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400字(10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4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后感400字篇一
便有所想,曾经写过李世民东争路线图,虽然不确切,爱好之下,也略知一二。
圣旨中可以看出端倪几点;
一,覆其新城,驻跸建安,
否定了驻跸山在鞍山、海城之说,应该证实了驻跸山在营口境内盖州--青石关旧址。劲舞团名字大全
二,李世绩所统六军之师,“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北趣甬道,《资治通鉴》[197卷]先渡辽水,破玄菟,迫新城。
以此看出当时战争的谋划,李世绩为北路大军,兵发朝阳,作态走辽中,渡辽河,而实际走北趣通定镇隋开甬道,在沈阳西北过辽河后,克盖牟,破玄菟、攻下横山、磨米,四城后,{大部分在沈阳境内},覆其新城而不战,与李世民会师于首山,围攻辽东城[辽阳]。
三,刑部尚书张亮,为南路大军,战舰500艘,携带粮草,从山东莱州海上出发,作态欲攻平壤,实则在大连金州登陆,攻下卑沙、麦谷、银山等城。
四,而李世民为后路大军,走怀远镇过辽泽,经辽阳小北河至首山下与李世绩大军汇合,攻下辽东城,白岩城后,围攻营口地界的安市城未果。
三路大军总攻克十余城,会师在建安古城下,李世民令将作监画《破阵图》命中书侍朗许敬宗撰文勒石以留后世。
所以,才有营口的辽河津渡---水源的赏军台,薛礼救驾---大石桥的淤泥河,还有青石岭的古迹尚存。
读后感400字篇二
即使肉体无法获得自由,精神也要追求自由。
――题记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母狼在睡觉时被人捕获,牧民们把它关在一个笼子里。一想到自己竟然被禁锢在这个几乎容不下他转身的铁笼之内,不仅再也无法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也见不到它心爱的孩子们,它的心里便觉得无限悲凉。它拒绝牧民给他拿来的食物,每天白天蜷缩在铁笼内啜泣,眼神中带着深深的仇恨与思念,它思念那窝里嗷嗷待哺的小狼。晚上它总是对着惨白的月亮哀嚎,声音是那么凄凉,悲壮,周围的老牧民听了都不禁暗自流泪。过了七天,这只母狼终究还是饿死了,可奇怪的是,他死后,眼神中的愤怒已经变成了和善的目光。
我想,它是在感谢,感谢牧民给予了它灵魂的自由,它的灵魂得到了解脱。
“自由”是指免于惊恐,免于伤害,免于奴役。每个人都有义务去追求自由,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自由”这一项。
“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自由”是人类价值观中最具有魅力的核心价值;
“自由”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故事中,母狼致死也没有得到肉体上的自由,但是它的精神与灵魂却得到了解脱,获得了自由。人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不单单要追求肉体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那么,何为精神上的自由呢?多读书,不让灵魂空虚,就是精神上的自由;
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精神上的自由;
让自己快乐,不忧愁,这也是精神上的自由。总之,精神上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永远的追求。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催促我们多学习,结果可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于是,就有很多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仔细想想,难道这样的生活就一定是不自由的吗?难道真的只有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才算自由吗?其实不然,自由的定义不该是这么肤浅的。正如我在上面所说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身为学生,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我们现在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是为了将来的我们服务,惟有用知识武装好我们自己,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更好地站稳脚跟,才有更多的资本,有更强的能力去追寻精神上的自由。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由的翅膀,尽情地翱翔吧!
