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读后感 >

2023年度《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美学讲稿》读后感1  当我满怀着好奇之心,翻开《草房子》这本书的时候,一件件看似寻常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勾起了我的兴趣。合上书,一个个故事让我泪流满面。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曹文轩,他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美学讲稿》读后感1

  当我满怀着好奇之心,翻开《草房子》这本书的时候,一件件看似寻常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勾起了我的兴趣。合上书,一个个故事让我泪流满面。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曹文轩,他笔下的主人公桑桑,是个调皮而又捣蛋的淘气包;在他身上,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都是围绕他的六年小学生活,当然,桑桑,也结交了许多好伙伴。秃鹤、纸月、杜小康、秦大奶奶、细马……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秃鹤了,他天生头上就没长一根毛,这让他十分自卑。秃鹤用生姜擦拭头皮,可是却毫无效果,戴上帽子,引发了一连串的事故。于是,秃鹤选择了报复,在一次会操中,让学校没有夺得第一名,同学们离他越来越疏远。在一次演出中,秃鹤演的杨大秃瓢惟妙惟肖,获得了同学们的赞赏。我不禁为秃鹤鼓掌,之前,秃鹤和同学们打架,会操时摘掉帽子,都是想引起师生的重视,给老师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可是,师生都误解了他,可他并没有为此而放弃,而是更努力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我认为,一个孩子只要有上进心,有尊严,那么,他(她)就会成功。秃鹤,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所以,他成功了,拥有了他真正的好朋友!

  我脑中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月光,幽幽地照着秃鹤的光头,让那光头更富有光泽,就如一面镜子。夜晚,闪着金光的草房子,波光粼粼的河水,倒映着秃鹤——那个最美的少年。秃鹤静静地坐在在码头的台阶上,偷偷地啜泣,可眼泪还是流了出来,泛起了层层涟漪。当桑桑与同学们找到他时,他已泣不成声。桑桑哭了,纸月哭了,整个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都哭了。在今天,在这一时刻,他们遇到了油麻地最纯洁的少年——秃鹤。这时,豆子大小的泪珠“啪嗒啪嗒”地滴在地板上,我也哭了!因为,我也曾经是我们班的“秃鹤”。

  有一次,我忘带小黄帽,给班级扣分,同学们都责怪我,于是,我便要报复同学,为班级拉分,每天不带小黄帽,致使班级得不到“文明班集体”。结果,同学们离我越来越远,我既难过又后悔,一直想弥补自己的过错。终于,在一次演讲活动中,我为班级夺得了荣誉,与同学们重新成为了好友。那一刻,秃鹤跟我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吧!

  合上《草房子》这本书,秃鹤、纸月、杜小康……依然清晰地站在我面前。秃鹤,一个坚强、有尊严的男孩儿。纸月,一个文静、善良、懂事的小女孩儿。杜小康,一个沉着、自强不息的孩子。他们,似乎就生活在我的周围,时刻激励着我,感动着我!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1)

——《美学》读后感3篇

《美学》读后感1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和*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探讨,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探讨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本研究美学的著作,其一开始便埋下了这样的美学研究初衷,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认为艺术美是由人创造,所以艺术美更贴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退一步说,即是我们理解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未必有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去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寻找艺术美感的时候,其实是脱离不了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黄金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2)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3篇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1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2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和*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探讨,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探讨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本研究美学的著作,其一开始便埋下了这样的美学研究初衷,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认为艺术美是由人创造,所以艺术美更贴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退一步说,即是我们理解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未必有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去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寻找艺术美感的时候,其实是脱离不了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黄金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3)

——华夏美学读后感3篇

华夏美学读后感1

  在“设计美学”的课程学习中,我阅读了《华夏美学》这一书籍,从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一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无不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令我首先了解的是——所谓华夏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

  从先秦两汉的“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我理解到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我还了解到,*传统关于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去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华夏艺术和美学是“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形式。

