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专业《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作为动画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旨在教会学生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创作的变化规律以及原理法则,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研究动画创作中剧作与分镜的经验以及规律。因此,文章就动画专业《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动画专业;动画剧作;分镜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32-01
一、剧作课程的重要地位
剧本是一种表现故事情节的方式,主要采用代言体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戏剧与影视艺术创作的一种文本形式。动画剧本是运用动画思维、动画语言等特有的叙述方式阐述一个故事以及表达中心思想。按照影视剧本的组织方式、内部叙事逻辑和外部视觉的逻辑关系,从而创作出一部剧作,这一剧作中包含了许多艺术形式以及影视技术,主要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以及剪辑技术等。但是在实际动画创作过程中,剧本创作这一环节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剧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成片的质量,剧本好并不意味着成片好,但剧本差成片一定差,这也是行业共识。另外,剧本作为剧作的中心灵魂,在中国动画题材与风格同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强化动画专业学生的前期创作意识与剧本创作能力是制作一个好剧本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影视经典理论研习法
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动画固有的变现形式,还要结合动画的思维模式。因此,演习影视经典理论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
与文学思维相比,编剧的思维需要结合声画结合的整体效果进行考虑,借助声画因素充分展现自己作品的中心意思。其中,蒙太奇不仅是一种动画表现手段,也是一种动画思维方式,包含了很多创作的技巧。此外,蒙太奇在架构故事、营造氛围、强化情感以及升华主题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动画编剧一定要学会这一创作方法,并将之运用到组织故事情节、创作剧作与分镜设计上去。
与其他文艺创作相比,编剧创作主要在外形、动作以及冲突方面侧重点不同。动画创作比的就是想象力,不仅要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还要彰显自身主观意识。动画故事在创作中包含的细节是来自多方面的,结合实际故事情节需要,编剧应高酌情增减。另外,动画形式具有主观表现力、客观局限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编剧不仅要被动的去适应这一要求,还要积极地去努力提升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消除客观局限性。
(二)动画角色核心创意法
角色人物是动画创作中的发光点,塑造角色形象是动画剧作中的基础任务,也是首要任务。一般的剧本主要看台词、较好的剧本主要看故事、优秀的剧本主要看人物角色,要想创作出优秀别致的动画剧作,在创作过程中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多下功夫,人物性格鲜明在故事情节中起到承上启下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对塑造人物性格十分重要。角色是围绕故事情节服务的,故事情节也是围绕任务展开的,故事与角色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塑造角色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第一,学生必须明白角色在剧本中的重要性;第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即结合身边的任务进行心理剖析,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对他们的关注,还能为日后塑造人物角色奠定基础。
(三)“一拉、二临、三创”的训练法
动画专业学生作为日后动画行业的“新鲜血液”,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动画剧作的创意、角色造型方面,还体现在剧本创作、影视技术方面。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动画剧作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拉、二临、三创”训练法,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同时,提升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一拉”是指拉片。拉片是影视专业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以专业精神去观摩影视作品,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二临”是指临摹。在拉片的基础上,将经典作品中特有的剧作表型形式与分镜设计进行临摹,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学习方式,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剧本的属性,防止动画创作趋向文学化。“三创”是指剧本的床边练习。通过一系列的剧本创作过程,不仅教会学生掌握剧本的基本形态,还领悟了剧本中的核心思想,强化学生创作剧本更具专业性、高效性。
三、结语
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作为剧作创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怎样做好这一工作,提升动画编剧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是最佳途径。《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结合动画行业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创作出好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米高峰.动画专业《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影评介,2010(08).
[2]米高峰,巩梦.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影评介,2012(17).
[3]马媛媛.著史奠基—我国高校艺术类动画专业“中国动画史”课程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