读后感400字篇三
夜未眠,越到最后越放不下最终怀着无比的期待把《悲惨世界》全部读完。冉阿让为了姐姐饥饿中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面包没有到手他被抓了,叛了5年的徒刑,监狱中的不甘心让他多次铤而走险选择逃跑,次次失败,服刑也由最初的5年到最后19年出狱。恶运并没有到此为此,因为他入过狱,他到死为止都被烙上了苦役犯身份的标志,这也注定他悲惨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因为他是苦役犯。
走在大街上揣着钱也没有人给他吃的、喝的,没有旅馆让他住宿,原本想好好生活的他遭到的却是鄙视和唾弃,还有一位道貌岸然的警署公职人员沙威的穷追猛打。这一切让没有受过教育、性情粗爆、无知、不知羞耻的阿冉让再也不能忍受,他偷光了出狱后第一个给他饭吃、给他酒喝、给他温暖住处的神父的银质餐具,夜深人静之时逃跑了。慌张失措中他又被巡警中逮个正着,把他押到神父家里对质时,神父说:他没有偷,这些东西都是我送给他的。警察只好放人。阿冉让的良心第一次被触动。
随后的冉阿让发明了改进手镯的工艺,不用焊药焊住金属扣环,金属扣环搭紧,比较美观,价廉物美的同时让他大赚一笔。此时的冉阿让已在滨海蒙特勒伊市拥有了自己的庞大工厂,他除了工厂还有更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四处给饥饿中的贫苦人们送去温暖,除此还建立了免费的医疗站和学校;同时高额的纳税额和一心爱民的举动引导了上层的关注,多次被推荐为市长,最终实在推脱不了他只好上任,上任市长的他除了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外,大多数时间仍四处行善。此时他的名字叫马德兰先生,除了行善他为人极为低调。一切看似平静的背后暗藏杀机,这个人就是沙威。
沙威是本人比较妒忌的一个角色,作者把他每次出现都描写的栩栩如生且又恰到好处,仿佛活生生的看到一个又胖又丑又滑稽又呆板又固执的人出现在眼前。当阿冉让的身份是马德兰市长时,他是沙威的上级,沙威先是怀疑马德兰市长是阿冉让进行了举报,其后又向马德兰说明一切递上辞呈,包括他对芳汀的处置。沙威是个绝对的忠诚者和执行者,他没有一点变通的思想,呆板到了极限就是呆滞,他所有的一切仅是因为职责所在,跳出职责这个圈子他会死,最终沙威精神错乱自杀确实是他摆脱不了阿冉让。他对阿冉让这些年的追捕中,阿冉让对他没有一丝的怀恨和不敬,反而救了他一命;鬼使神差的他竞然帮了阿冉让而且还把他放了,这一切他怎么也想不通是为什么?这也彻底摧垮了这个男人,他精神错乱了,最终跳河自杀。对于他的死连阿冉让也评价:他既然抓了我,又让我自由,毫无疑问,他已经神经失常了。
冉阿让一生仅有的一个女人--珂赛特,芳汀的女儿。简单说下芳汀,这位靠长相出众,给有钱人当情人的小姐,突然之间被男人抛弃了,此时发现怀孕了,是的,腹中的胎儿就是珂赛特,而她坚定的选择了生下孩子。她这坚定的选择也注定她的悲惨生活刚刚开始。为了孩子,她抛弃了孩子,去工厂出卖体力,卖掉她所有还算是漂亮的值钱的随身物品,她也卖掉了她的两颗门牙,染上重病到最后沦为妓女,一切只为孩子,殊不知她的女儿珂赛特,一个年仅五岁的女儿也正在遭受着匪夷所思的折磨。芳汀沦为妓女又面临着被沙威逮捕的此时冉阿让以市长身份把已经病重的她救了回来,安置在医院,专门的义工负责照顾,这是芳汀生下女儿后生命中最享受的日子,虽然是在医院里渡过的,直到死她还在挂念她的女儿,阿冉让身份彻底被质疑,他想帮芳汀把女儿接过去但却无能为力,送走了遗憾终生的芳汀阿冉让先是被抓其后又逃跑,其后才来到珂赛特被寄养的残忍、豪无血性的人家,经过一番较量,冉阿让把珂赛特赎了回来,严格来说是花钱买的。一个通缉犯带着一个孩子逃亡,先是混进了圣女院隐忍多年后才开带着珂赛特离开,其后到平民窟差点又被抓又转到了破废且被遗弃的花园居住,无论身在何处冉阿让一直在低调的行善,直到珂赛特出嫁。
对于珂赛特,这个比他小50岁的女人,冉阿让的感情一直比较复杂,像情人、夫妻、兄妹、父女他自己也不清楚,总之他是喜欢且爱珂赛特的,不管心里哪种感情表现出来的总是父女之爱,尽力给珂赛特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以至于当他发现珂赛特有喜欢的对象时,他又要带她离开,他自私的不想将珂赛特拱手让人,她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当珂赛特嫁人时他心灰意冷且又拿出了他全部的家当60万法郎,希望这笔钱可以让珂赛特过的更幸福。他唯一的亲人、情人、爱人珂赛特嫁人了,使他对生活不再报有一丝希望,生命已毫无意义,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没有生活意念了,生命戛然而止。
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读后感400字篇四
《小太阳》这本书,有冬日暖阳的温度。
