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六篇】
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6篇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篇1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目标设计
前言:
教学目标的意义
目标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完成一定的教育计划后身心发展各个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规格要求及其结构体系,它规定了学习者按照既定方向发展所应达到的水平指标。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缺乏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课程目标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语文作为一门必修学科,其课程目标关乎这一学科的全局,它制约着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同时也为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
教学目标是通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某一具体的、可见的行为结果。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
教学目标的系统和层次
(一)以内容为标准
以教学目标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是学生有关知识的再现与认知、智力、认知技能的形成。情感目标是学生兴趣、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变化和令人满意的态度的形成。动作技能目标是学生对材料的操作、肌肉的协调活动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缺乏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学习后应当达到的行为状态,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
教学目标是指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教学效果的达成与否。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应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达成。然而,在当下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重新整理】
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指导教学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应用媒体和技术。研究表明,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同时,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确定学习类型,并根据学习阶段来选择教学方法或运用技术、媒体。
(二)指导学习
教学目标的意义不应仅仅是指导教师的教学,也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在上课一开始就清晰地告诉学生本堂课的目标。目标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从而把握住本课的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或单元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测评,即时查缺补漏,目标导向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也将提高学生的目标意识,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性。
(三)指导测评
评价教学的标准有很多,比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的思维是否清晰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等。但唯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例如有些教学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小组讨论热烈,可是讨论的焦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多大关联,学生并未收获到积极在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课题结束后,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自编测验题,否则测验就会缺乏效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语文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智慧启迪。而阅读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的激励作用,以及有效的评价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指明方向,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师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励师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能否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语文教师只有学会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以此作为依据来指导语文的教学活动。然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果能够认清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并进行优化,将会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首先,对于教师而言,能够解剖当前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钻研出合理的改进方案,将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对阅读知识的取舍和整合能力,使得语文教师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敏感度,更加突显出语文的“语”的特色;其次,合理而具可行性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文本的阅读能力;最后,目标的优化设计能够保证语文课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减轻教学和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初中语文的经典散文篇目之一,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篇文章上寻找突破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这篇散文的价值,也将会对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我的母亲》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需要满足以下的标准:
宏观:
1.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
2.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3.符合教材的编写目的。
微观:
1.必须明确、具体
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2.必须具有全面性
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它既包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又包括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要具有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这样,整个教学目标才会内容完整、结构合理。
3.必须难度适中
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实事求是。无论是制定针对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还是针对部分学生的教学目标,都要做到目标难度适中,切不可好高骛远。因为目标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到,这显然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如果教学目标太高,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久而久之便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ABCD表述法
由美国学者马杰在《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他认为可以从“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标准(degree)”四个要素来说明教学目标:
A——对象,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育对象
B——行为,指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判定且可观察的行为
C——条件,指学生表现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因素
D——标准,指用来评鉴学生行为的标准
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还要重视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意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找出存在的问题;
(二) 分析《孔乙己》教学目标设计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
(三)阐述《孔乙己》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的原则,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成分,然而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对于目标的设计不够重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下面列举一些常见问题
