裕贵主演的电视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