  儒家美学强调“和”,主要在人和,与天地同构也基本落实为人际的谐和。庄子美学也强调“和”。庄子哲学是既肯定自然存在,又要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无限的美、“大美”、壮美。指的是不为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所束缚的个体自由和力量的伟大。而孟子的“大”指的是个人的道德精神的伟大,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庄子极大的扩展了没的范围,把丑引进了美的领域。任何事物,不管相貌如何,都可以成为美学客体,即人们的审美对象。

  到了六朝隋唐,美在深情。魏晋整个意识形态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征,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学,直接展现为美学风格,即所谓“魏晋风流”。到了宋元,则是美在境界。佛学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即永恒,因此更着重就在这个动作的普遍现象中去领悟,去达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的进入物已双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与屈相比,禅更淡泊宁静。在文艺领域,禅仍继承了庄、屈,承继了庄的格,屈的情。禅又加上了自己的“悟”,三者糅合在一起,使格和情成了对神秘永恒本体的追求指向,在各种动荡运动中来达到那种本体的静。而到了明清近代,美在生活。不再刻意追求符合“温和敦厚”,而是开始怀疑“温和敦厚”;不必再是优美、宁静、和谐、深沉、冲淡、*远,而是不避甚至追求种种“惊”、“欲”、“骇”、“艳”等等。表明文艺欣赏和创作不再顽强依附或从属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伦教化,而在争取自身的独立性,也表明人们的审美风尚具有了更多的日常生活的感性快乐。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

华夏美学读后感2

  《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还是第一次这样去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我有点喜欢国学。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并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观意识较强。另一方面,*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种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所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解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叙述,特别是讲当禅被*文人消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逐渐融合庄、屈、玄、禅之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当历史进入明朝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者是个人感情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作者依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子的逍遥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花了很久才读完,这确实是一本既要踏下心来,还要细细品味的书籍。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4)

——《》读后感3篇

《》读后感1

  在《蓝精灵》动画片里,女巫有着又细又长的指甲,在《哈利波特》电影里,女巫总戴着傻里傻气的尖顶的黑帽子,身披黑色斗篷,骑着一把扫帚飞来飞去。而暑假里我“看”到一位女巫。哈哈,吓了一跳吧,是我看了一本《女巫》。

  刚打开这本书时,看了几页,我就很害怕。我把书又放回了书柜。但是到了第二天,我的心里痒痒的,就想看看书里的描写的女巫和我在电视里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于是,我又在妈妈的陪伴下看完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里讲的是生活中真正的女巫,原来真正的.女巫会切齿的痛恨小朋友。她们一个个把时间都用在设计阴谋,消灭她们周围的孩子。

  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是“我”的“姥姥”。因为她是一位了不起的故事大王。她讲的故事既有趣又对我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听她讲。

  告诉你们哦,如果你遇到了女巫,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特别是当她们开大会的时候。女巫大王宣布她的咒语秘方的时候。你就会被变成一只老鼠!但是你不要害怕和退缩。你要记住了,即便你不幸的被女巫成了老鼠,你也要学会勇敢的面对,而且你还有机会消灭她们。因为只要有爱和勇气。即便是变成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够消灭全世界最强大的女巫。

《》读后感2

  这个暑假,爸爸给我买了整整二十余本书,可让我迫不及待翻开的第一本书就是我一直着迷于其中的“温情悬疑系列”中的一员《20xx年》,当我用满怀期待的心情翻开这本书,又以被孩子对父母的爱感动的心情放下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好似火一样的话语,让我心中燃起了火花!我喜欢那机智、勇敢、乐于助人、不畏惧困难甚至还有一点小小叛逆的主人公——徐若宣,我喜欢古灵精怪的小女生——宝贝,我喜欢朋友一遇到困难立即出手相助的郭氏专科医院院长——“背大锅”,我也喜欢当年天真无邪的胖女生——小艾。