存在问题:
一、主体错乱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例如某一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是作品的主旨所在。 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从教学目标设计的主体这一角度来看,前3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但目标4就明显站错了主体,它是“教师教”的目标,而非“学生学”的目标,像“引导学生”、“以期提升学生的……”之类的字眼都应避免出现。
二、宽泛笼统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可是很多老师对自己的目标模糊不清,设计的教学目标宽泛而笼统,例如:“1.指导目标: 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及其科举制度的罪恶和腐朽。2.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体贴善待别人。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作者设计的目标看起来非常简单明了,可每一点的表述都空洞模糊,尤其是第2、3两条,在很多文章中都可以用得到,没有体现出《孔乙己》在小说群体中的独特价值。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指导作用,形同虚设。
三、繁多冗杂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力求面面俱到,然而教学效果却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过多的教学目标往往很难全部实现,而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缩短甚至省掉,其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位教师这样设计他的教学重点如下:
“1.把握小说的主题,了解作者如何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2.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学习在典型的环境中刻画人物典型性格的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4.运用换位法,探讨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来寻找些什么。5.学习本文布局精巧和选材精当的写作特色。”
教师的目标包括把握主题、分析形象、学习写作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探讨主人公的行为目的、学习文章布局以及写作特色。诚然,鲁迅的这篇小说有很多教学价值可以挖掘,但是如此多的教学目标如何在2个课时之内完成?纵使勉强完成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又参与了多少?所以,教学目标要适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下,确定3个左右最有意义的目标即可。
一、形式主义
由于对中学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以及新课程理念解读和理解得不够深入乃至发生偏差,还有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三维教学目标概念化和相互割裂的现象。在积极响应“三维目标”整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三维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而影响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三维目标”并不是要求在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目标上都必须体现三个维度来,而是要求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尽量去挖掘并进行整合,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要随时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对模块、单元、课文的文本内容的把握,提取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习情感发展的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教学的“问题”。
1.分析模本单元选文的特点
2.研究分析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问题与需要
3.精心策划课文的教学设计
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是从某一特定角度解读文本,并把这一角度视为唯一正确和合理的角度。这种“一元”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作者中心论”,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视为“定解”;二是把专家的解读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合理解读;三是把教参的解读作为模板,视教参为上。造成教师“一元解读”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包括教师自身与考试制度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倾向于“灌输式”的授受方式,不喜欢学生反驳自己的观点;有些年轻教师对于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因而对教材的把握上没有自信,于是只好求助于教参,至少照搬教参不会出错。另一方面,书面考试往往迫使教师给出“定解”,学生只要接受这一“定解”,就不会出错,在当下的考试制度下,“一元解读”可谓是通过考核的一条捷径。
实践证明,教师按“一元”的“套路”教书,结果只会把学生 “套”在小小的方圆里,大大限制了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与个性的发展,因而,越来越多人推崇 “多元解读”,倡导多角度解读文本。由于读者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势必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多元解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鼓励多元解读,可以给文本带来丰富的视野,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阐释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钱梦龙指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哈姆雷特的结果,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李尔王或奥赛罗。可惜我们在强调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时,往往忽略了文本给予读者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
原因分析
教师在教学之前,并未从单元的角度来分析本篇文章的学习价值,而是割裂开来,使得篇目与篇目之间失去了联系,这也可以说是教师未能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
教师没有目标意识。面对一篇课文,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他们的备课重点也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常常被轻视和忽略,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好教学过程之后再去补上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目标就成了摆设,并无价值可言。
教师没有考虑学情。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其心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同一学段的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的目标不可过高,也不可太低,过高的目标难以实现,过低的目标只会使学生的水平停滞不前。怎样将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是广大教师应用心思考的问题。
事例一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质朴的文字中品读出母亲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味母亲、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制定的对象是学生,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也是学生的表现,而这以上目标却是以教师为主体,表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非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可见该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字眼应当去掉。
同理,在本人搜集的教学设计中,有一教师的情感目标的表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事例二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该师错误地将授课的教师当作教学目标的主体,但这只是其中一个错误,此目标还存在大而空的弊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亲情,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关心父母,这样的情感目标还是合理的,可是“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这一目标和本文并没有什么关联,这是一篇有关母亲的人物传记,本文的情感目标应围绕母子亲情给予我们的触动与启示,关注社会生活这样的目标实在与本文不符。除此之外,该师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关心别人、珍惜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这一目标同样是不合理的:它无法测量,更无法在一堂课中实现,责任感与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培养的,所以不能作为课时目标。
