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骆驼祥子观后感,菁选2篇(精选文档)
电影看骆驼祥子观后感1 伟大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的际遇揭示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整部小说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对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以及对旧的制度和体系进行的控诉,尽管有时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看骆驼祥子观后感,菁选2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电影看骆驼祥子观后感1
伟大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的际遇揭示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整部小说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对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以及对旧的制度和体系进行的控诉,尽管有时也会有戏谑和调侃的语境,却也是以冷眼旁观的姿态来加以描摹,透过表象发现本质,最终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悲观的情绪。小说中的祥子目睹老年车夫终于耗尽一生撒手人寰的时候,他发出了一种感慨,难道我也会像这个老人一样拉一辈子车,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就这样死掉?祥子看着别人的一生而想到了自己的一生。祥子的一生,基本代表了那时候所有穷苦人的一生,卑微的生活状态,渺小的理想抱负,在现实面前一次次撞得粉碎。如此锲而不舍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一点点地在蜕变,在扭曲,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在那时候,你是看不到一丁点儿曙光的,哪怕刚刚感觉到黎明,那也只如昙花一现般稍纵即逝,微弱的光线尚未照射到你身上,黑暗转瞬又吞噬了你,使你永远走不出那个圈子,于是从迷惑到茫然,到顺从,直到崩溃,宿命般的力量攫捕着你,无路可逃,无计可施,只能木然地走向毁灭。
影片拍出了老舍的风格,有戏谑,有调侃,有同情的目光,也有审视的思考,不逊于原著,是一部经典之作。不能不提斯琴高娃的表演,她将虎妞的蛮横、霸道、狡黠、强悍乃至柔情的一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角色不仅令人难忘,也很难再被超越。
电影看骆驼祥子观后感2
看完名著改编片《骆驼祥子》,总觉得不大舒服,不是因为祥子的悲剧命运,而是因为这悲剧性由小说搬上银幕后大打了折扣,除了比较忠实的记录了老北京的生活外,这并不算是一部成功的改编片。
综观全片,从祥子丢车卖骆驼开始,相继介绍了虎妞对祥子的感情;祥子努力挣钱但却在第一次包月生意中失败;虎妞诱惑祥子;祥子离开虎妞去一个老主顾家拉包月;虎妞以孩子威胁祥子让他在爹大寿那天去提亲;老主顾因革命运动而逃跑,探子要挟祥子并夺走了他的所有储蓄;祥子去给老太爷祝寿,但老太爷拒绝了二人的婚事;虎妞与老太爷决裂,同祥子一起生活;在大杂院里认识了小福子,从这儿开始侧重了对小福子不幸生活的描写,祥子的生活退于次要位置,其间还夹杂着虎妞对小福子时好时坏的态度,她与祥子的争吵;最终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因欠了棺材钱变卖家产一无所有,祥子与小福子惺惺相惜;祥子继续拉车,但时代不同,拉车已无法维持生计,他去妓院找小福子得知了小福子上吊的噩耗;祥子最后游荡在街头。
从一本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媒介,故事必要适应了媒介特征才能最好的表现其主题。小说版的《骆驼祥子》写得深沉悲痛,我们跟着主人公起起伏伏的命运一嗟三叹,而且文字的魅力使我们能沉静的思考那个凄惨的社会。但是电影则不然,面临着把一个书面上的,通过心理、细节和众多生活流的故事段落构建起来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不容易。
电影相比起小说来要逊色些,首先在人物塑造上,虎妞的形象远比祥子成功,祥子自始至终给我们看的就是一个任劳任怨志气高的苦汉子形象,最重要的在老舍书中祥子最后自暴自弃的转变没有表现出来,而这却恰恰是原作中最让人感慨生悲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控诉的地方;其次在影片结构上,从前面对叙事的回忆可以看出,影片很难总结出一个适合于影视的完整流畅的故事线索,故事的整体性被分裂了,紧紧是对反映了祥子不幸命运的事件的堆积,而这些事件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没有发挥那种带领观众一步步深入祥子这个人物世界的效果;由此引申出来的便是节奏问题,因为散乱,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影片的主要线索不明确,是要表现祥子?虎妞?还是小福子?后面*来的关于小福子的过多描写显然分散了对于祥子的刻画,而且她和祥子的关系也没有交代明确,而影片最后祥子的落魄生活则交代的过于仓促,难以让人产生心生怜悯。
总之,小说《骆驼祥子》的精神,影片没有传达出来,感觉导演是在还没有准备充分,没有明确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表达哪个人物,便直接从小说中取材拼贴出了这部作品,内容庞杂混乱,最后只记得了扮演虎妞的斯琴高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