  这是一本震撼人心灵、感人肺腑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在一次旅行中不幸遭遇了雪崩被痛苦的活埋。四十七年后的一天他被一名医生解冻苏醒,发现世界已经大变样了——人们出行不穿衣服而喷护霜,出行乘坐用空气做为动力的飞天球,天然食品被分子食物所替代,鸟类灭绝了……最恐怖的是他成为了灵魂转移手术的对象,不法医生正准备将其他人的灵魂转移到他的身体中谋取利益!徐若宣凭借着勇敢和智慧带领着另一位遇难者一个叫宝贝的女孩逃离了魔掌。逃离魔掌后,徐若宣十分想念自己的父母,便带着宝贝踏上了寻找父母之旅。

  读到最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拿起魔法笔轻轻地向徐若宣点了点。3个月后徐若宣被世界上最后一只几维鸟咬了一口,从此之后徐若宣长出了三百米长的翅膀,有了鹰的双眼,可以从一万米的高空看清楚下面的事物,还有猎豹的速度……第一次长出这些东西的时候,徐若宣不知所措,他想把翅膀收进去可始终不行……一个月后,徐若宣终于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他走遍了天涯海角终于在一座孤岛上找到了已经死去的父母。一年后,非法医生被绳之于法,而徐若宣则成为了一名全世界最大寻人网站的ceo……

  未来的生活如此多姿多彩真的让我期待,不禁让我感叹人类的伟大、科技的神奇,有多少种想象就有多少种可能。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读后感3

  《乌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游欧洲的事。乌塔用了三年的时间,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周末一有时间就去帮餐馆和超级市场发广告单挣钱。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乌塔能耐住三年这么多的时间,而我一个星期都耐不住;乌塔能一个人游欧洲,我却连绍兴也不敢一个人游;乌塔自己挣钱,我只能向父母伸手要钱;乌塔像一颗在户外的小草,而我却是温室里的花朵。我要学习乌塔的自主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自强的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生活。有一次,爸爸和妈妈带着和姐姐一起去游乐园玩,由于那个游乐园太大了,我和姐姐走着走着就和爸爸妈妈分开了。当时,我才上三年级,所以特别害怕,而姐姐去游乐园的时候,忘了带上手机,所以也有点害怕。这时一个阿姨走了过来,问道:“小朋友,你们是不是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呀?”我和姐姐点了点头,那位阿姨拿出了一个手机给姐姐,让姐姐打电话给妈妈,不一会儿,妈妈和爸爸就匆匆地赶来了,谢了那位阿姨后,就带着我和姐姐离开了。我觉得我应该向乌塔学习,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向相关人员请求帮助。从乌塔“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这句话中,我觉得乌塔说的非常对。因为我们从电视、图书中不能完全感受到那些地方的美,要感受到它们真正的美,必须要我们自己去实践。我要好好学习乌塔勇敢、有耐心、胆大的精神。我觉得要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就要去闯,乌塔就是一个值得我好好学习,乌塔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像雄鹰一样飞翔,请放手!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5)

——《*》读后感3篇

《*》读后感1

  《*》这本书讲叙了*写《天体运行论》时所经历的磨难,使我深受启发——真理必胜!

  当时天文学中占星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职业,当时的天文大师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水星、土星、金星、木星等都绕着地球转”。而*的“日心说”就像颗原子弹扔进了教堂里,把托勒密炸成了骨灰。

  *创立的“日心说”,不但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人类宇宙观的一次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社会神权的统治。从此,天文学便大踏步地飞速前进了。因此,后人称他为“天文学之父”。

  真理必胜,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经过象*这样的科学家,顽强不屈,不怕艰难,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科学才一天天进步的。我们才知道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科学的道路上,坎坷不*,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最高峰。

  *是一位科学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读后感2

  我昨天下午去向姐姐借了几本《小*——野生动物》我从这本书中发现了原来很多我过去不了解的知识,比如:巨蟒当保姆、我家的金鱼“踢足球”绵羊给小猴当保姆……

  在《小*——野生动物》中我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一些活泼可爱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比如可爱的熊猫、小猴、小羊、小熊……令人毛骨悚然的老虎、狮子、巨蟒、鳄鱼……,还有身上藏有巨毒的蝎子、黄蜂、黑寡妇蜘蛛……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去探索,还有很多问题等我去回答!

