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变化,教案(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温变化,教案(2022年),供大家参考。
授课内容:
3.2.1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2.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认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中的气温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
1.气温的年际变化。2.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央视全国气温报道,视频中反复提及的词时什么(生:气温),同学们,你们一般是通过哪些渠道听到或看到关于气温信息呢?那么大家知道气温的含义是什么?气温的数值是怎么得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正式进去本节课的学习。(视频由生活出发,引发学生兴趣和关于气温概念的初步思考)
二、讲授新课 【板书】:3.2.1 气温的变化 1. 气温的概念以及描述气温的指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53 页,自主完成屏幕中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认识气温的概念和知道如何描述气温。(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阅读和完成问题的情况,及时纠偏,请学生上台填写,教师及时评价)
2. 气温的观测 展示和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引导学生阅读 54 页材料,了解气象站百叶箱测量温度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气温的计算 展示教材图 3.10“日平均气温”:读出一天中 8 时、14 时、20 时、2 时的气温的数值,让学生说出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进而引出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承转】:同学们一定会有过这样的体验:早上上学时,感觉很冷,但到了中午,又感觉很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气温日变化)
4. 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展示图 3.11 让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最高、最低气温的数值及对应出现的时间,总结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即气温日较差。
拓展思考: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点、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先后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给出讲解过程)
(2)气温的年变化
①展示教材图 3.12“气温的年变化”,表明这是北半球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观察比较气温曲线图和气温日变化图的差异。(横坐标时间单位)
问题二:北半球某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那个月份?(7 月、1 月)
②出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问题一:找出陆地和海洋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出现在哪个月?(陆:7 月、1 月;海:8 月、2 月)
问题二:思考海洋的最高、低月均温出现的时间为何会延后一个月?(简要介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展示 1、7 月铜陵和澳大利亚的景观图,引发学生关于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差异的思考; 问题一:根据南北半球海陆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总结两者的异同(同:海洋最高最低月均温延后一个月;异: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开口相反,北上凸,南下凹)
问题二:填写表格,南北半球海陆最高、低月均温出现的月份。
5. 绘制气温曲线图 活动:根据表 3.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述,引导学生绘制某地的气温曲线图。检查并评价学生画图情况,最后强调画图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读图分析、动手绘图的练习,学生初步学习了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气温测量等基本知识,重点认识了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还学会了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
四、检测反馈 1.“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说明了(
)
A.降水量少
B.气温日变化大
C.气温的年变化大
D.平均气温较高
2.右图是某气象站测得该市某日的气温数值, 该日气温的日较差大约是(
)
A.10℃
B.20℃
C.38℃
D.5℃
五、作业 完成《能培》P40 中教材助读:气温的变化;课内探究一。
六、板书设计 3.2.1 气温的变化
气 温 的 变 化
日变化 最高气温——午后 2 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
大陆 最高月均温:7 月 最低月均温:1 月 海洋 最高月均温:8 月 最低月均温:2 月 南半球相反 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
上一篇:大班学会面对困难活动教案【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