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摘 要:地震是一种众人皆知的自然灾害,它的危害性极强,破坏力极大。尤其是对于建筑结构的破坏不可想象,大的地震甚至可能造成建筑物直接被摧毁,这样在遇到地震的时候人们的安全就会受到极大地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抗震这个因素,一个建筑有着良好的抗震性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保护用户的安全,又能够在地震时降低损失。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3-0093-02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构建中需要切实把握好对于基本结构的有效处理,促使其建筑结构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可靠性,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相应建筑物的应用更为合理安全。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促使建筑物能夠具备理想的抗震性能也就需要从结构设计入手进行把关,对于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各个内容进行严格控制,最终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相应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保障安全。
1 抗震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且地震带来的危害大、破坏性强、还具有不容易预测的特点,所以当地震一旦发生,其危害将十分巨大,如果我们的建筑没有抗震性,就可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毁灭性破坏。所以说,建筑自身的抗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对建筑抗震规范的抗震要求提出一定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根据这个要求和目标,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建筑的抗震技术也基本成熟,使人们群众在地震中收到伤害的可能性大大减低,但目前的建筑抗震性距离人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而且随着建筑的装饰越来越豪华,如何避免人员伤亡,并尽可能的保护建筑已经成为抗震技术应用层面的又一新方向。
2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2.1 吸震设计
吸震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它采取了特殊的安装方式,在建筑上安装了附加的结构。当地震发生的时候,这种结构能够吸收由震动产生的巨大能量,这样就减轻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强大危害。吸震设计的原则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在分配好的地方留好分隔缝,地震时里外相互吸引,以便于对地震损害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用户的安全。
2.2 阻震设计
阻震设计是对阻尼器的良好应用,阻尼器可以通过较大的阻尼力控制震动的影响。所以在房屋建筑时,在一些接缝处安装必要的阻尼器,就会减少结构的震荡危害。当然阻尼器的质量足够好的话,就可以有效的减震,保证安全。这种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将砂质减震器或者是弹簧钢杆减震器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层框架的接缝处,然后将挤压铅阻尼器或者是扭转梁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结构的抗震缝合伸缩缝里。
2.3 隔震设计
隔震设计是研究之中最重要的抗震设计方法,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在建筑中安装布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将地震带来的强大危害大大削减,隔震设计中应该有明显的阻震特点,因为一般的隔震层会采用特殊的减震材料,有效对建筑物进行保护。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措施
3.1 恰当选择建筑场地
在建筑场地的选择过程中,其需要考虑到的问题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对于这种建筑场地的稳定性特点,必须要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其是否能够为建筑物提供一个较为安全可靠的基本环境。结合这种建筑场地的有效选择来看,其需要切实围绕着相应区域地质以及地貌进行详细分析,了解该区域的稳定性状况,如此也就能够避免因为场地的选择不当而导致其出现较多的问题,形成隐患缺陷。当然,在这种场地选择过程中,还需要详细分析该区域内以往的地震记录,这种以往地震记录的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在地震多发地带,尤其是地震发生后的危险地带进行不合理建筑结构的设置处理,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建筑物后续抗震设计的等级进行分析,促使其抗震设计能够体现出理想的匹配性和适用性效果,有效提升抗震设计的价值。
3.2 做好建筑空间布局设计
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考虑空间结构的均衡性。在地震灾害中,建筑不仅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力,还会受到空气冲击的作用力,因此,在其抗震设计中应当考虑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从平面主轴出发,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且刚度越好,稳定性就越高,能够承受水平力的性能就越好。(2)考虑空间结构的简单性。建筑结构越复杂,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更多方面,在计算相关参数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繁琐。因此,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时应当尽可能简化设计内容,减少可能会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因素,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全面加固抗震设计,博阿正建筑的稳定性。(3)考虑空间结构的整体性。抗震设计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工作,并不是对建筑的部分构件加强抗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将楼盖、建筑内部以及相应的底层结构有效结合到一起,使其在地震灾害的冲击下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对抗地震产生的作用力,这样能够避免单一结构抗震性能低下而造成建筑整体崩塌的现象,在提高各部分抗震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3.3 严格保证建筑物的刚度
对于地震,设计人员在考虑加强建筑外部防护的同时,更基本的是加强建筑本身的坚硬程度。在进行一个建筑的建设时,首先使用好的混凝土材料,将房屋打造稳固。然后,在设计好的整个建筑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强防护。根据相关法的明确规定,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一定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外层加固。当前的建筑材料还不够优化,这就需要人们对房屋的建筑材料进一步研究,积极寻找建筑材料升级优化的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建筑时不仅可以减少对材料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没有必要的材料浪费。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够优化很多材料,可以分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中。
3.4 優化建筑结构能量传递路径
为了促使建筑结构能够具备更为理想的抗震效果,还需要从基本能量传递路径角度进行优化,促使其相应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力的有效传递和抵消方面具备理想的作用效果,最终切实保障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效果。因此,针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额路径布局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其应该分析建筑结构中剪力墙以及框架梁柱等结构的布置合理性,分析其在力学荷载的承载方面是否能够发挥出最强作用效果,对于可能出现的一些变形问题做到有效管控,如此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抗震作用效果。该方面的设计处理中,还需要重点把握好对于相关结构连接点的重点把关控制,促使其相应结构连接点能够具备理想的抗变形能力,降低因为梁柱节点,或者是柱墙节点处设计不合理而带来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
3.5 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
在目前的建筑中,面对地震灾害频发的情况,多重抗震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通常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建筑进行多重抗震设计,特别是在建筑的组成构件上。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选择延展性、刚度较好的构件作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设置第二道以及第三道防线,加强抗震性能,形成良好的抗震防线体系。在上述情况下,当第一道防线被地震破坏后,还会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发挥实际作用,为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提供保证。此外,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对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更多专业领域的知识,以便在抗震设计中发挥更多效用。
4 结语
我国居民对于房屋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一直要求很高,现在随着思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也要求的越来越高。这必然给房屋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有压力的同时,也会带来动力,建筑设计人员就会不断发掘新的技术,不断优化房屋建筑,加强牢固性和抗震性。目前,建筑行业是市场上需求量很大的行业,所以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就很严格,尤其是现在的房屋设计对抗震防灾方面不够成熟,技术有所欠缺。所以一定要重视抗震措施,不断更新提高技术,选择合理的抗震方案,有利的地理位置,采用先进的施工材料和技术,建造更加理想安全的建筑。为我国的居民打造一个舒适安心的居住环境,为国家建筑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崇权,田慧平.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优化准则与构造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刘力,杜金宝.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239.
上一篇: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设计原则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