  我觉得这本书内容精彩,每一页都有不一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我看到一个地方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肚子都笑疼了,它是讲了一只猩猩的故事,一位游客来到动物园看猩猩,他招手,猩猩也招手,他点头,猩猩也点头,他做什么,猩猩做什么,他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却打了他一巴掌,他觉得很奇怪,便询问驯养师,原来,在猩猩的语言中扒眼皮是骂对方傻瓜的意思,游客知道后第二天又来了,他想报复那只猩猩,他拿着一根木棒,敲打自己的脑袋,敲完后,他把木棒递给猩猩,他以为猩猩会用木棒敲打自己,没想到,猩猩对他扒了扒眼皮。

  《小*》不但内容丰富,版面也很漂亮,好像只要人看一眼,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买回家,手不释卷地读起来,现在不仅我喜欢看《小*》,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婆婆都喜欢看了,《小*》成了我们家最抢手的读物。

《*》读后感3

  《小*》杂志我最喜欢看了,这套杂志有三种:趣味科学、军事科学和野生动物。其中我最喜欢看趣味科学。

  就说20xx年1、2期,其中《雪域冰窟求生大法》中我知道了掉进冰窟怎样逃生,《太阳终极探险》带我走进变幻莫测的宇宙,了解每一颗行星……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长颈鹿答记者问》,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很疑惑:长颈鹿不会说人话,怎么回答记者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只不过把长颈鹿当人来写了。再说回头,我一直担心长颈鹿有高血压,一看才知道,长颈鹿是有高血压,不过很正常,不用担心。此外,我还知道了长颈鹿是顺拐子……我不禁发出赞叹:长颈鹿可真够厉害!

  《小*》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看《小*》。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6)

——《灯光》读后感_读后感3篇

《灯光》读后感_读后感1

  每当夜幕降临,在你下班或放学回家的路上,是否有人在家为你点燃了一盏桔黄色的小灯?每当走到家附近,看到那一束柔光从窗口透出来,你是否会有一股暖潮涌到胸口,令人慰藉?那一缕清辉就在前方,似在心间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内心不再彷徨,充满力量。

  “那盏柔和的灯光,在黑沉沉的夜幕下,在涛涛的海浪声中,就像亲人的眼睛一样关切地注视着我;‘你回来啦!’令我觉得慰藉温暖。”独自一人晚归时,远远瞅见自家窗口亮着的一盏灯光,有人在等你回家!多幸福的一种感觉,如微风拂过湖面,荡漾起的微微涟漪那般的心动,如燕子穿过树林,低声吟唱那般的思念。靠近灯光脚步也会变得轻松起来,心情也好似从低沉缓慢的交响乐转变为轻快的打击乐。

  在弘毅南湖小学上学期间,每天晚自习结束,我最期盼的就是学校大门口亮起的路灯,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总会看见那个胖胖的、有着最熟悉温暖怀抱的身影——我的外婆。没有特殊情况下,无论春夏秋冬,她总是会准时站在路灯下,痴痴地期盼着我从学校里走出来,等我一起回家。教室到校门口的这一段路没有路灯,于我而言,校门口路灯那晕黄的灯光就像是漫漫长夜中的那一星曙光,那儿有最爱我的人,那儿有最温暖的依靠,看到灯光下的身影,我的脚步也会变得轻快,一天的学习疲劳就消失殆尽了。

  对于世界而言,我们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尘埃,但对于爱我们的人,我们却是那样的珍贵。我们要对爱我们的人心怀感激,也要为他们点起一盏小灯,让他们在彷徨无依时,能够永远靠近灯光,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灯光》读后感_读后感2

  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

  第一处就是:“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就是:“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真实有点遗憾。我见过电灯,所以一点也不遗憾。

  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

《灯光》读后感_读后感3

  我已经上六年级了。在六个春夏秋冬中,我不知学过了多少篇使我感动的课文,而最使我感动的还是《灯光》。

  《灯光》这篇课文最使我受感动的是:在突击队和后续总部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破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突击队和后续部队消灭了全部敌人,可是也因为这亮光,郝副营长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我读到这里,热泪簌簌地顺着面颊滚落下来。

  郝副营长之所以献出他宝贵的生命,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能得到光明,能得到温暖吗?