《小太阳》这样一本书,汇集了林良对这个家的爱。生活是美好的。我读出来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不是机械般冰冷毫无生机的文字。正如它的名字——《小太阳》,把这本书抱在怀里,就像清洗过沐浴过日光的毛绒娃娃般暖和。它有太阳的热度。就像托盘子般,把它捧在手心。手心里有太阳的热度,传过身体,小太阳的温暖会一直流进心里。小太阳就是如此美好。
家像海上的灯塔,等待远航的船只归来;家像黎明前的启明星,照亮旅人前进的道路;家像沙漠里的一汪清泉,滋润着忙碌奔波的人们的心灵......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却从《小太阳》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本书是林良以“丈夫”、“父亲”的角度来记叙了:一对父母、三个女儿和一只小狗组成了一个平凡的家庭。林良爷爷用他温暖的笔触,书写了一部有趣而并不“传奇”的“家庭史”。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首尾相隔了14年,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散文体小说。
四季都有太阳,太阳无处不在,太阳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温暖与心的向往。
——林良《小太阳》
《小太阳》这本书记录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人生中许多宝贵的第一次。这些生活中不能重来、可贵、感人的片段,林良爷爷以他特有的文笔,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和耐人寻味的幸福。
在这个幸福而又朴实无华的小家庭中,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却其乐融融。而林良爷爷作为一家之主却对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观察细致入微。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顺,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儿我不禁又想到我前几次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令人心酸发指的图片——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衣衫褴褛正蹲在大马路上吃着看似间简单却十分难吃的食物,眼里流露许多的无奈与悲伤。接着是一大串的文字:四海为家,每天仅靠捡垃圾来维持生计,常常有了上顿没了下顿吃不饱,穿不暖......我不禁潸然泪下,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年纪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现实却是这样。哎,我在想如果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如果人人都伸出一双援助之手那这位老爷爷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了。
不过还好,虽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但也有许许多多的幸运者。看到我们班52个孩子,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爱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虽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些小摩擦,但也是幸福的,正因为有这些小摩擦,才会有今天美满的家庭。也许有人会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好,生活的不幸福,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那么请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家原来是那么可爱与美好。千万别抱怨,要珍惜眼前,别再想那些虚无缥缈根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因为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就算会回来了,也不是原来那般美好了。
平凡中见真情,淡泊中有深意,《小太阳》是读者心中永远的温暖光源所在,《小太阳》也是迷茫中的一丝亮光,温暖你的心田,照亮你未来的路。
读后感400字篇五