事例三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2.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该教学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笼统模糊,目标不明确,三个维度皆是如此。“知识与技能”维度中目标2中“理解文意”的要求太过模糊,像《我的母亲》这样一篇人物传记,“文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文字的内涵,令人费解。“过程与方法”维度中“把握作品”这一目标亦是如此,教师要学生把握的是作品的语体特点,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还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包含了太多内容,教师的要求不够清晰。另外,“获得发现美、感受美的感受”的目标更是虚无空洞,“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存在,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获得……感受”同样是抽象而难以言说的,所以这样的目标设定形同虚设,没有操作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问题和第一维度如出一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有童年的遗憾夹杂着对母亲的些许怨言,有对母亲的敬畏,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感激,而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应该是学生应当把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应当具体说明的。
事例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2.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该教学目标与事例三大同小异,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同,其余两维目标几乎一致。这就意味着该目标同样存在笼统模糊的弊病,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教案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在本人所搜集到的教案设计中,【待补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教学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不能沉下心钻研教材的教学价值,只知模仿他人,人云亦云,照搬教参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设计难出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师们的目标意识不强,面对一篇课文,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他们的备课重点也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常常被轻视和忽略,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好教学过程之后再去补上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目标就成了摆设,并无价值可言。例如这样的目标设计:
“1.感知母亲形象;2.学习写人手法。教学重点:感知母亲形象。教学难点:学习写人技巧。”该目标表述地太过简单,显然教师只是“为了目标而目标”,未经熟悉内容就随手拈来,制定出的目标放之四海而皆准,端正教学态度是该师亟需加强的任务。
“1.准确掌握课下及课后生字词的音、形、意,了解关于胡适的文学常识。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母亲形象。3.体会母亲对胡适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是指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这里的“了解关于胡适的文学常识”以及“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应为学生课前就已做好的工作,而不是在课堂上花费时间去实现的目标。
教学目标太过简单,没有从学情出发。课程标准对八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待补充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篇2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哪些是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谈谈环保小建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
【教学难点】让他们在自设情境中自我检点、规劝别人,从而迁移到生活中。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重点)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重点)
3.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重点)
4.让他们在自设情境中自我检点、规劝别人,从而迁移到生活中。(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环境的重要性
怎样保护环境
参与环保活动 做环保小卫士
献计献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本堂课上,学生学会细心观察身边以及周围好行为和坏行为,首先我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使学生在心中确立目标;第二个环节中师生共同的评点归纳,在小组活动时,在学生展示后,包括最后我与学生间的对话,我一直力求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肯定,随时总结。
不足之处:
本堂课上,对于劝说者应持有的态度、劝说的方法技巧,以及说话时的举止等知识点的讲授的不到位。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篇3
教学设计表
学科? 初中英语?授课年级??初一年级 学校理县中学???教师姓名??罗红????
章节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2课单元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1学会认知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2学会介绍人,识别人。3通过认知家庭成员及关系学会使用指示代词复数these , those 的用法。包括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式。4能写一封书信。5能比较熟练的使用目标语言写一份介绍家庭成员或他人的短文。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学会认知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学会介绍人,识别人。
?2、知识与技能:通过认知家庭成员及关系学会使用指示代词复数these , those 的用法。包括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写一封书信。能比较熟练的使用目标语言写一份介绍家庭成员或他人的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训练、小组活动。
解决措施: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引导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1、学会认知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
2、学会介绍人,识别人。
3、通过认知家庭成员及关系学会使用指示代词复数these , those 的用法。包括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式。
4、能写一封书信。
5、能比较熟练的使用目标语言写一份介绍家庭成员或他人的短文。?
依据的理论
做中学引导、探究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语法
具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并能够识记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信息分析能力,
1、词汇
2、用指示代词介绍人或物”的句子结构的单数形式、一般疑问句形式及其问答。
Is this your pencil ? Yes , it is .
Is this my pen ? No , it isn’t .
Is that his book ? Yes , it is .
Is that her eraser ? No , it isn’t .
3、学习“用指示代词介绍人或物”的句子结构的复数形式、一般疑问句形式及其问答。
Is this your sister ? No , it isn’t .
This is my friend . These are my friends .
Is that your brother ? Yes , it is .
That is my brother .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词汇和语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件设问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会认知家庭员,了解家庭关系
10分钟
Sample One:(出示教师自己的家庭照片)
T:This is my grandmother. This is my grandfather. That’s my father. That’s my mother. That’s my husband. That’s my son.
Pairs work, then report to the class.
?学生回答、思考。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认知家庭成员及关系学会使用指示代词复数these , those 的用法。
20分钟
1)教师:请看书P48 2b-2d的图,通过相互问答:Is this…? Yes, it is. 或No, it isn’t. 来了解图中的人物。
2)教师:介绍别人用句型:This is…. That’s ….。 辨认某人用句型:Is this…? Is that…? 还有其它句型吗?
These are my friends. Those are my parents.
3)教师:注意:these是this的复数, 指“这些”, those是that的复数, 指“那些”。 These、those作主语时, 后面的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are。
4)教师:如果你的父母想了解你好朋友的家庭状况,你应该怎么表达呢?现在我们作个示范。(出示一学生的家庭照片)
T:These are his grandparents. That’s his father. That’s his mother. That’s his sister.