  我们现在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难道还不应该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为祖国而献身的先烈们吗?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玩,老师叫我把一桶脏水倒掉,我撇撇嘴,很不情愿地去拎桶。这时,老师好像看出我的"心思,拍拍我的头,和蔼地对我说:“那些先烈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是一名少先队员,连这么一点小事都不想去做,应该吗?”听了老师的话,我感到脸上一阵阵发烧,赶忙拎起桶跑了。一路上我想,老师说得对,我连这么一点小事都不想做,太不应该了。这时郝副营长举起那本点燃了的破书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人家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而不怕牺牲,我连这点小事都怕去做!唉!……我悔恨,悔恨自己的行为。

  从那以后,我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郝副营长和为祖国献身的先烈们,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要好好学习,助人为乐,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学习《灯光》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也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每当我做一件事时,郝副营长举着燃烧的破书的一幕,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火光为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7)

——美学类书籍读后感900字 (菁选3篇)

美学类书籍读后感900字1

  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载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类书籍读后感900字2

  我一直觉得在博物馆看国画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画卷中全无动漫的浮夸,也没有油画那样流光溢彩,如空谷幽兰,却有暗香浮动,神秘而不可把握。经过《*美学十五讲》“蹈虚蹑影”、“无色之色”两篇文章对国画知识的介绍后,我对国画终于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想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与联想。

  “蹈虚蹑影”揭示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规律,提出艺术不是写“实”,而是写“影”——在画中大概就体现为幻象化的景物。一来作者通过对质实的世界的改造,直观地传递出事物给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画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无风自动,这样画重点就很鲜明,人物有力量感,画面也更具气韵美。过于追求局部的描绘,反而使画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内部的灵性。二来没有了现实空间的限制,画家便能通过画面寄托自己某些内在情思。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往往很有个人风格,展现出画者的真性情。琢磨这样的画,也便是在琢磨画者的思想,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故事。米芾曾见到苏轼画竹从地而起,一笔至顶,便问:“何不逐节分?”苏轼答:“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我想不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苏东坡的奇思妙想给惊艳到了。画竹的过程中他侧重于表现出其中的时间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个“点”,表现出内在的“流”。只从这一支画竹,便可以见出苏轼思维方式的卓尔不群。

  黑白二色的基调,使*画别具一格。但这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无色之色”阐明了为何*画的色调基本都是黑白二色,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响,也有历史因素影响。在*哲学中,无色即为世界本色。我们现在画画配色讲究,却远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为——插画里蓝瑛的《溪山雪霁图》留给我很深的影响,画面里只有深深浅浅的黑白二色,溪流处能让人感觉到溪水的流动,没有多余的色彩喧宾夺主,灵动之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朱良志先生在书中说“生命超越是*哲学的核心”,*的画确乎是不写实的,表现的主题更多是情感与哲学。据说在古代,作画就常常被用于体现自己的品行修养。无论是“蹈虚蹑影”,还是“无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没有的表现主题的手段,它们建立在超脱原有物象的基础上的,体现出作者辩证思维。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国画中品出人与物的精神气质,风度韵味,有更多的收获。

美学类书籍读后感900字3

  现代人开始更加愿意关注生活中的美。而本书中对于色彩美的理论知识相信能够吸引不少人。艺术作品中色彩丰富多样及层次可以反应出艺术家及观众双方的心理变化及感受。作者通过对于一系列名人作品的创作灵感及分析,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学会如何来欣赏色彩美。 尽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许多的美好,可以是“眼睛未曾看过,心里未曾想过,耳朵未曾听过”。但是,在读本书时,想到至少再见到色彩鲜艳时,要会欣欣赏。

  书的"中心思想大体上是,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感官效果能够带给人喜怒哀乐、阴晴冷暖等情感体验,在视觉画面的理性与感性色彩能够引起观者的思考与共鸣。如何来欣赏色彩?具体说,色彩的搭配,对比,调和及远近层次是关键。其中“理性的表现方式所表现的更贴近于生活和真实,是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感性的色彩表现则是以某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进行画面表现,所表现的是印象和情感”。