初识虬髯客,于初中语文一道古文题里。虬髯客,光是虬髯二字便足以令人浮想联翩。何谓虬髯?杨彦渊《笔录》云:口上曰髭,颐下曰须,耳颊旁曰髯,上连发曰鬓。之后读到唐代皇甫曾《赠老将》,我突然明白,何谓虬髯,只从字面我便已能感受到虬髯客不拘小节的豪侠气魄。
高中却是因繁重的学业,加之寄宿学校,虽《虬髯客传》之名如雷贯耳,却一直不曾有幸拜读。
大学之后,又是另一幅光景,在中国古代小说课上,又听到老师提到了《虬髯客传》,我终于有机会一饱眼福。
虬髯客所在的时代隋王朝已接近分崩离析,天下豪强、群雄四起,正乃乱世出英雄。而虬髯客正是这样一位“龙虎之相”的豪强人物。
《虬髯客传》中,虬髯客并不作为主人公,他第一次出场是在李靖、红拂女投宿的旅店里,这是风尘三侠的第一次会面。一出场,虬髯客的行为就与我设想的性格丝毫不差,文中写道“虬髯客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张梳头”,如此放荡不羁的行为不正体现了他的不拘小节的豪放性格吗?也正如此虬髯客与李靖、红拂女产生了交集。我相信李靖的“兄之问,则不隐尔”也正
其次,小说中提到虬髯客有争雄天下之心,这同样不让我奇怪,或者说我早已有心理准备。古代的英雄往往都有着非常奇异美丽的胡须,就比如说三国时代的美髯公关羽。同样有着虬髯的张氏有逐鹿中原之心不足为奇。换一个角度来讲,张氏的虬髯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李世民与张氏之间必然存在着称霸天下的冲突。
以我个人之见,正是虬髯客的虬髯塑造了其风尘义侠的形象,直接导致了小说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冲突点。不过可惜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虬髯客那一袭虬髯决定了其无法建业称皇的命运。
纵观古今之人皇及位者,无一有虬髯者,纵使《汉书》中的汉高帝也不过是美须罢了。虬髯客较之李世民到底差在了哪里?论钱财,张氏“厅之陈设,穷极珍异”,论军事才能,李靖的兵法多半传自虬髯客;论人心,儒雅之士岂能比得上豪义好汉?无他,唯气而已。姑且不说虬髯带来的一股匪气,论性格就注定了虬髯之人斗不了心机玩不了城府,御下全凭一口义气一腔热血,领兵作战一把好手,可不到称雄中原,必先内部崩溃。虬髯客也是自知这一点,李世民乃“真天子也”,自己内心已经死心,,而第二次在太原,虬髯客邀请道兄去见见李世民,见的时间非常短暂,道士就出言”此局全输矣”。也就是表明了虬髯客根本没有办法挑战命运。于是乎,虬髯客转战扶桑。
于我之见:
虬髯客代表了天下的欲望,打破了传统狭义英雄的角色定位,是可谓,孤胆英雄。
简评:古之谓侠,一为忠,一为义。然忠义者,虽能,不可得天下也。本文结合了原文和作者的思考,分析了虬髯客的义是如何造成他的成功与失败的,由此观天下之心。其格局之大、气魄之阔,实乃同辈中不可多得者也。
是因为虬髯客的虬髯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让李靖嗅到了同类的气息。
读后感400字篇六
黑板右上角的高考倒计时一天一天地减少。进入高三的同学们就像登上了“贼船”,乘上了一趟没有返程的列车,一旦启程,就不容半点后悔,不容半点怯退。只能记住,闭上眼睛,拼命往前。
——这是一部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真实生活的影片。高三是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段岁月,各式各样的酸甜苦辣似乎都在这一年时间里尝遍。
1、
武平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开始时,班主任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在这一年做好吃苦的准备,重复了很多次,透露着所有高三班主任们最恳切的心声,要学生们做好吃苦的准备。
随着镜头的移动,走进班级,惊讶地发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堆满了山一样的书籍、资料。甚至有的同学说,这次坐在第一排,但黑板上什么字都看不见了。
2、
我们学校早上7:30分开始早读,我平时6:00左右起床。然后好像身子已经醒来,而灵魂还在沉睡似的洗漱打理。急急忙忙赶到学校,带着睡意朦胧的双眼踏进教室,赶紧看一眼钟,还好,才7:20。
而这个时候,武平一中高三的学生都已经早读了一个小时了。每个人嘴里都大声朗读着文科背诵的材料,教室里听不见一句闲话。谁都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就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高三文科班的班主任叫做王锦春,他总是教导学生们要对自己有信心。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之前,如果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再好的成绩、再扎实的基础,在失去信心面前都化为无稽之谈。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一定能行”,才会萌生向前冲刺的动力。闭上眼睛,奋力一搏,无论最终成绩如何,都不会有遗憾。