5)教师:看你们了解同学的哪些家庭成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讲解。)
学生参与(学生间互相交换照片)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把学习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学生理解。
学会介绍人,识别人。
15分钟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上一课时布置完成的作业:画一幅关于家庭和朋友的图画。向同学介绍图画中的人物。
2)These are my parents. This is my grandmother. She is a worker. She is 53. She is thin. This is my friend, Jin Fang. She is a shop assistant. She is 24…(填写下列表格。
name
age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
Thin
Tall
1)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或朋友的图画。
2)学生四人一组在组内介绍。组内选出介绍最好的,准备代表小组台前发言。
3)小组代表台前发言,教师担任评委,给每个小组得出分数。
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导入新课
提问引导
出示自己的家庭照片
学生参与讲解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介绍自己家庭或朋友的图画
小组讨论
学生介绍自己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
看所给出的家庭照,写一段话,介绍图中的人物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看示范文
写一写关于你自己的家庭
作业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教
学
反
思
?本课设计,安排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第二部分:学会认知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
第三部分:学会介绍人,识别人。
第四部分:通过认知家庭成员及关系学会使用指示代词复数these , those 的用法。包括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式。
第五部分:能比较熟练的使用目标语言写一份介绍家庭成员或他人的短文。?
本节课的教学,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应增加本课的时间,可以用两课时来进行更深一些的讲解。其次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探索问题时,应对学生进行引导,随机应变。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篇4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 7 课时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讨论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小建议,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校园里竖起一棵奇怪的“大树”。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
这株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支,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他同时谈及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他们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耗费了十万双筷子。他们希望能够警醒大家最终告别一次性筷子。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能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与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板书:我们与环境)
二、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
a.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b.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生: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a.小组内交流。
b.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工厂里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
生:人们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
生: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大气;
生:人们的生活垃圾。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生: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
三、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1.师引入:爱护环境不仅要认识到,更要会动手做。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制作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呢?
2.学生合作交流评选出“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预设: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看见垃圾,主动捡起丢在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
(2)要珍惜水资源。可以将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服水用来浇灌树木。洗完手后一定要把水龙头拧紧。
(3)如果教室里没有人在或只有几个人的话,要把电灯关上。
(4)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5)随身携带环保袋,多使用筷子。因为一个塑料袋要200年来解化,少使用一次性碗筷。
(6)在学校的路边及其他地方多设置一些造型各异的垃圾桶,最好是分类垃圾桶。因为我发现垃圾桶可分为“回收”和“不回收”两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加整洁。
(7)要多植树造林,不砍伐树木。不践踏草坪。
(8)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9)少开车,多骑车。
(10)爱护环境。家中的死鸡死鸭可以密封,然后拿到垃圾场,让清洁工人处理掉。千万不能丢到河中,因为这样会污染河水。
四、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1.在小组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意见综合起来,由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组内同学做补充。
2.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点等方式灵活运用。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教师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篇5
小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第1篇: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教案
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教案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是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三维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裁体。学生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
【篇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落实三维目标 ,构建长效课堂
——浅议小学数学三维目标之落实
【摘 要】: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事关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教教材的要求和特点,总结了几点看法: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关系;其次要关注学生生活情感,促进孩子们健康和谐发展;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另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三维”目标 情感体验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分析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顾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造成课堂教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从而造成在实施的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课程改革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因此,如何在数学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下面对数学教学三维目学中的目标定位严重偏离数学教学要求。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把三维目标人为地进行“肢解”,造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标的三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下面我来谈谈个人认识:
[现象一] :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
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现象二] : 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反思]: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策]
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
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
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现以实例说明:
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
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因为要使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才能实现;做到知情统一——因为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做到情理结合——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理性的音乐,而要重视研究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激发学生乐于思考问题的情感。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行为的参与,其学习数学知识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果没有情感行为的参与,其数学学习活动也不能很好地维持。当然,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学生的感受而一味地追求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只将数学知识略)多样化还需要有一种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作为学习、指导的重点内容,教师应有责任去引导比较和评价。另外,我们还应防止实施“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过程中如下现象的发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情境而没有学生的活动,或有活动而没有数学味,或者是有数学活动而缺乏有效的体验。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每一课时的实施中可能也会有所侧重,尤其是对“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而言。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目标,也不能把有机的整体割裂为一个一个单纯的目标,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上,让三者水乳交融。
【篇3: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案例】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案例
案例1【解方程】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重点
难点
案例2【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1. 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难点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案例3【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形成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能养成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
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4【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有效 2
3学生能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案例5【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3.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 难点
案例6 1. 3.情感与态度:能养成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第2篇:教案三维目标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五)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 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诱导公式
(一)。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这三种函数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公式一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他们的集合形式表示出来.