  当然,艺术家们也常常用理性的色彩表现出感性的情感,给人以更深的灵魂感触,感叹于大自然的美好与强大。感性就是色彩的主观感受,每种色彩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及联想。例如,“红色可以联想到火焰、热血、对联,给我们带来热烈、奔放的色彩感受”。其中,色彩的意象及抽象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色彩上,多种色彩相互组合及交错后,色彩表现的抽象含义会显得更加具体、形象”。它特别是出现在现代派抽象艺术作品中。

  而画面色彩分为主色、副色、衬色三种。衬色是画面的衬托色,是为主色和副色服务的,一般指画面的背景用色及环境用色。色彩具有很强的和谐性与表现性,这些色彩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混合、色彩的重置、色彩的并置的方式来进行表现的,通过这些方式,大师们才能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具体说“色彩对比主要包括:色相(少,多)对比、低中高色彩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6个方面。

  色彩又分冷暖两大系,冷色系包括:蓝色、绿色、紫色等;暖色系包括:黄色、橙色、红色等。其中各种精细学问大了,没想到艺术家有这么多深入的道道。显然,只有通过作者对于作品具体分析,上面内容一看就能够明白,至少还可以讨一个说法。正所谓,一图抵千字。学习了色彩艺术语言。

  本书的纸质本值得珍藏,就算是对于生活欣赏美的投资?在旅行中读完它,感觉不够,不透。静下心时,还会再欣赏它。生命科学说,结构与功能相关。开始有点纳闷,因为它没有讲太多的艺术构局,原来另外还有专著。拭目以待!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扩展8)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菁选2篇)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1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 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文明其中蕴含的历史数不胜数。而中华美学也是一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生。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2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推荐访问:讲稿 读后感 美学 《美学讲稿》读后感3篇 《美学讲稿》读后感1 《美学讲稿》读后感100字

热门文章

关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读后感【四篇】

建国,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iànguó,指建立国家,或指建设和发展国家。如:《礼记·祭法》:“天

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2000字四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

你凭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护理3000字范文(精选6篇)

什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énme,表示疑问,是提问用语,通常表示对事物的提问。这个词语由中古汉

2022年既要朝九晚五也要浪迹天涯读后感

踏上一段未知的路程,照见自身,丰盈灵魂,见识朝九晚五生活以外的斑斓色彩,发现世界的万千般样貌。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既要朝九晚五也要浪迹天涯的读后感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既要朝九晚五也要浪迹天涯的读后感夜里挑灯敲键盘,室友们都已经酣然入睡,今日,没有学习,没有工作,没有一切外

2022年度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它又被称为《忠义》,人们一般简称《水浒》,读了这本书,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两个字:忠、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一】很早就听说《水浒传》非常好

三国演义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精选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三国演义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本书讲的是:蜀,吴,魏。这三国关系错综复杂,奇变迭生,使这部章回体小说的情节展开过程中跌落起伏,颇具张力,扣人心弦。由于情节奇妙,他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读后感范本

2024年《干法》一书读后感

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干法》做到了。《干法》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对书愈发挑剔的我一口气读完?《干法》到了忍住不看,就期望找个适宜的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静静翻开书页,一个叫稻盛和夫

堂吉诃德读后感800字-堂吉诃德读后感作文【精选推荐】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堂吉诃德的读后感800字-堂吉诃德的读后感作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声声铿锵唱出时代激昂赞歌,步步坚定迈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的祖国已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新的世纪是充满希望的世纪。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

你凭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财务(通用5篇)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漫画《神豪之天降系统》中的角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你凭什么在单

2022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范本3篇(完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3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1930年1月5日,利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一封长信,即后来的《,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3篇,欢迎阅读分享,

关于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1500字(精选范文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

小学生学党史读后感四年级范文(通用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学党史读后感四年级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小学生学党史读后感四年级3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