纪录片的最后,播放出来一条长长的表格,上面一行行写着高考之后,这些武平学子的归属。当一所所著名大学名字出现的时候,我不禁十分感动,这是对他们高三拼搏岁月的最好交代。
一年的耕耘,一年的汗水,终于成就了硕果累累。
读后感400字篇七
前几日,看《经典咏流传》,刚听得一首《枉凝眉》之曲,缠绵悱恻,听而动心。宝黛的爱情,似乎一出场便注定了会是悲剧。他们兜兜转转,恰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情意。可谁料想,“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许是看惯了圆圆满满的大结局,如今这十分般配的一双碧人,竟终是不能相守。便傻傻地执着着,想问问如此不近人心的安排,究竟为何?细细说来,哪有什么不得不思虑的缘由,他们二人本是出尘,受尽了这人世的排挤与不容,再坚定的心意,又怎能与顽固的世俗相抗衡,他们,终究也敌不过“命”这一字。
“命”,是带了些虚幻色彩的,笔者将“命”字归做了“还”。因为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为报恩随他下世,要将这一生的眼泪还给他,这才有了宝黛二人的嬉笑怒骂。她本无兄弟姊妹,母亲又因病撒手人寰。九岁左右的姑娘,经此一激,再生大病一场。本就瘦弱,又更是药不离口,缠绵病榻,几度伤心欲绝。三年守孝,敏感到令人心疼的孩子,又孤身入了贾府。事事小心谨慎,生怕多说一句,多走一步,平白遭了人闲话。虽有贾母疼惜爱护,终究寄人篱下。一腔幽情,无人可诉,只寂寞地独自消受。她是叫他哥哥的,在她最慌乱,最孤独的时候,如一道光照入她的生命里。他们一同吃,一同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言语不好时,她便垂下泪来,但最后又总会和好。说到底,总是比旁的姐妹多亲厚了不少,她便总是觉着,他该懂她,懂她的敏感,懂她的伤心,懂她的欢喜,懂她的心意。他也这么觉着,所以,待她最是好,最是深情。
可惜,人生,太难总顺遂了心意。一场调包计,两边空欢喜。一个含恨而终,一个兀自伤情。没有那么多人是可怨的,毕竟,她的聪慧,让她太懂得“无可奈何”的含义。那就不多怨了,只怨自己,用情过深。
“还泪”“还泪”,许是从一开始,他们也不过报恩的联系,黛玉泪尽之时,便是那恩怨了、痴情断的时刻。只可怜她,离开时,也不快乐。
知晓了这些,从此对黛玉的情里,便多几分悲意。妄自揣度之下,我有些私心地猜想,若早知此生随他而来,苦苦痴恋多年最终却求不到结果,她应当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来吧,爱过,总好过退缩。若当真此生也逃不脱一个“情”字,她不像寻常女子百般纠缠,只还尽了自己的最后几滴眼泪,焚了诗稿,几分刚烈,几分决绝,断了痴情,泯了凡心。
每每读到此处,必泪下潸然,哽咽不能言。她焚稿时,怎能无一丝心痛,必定也如针扎一般,细细密密,喘不过气来。可她看着耀眼灼人的跳跃的火焰,必然也不曾后悔。有些事情得不到时,求又有何用,倒不如断了心绪,断了情意。有缘无分,神伤自比不过转身,至少也多一分尊严。
所以,她终是这样去了,去得果决,去得令人倾心。明知她辞世是必然,读到此处,仍是遗憾。如此玉人儿,也逃不过红颜薄命的预言。
喜欢黛玉,向来不只为了她最后一刻的果决,单是她“咏絮之才”,就令人赞叹不已。笔者将她与才、气俱佳的道韫为比,自然也看得出对她的倾心。书中多有她的诗词出现,即便只是胡乱作了应题,也得贾妃盛赞。也曾应了痴心学诗的呆香菱之情,教习香菱写诗。先不说她论诗那话,单香菱学成之速,成果之大,足可窥见她功力之深。不少评论人皆说黛玉过于敏感刻薄,可试问文思如此上佳的女子,心思又怎能不细腻?她本是寄居荣国府,理当事事小心,出口的话又带上了文人常有的习钻之意;再加上旁有圆融的宝钗相衬,越发显得不懂事些,本不该受人如此指摘。(人总不能十全十美,喜欢她,自然也将她的小毛病看做优点,想来就是无伤大雅的。)
读后感400字篇八
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突飞猛进,这正是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最好形容。可是,同学们,当我们身处这幸福的生活中时,我们是否想起了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一生的中国十大元帅?我相信很多同学看了这个问题以后会十分羞愧或诧异。因为我们对十大元帅的历史和功绩了解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记住他们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大元帅的传奇一生!去了解他们,去缅怀他们!