4-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1.3诱导公式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
一、二、三的推导公式
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
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
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3诱导公式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
一、二、三的推导公式
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
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
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y sinx,x R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cosx sin(x 2),作出y cosx,x R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正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作余弦函数的图象。
1.4.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周期函数,周期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德育目标:让学生自己根据函数图像而导出周期性,领会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三角函数图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周期性的理解与应用
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1.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的图象;2.用正切函数图象解决函数有关的性质;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2.理解用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性质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正切函数的性质。
1.5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二)
教学目标
(七)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三种变换的有关概念; (2)能进行三种变换综合应用;
(3)掌握y=Asin(ωx+φ)+h的图像信息.
(八)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变换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解题.
(九) 情感与态度目标
渗透函数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第3篇:《边城》三维目标教案
边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的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格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初识连城之美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就在于我们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作家作品介绍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 “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13至15章。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情节 。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边看龙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6节: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五、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具有什么特点? 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民风淳朴,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六、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主题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边城优美和谐的环境,有青山绿水白塔的自然风景之美,更有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民情之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1)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2)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3)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3)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语句:
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三、分析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的这种爱,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英俊潇洒——诨名“岳云”
淳朴善良,古道热肠——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幽默风趣——可不要叫喊救命”
(3)从爷爷对翠翠爱,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老人?
爷爷是一个忠于职守、克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心细如发的老人。
四、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沈从文想通过边城这些美丽的人和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堂小结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好好读一下完整的小说《边城》好好地去领略一下那里面所蕴含的真,所蕴含的美,所蕴含的爱。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原著《边城》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B部分作业。
3、小作文《我眼中的翠翠》
第4篇: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确定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在叙写时,一般既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列若干点,目的是为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若使用标准中没有界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作相关描述的说明。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维目标篇6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1.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2.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重点
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难点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1.关于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并讲述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危害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学会倾听
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判断发言内容是否和话题有关,有没有跑题。
3.围绕话题进行发言
在学生发言前或发言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发言。在发言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发言的时候要落落大方,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1.预习提纲
(1)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2)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小册子,并和同学交流讨论。
(3)针对整理的小册子进行分析,并把自己分析的结果以及提出的建议分条写出来。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请大家描述一下这些风景,并说一说这些风景给你带来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2.老师也去过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请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
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西湖
3.优美的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让我们身心愉悦,可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举动破坏了这种美。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组图。
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组图片,大家有什么想法?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生1:看到这组图片,我感到很痛心,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真严重,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了。生2:看来,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师:是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可是人类有许多行为是在破坏环境。(板书:我们与环境)
设计意图:
图片直观而又生动,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片引入话题,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分小组探究,在小组内出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材料,和大家分享,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小组讨论时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要跑题。2.发言时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3.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4.倾听了同学的发言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观点。小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在全班交流。
问题预设: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跑题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找出问题,并改正过来,教师及时评价效果。
2.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那么,要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并分条写出做法,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预设:①不乱丢垃圾;②绿色出行;③坚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等。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小作业
课件出示:
列出十项简单易行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做成《保护环境十条小建议》,课后与学校、社区工作人员商议,经同意后张贴在学校、社区布告栏内。
教师指导:我们制订的“小建议”要切合生活实际,要能在生活中真正实行。
小组讨论制订《保护环境十条小建议》,先在全班交流,学生给出评价,然后进行修改。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预设:
1.不乱砍滥伐树木,不浪费自然资源。2.尽量节约纸张,不把没用完的本子随意扔掉。3.随手关紧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4.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5.不随地乱扔垃圾,特别是废旧电池及塑料袋。
6.不污染水资源,不把废水和有毒物质倒入河中,保护水中小生命。7.随手关闭电源,尽量节约每一度电。8.不乱捕滥杀野生动物,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上一篇: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