十大元帅都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元帅之首朱德、抗美援朝威名远播的彭德怀、淮海战役的指挥者,独眼战神刘伯承、侠肝义胆的新中国第一位体委主任,胡子老总贺龙、具有儒将风范的新中国外交家,诗人,鸿才睿智的陈毅、英年早逝,稳健大度的罗荣桓、智勇兼备的黄埔豪杰徐向前、黄埔教官,两弹之父聂荣臻、黄埔教官,--的粉碎者,识见过人的叶剑英、野心膨胀的林彪。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是跟随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南征北战的中国开国元勋,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战功卓着的军事家!
在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他们:
参加了各地起义,缔造人民的军队。
指挥反围剿斗争,转战万里长征路。
奋斗在长城内外,驰骋在大江南北。
面对敌人的重兵,挥师挺进大别山。
逐鹿辽阔的中原,决战在辽沈大地。
鏖战在平津前线,挥师百万如潮涌。
新中国成立后,这十位元帅又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中。为了祖国的繁荣,他们呕心沥血,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们运筹帷幄,为了祖国的昌盛,他们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朱、彭、刘、贺、陈、罗、徐、聂、叶九位元帅虽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英名和业绩,将永远流芳百世,他们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们。林彪由于野心膨胀,阴谋夺权,最后叛党叛国,而遗臭万年,为人所不齿。
本书简明扼要地选取了十大元帅军旅生涯的精彩片段以及建国后他们的人生际遇。使读者读起来不会厌倦,而且本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读后感400字篇九
今天1月26日,我终于将海伦﹒凯勒的经典名著读完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内容:当主人公变成聋哑,然后消极的面对生活,直到主人公遇到了莎莉文老师。在她帮助下,主人公变得开朗,有一定知识。然后又在求学生活中不畏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本文运用了朴素、真挚的语言,直观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的情感特点。
这篇文章运用了熟练的对比手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三天对其来说,就是生命中最完美的三天;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又有谁会在意,普通的三天。这样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作者对健康美好生命的渴望,对平凡生活的充实,同时又警醒健全人热爱生命,且文章语言朴素,真挚。
而在人物刻画方面,也十分形象生动。以上所述,都是我们写作时所值得学习的伟人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暴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在我看来,也的确是这样的。至少,我的心被震撼了,并被征服了。
其次,文章也教给了我一些深刻有益的道理:“要热爱学习,以乐观心态面对困难;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感人,对于世界来说,具有非凡意义。
读后感400字篇十
《从文自传》,用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记叙他“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而他所生活的这个湘西小城,“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虽然从文先生自十五岁后离家就只回过一次小城,但他说“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可见从文先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文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不经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就像一股温润的清泉,自然流淌没有波澜,但是每一股涓涓细流都沁人心脾。他的文章叙事平淡,有些地方看似记流水账,实则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从容熟练感,也许这正是因为关于这座湘西小城的所有人和事都已深深地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
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城,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山川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人们各安其职,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小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书中,小城“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似乎在从文先生眼里,凤凰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在这里生活着他就会觉得开心满足。
小学时,从文先生还是个顽童,他尤其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看戏、去斗鸡、去赌博、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为了掩饰自己逃学童的身份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以至于最后把书包都弄丢了,总之,只要不待在学堂里读书,干什么都行。但是他其实是聪明的有天赋的,老师批评他之后他不服气,只是稍微用了点心,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喜读书,而是他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在他心里,人生这一本大书是富有趣味的、永远都读不完的。对于他来说,社会这个课堂要比学堂有意思得多,看铁匠打铁、看屠夫宰肉、看妇女们洗衣编织抽蚕丝、看工人们造纸造船打油、甚至看人做花圈扎纸人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作居间介绍。”
但这一切宁静美好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似乎就起了变化。
在书的中后段,整座湘西小城因为受到了外界战争不断地打扰和破坏,好像笼上了一层阴霾,突然失去了生机,就像是一口古井里的死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仿佛往里用力投下几颗石头也无法打破它的宁静。它悄然地存在于边陲,即使是屠杀和死亡也改变不了那里的人们亘古不变的生活。这口遗世独立般的古井,像是已被世人遗忘了许久,随着年月的流逝,渐渐地长满了厚厚的苔藓,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而它的纯朴文化也如井水般日渐干涸消亡。从这个方面来看,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小城似乎与萧红先生笔下的呼兰河城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从文先生在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在这两年里,他走过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逐渐成长起来。
对于这段时期,从文先生在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杀人场面——“啪的一声枪响,我们便倒下了一个……于是把枪械从死去的身上卸下,砍了两根大竹子缚好,把他抬着,一行人又上路了。二天路程中我们部队又死去了两个,但到后来我们却杀了那地方将近一千。”“我们簇拥了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第一次杀了将近三十人,第二次又杀了五个。”“到那些乡下人往来最多的桥头上,把头砍下来,在地面流一滩腥血。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
在读这本书之前,发生在边城的这种黑暗与残忍是我没有想到的。那一条条鲜活的逝去的生命在那些刽子手和看客眼里仿佛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这些残暴血腥的杀人场面在从文先生平淡的描写之下更像是一场游戏,被衬托得更加冷酷无情。
更加可悲的是,许多人也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命运,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叹惋,对于军官们毫无根据的乱扣罪名、搜刮民膏民脂、贪污受贿腐败的行为他们丝毫没有反对和抵抗的意识,甚至就是摇骰子摇中了要被杀头他们也只是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如同自传的扉页上写着的那句话:“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也许是艰苦的生活压迫使然,也许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使然,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也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就像没有舵的船,在生活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枯燥,简单重复。
但在从文先生眼里,那里的人们和生活也许并不像我们简单地根据书中描写所想象和感受到的那样,他们或许只是在等待,等待命运的安排,等待机会的到来,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但大家就是那么个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尽日月把个人拖到坟墓里去吗?可并不这样,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份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而人们等待的这个机会,从文先生抓住了!他其实很好学,也常常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部队里待了几年之后,他就从各种教官那里,从各种同事战友那里,从博学的统领官那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学会了说脏话,喜欢自称“老子”;他学会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学会了烧得一手好狗肉……虽然他“耳濡目染”了军中的许多陋习,但同时他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并不是这些,在各种工作岗位的调动中,他练得了一手好字,也看了许多像《辞源》之类的好书还有古画,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有了知识的积淀,他想,他“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于是他决定上北京求学!自此,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对于从文先生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机,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正式“从文”的转变。
从文先生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他既有着浓厚的对昔日湘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也有着对古老小城的封闭落后的悲哀和惋惜。但他的矛盾也有着几分必然。在某种意义上,他对昔日湘西的整个向往之情,都是被他与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触所激引起来的。当他决意用现代小说的形式来抒发这种感情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要陷入那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了。有人说不管沈先生在笔下如何挑剔都市,赞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种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判断,他实际上却是湘西社会的逆子,他千里迢迢从湘西来到北平,此后虽也辗转迁流,却一直安心于城市的生活。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始终是一个嘈杂都市里的居民,而并非沅水岸边的隐士。但不论怎么说,从从文先生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湘西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这座小城的温暖的回忆也感染了许多的读者。
从文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是的,对于人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是从文先生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的事情,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去了解探究也无法参透。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只有读不尽的,没有能读完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无读之无益的。
汪曾祺在写给从文先生的挽词中写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先生一生都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直、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且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融入社会、体验各样不同的生活,敢于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从社会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即使遇到了挫折和磨难也从不退缩。“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的文字读来总是令人感觉平易近人、亲切易懂、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即使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仍然醉心于人性之美,赞叹生命之美。我想从文先生的这点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在离开了大学这个象牙塔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正如从文先生所说:“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 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想,读人生这本大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
上一篇:岳阳楼记读后感(完整)
下一篇:少年派读后感300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