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范例推荐)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1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晴学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它们可以算是师生关系了。因为是在蝙蝠的启发下才发明出的雷达。在大自然中,其实有很多人类的老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1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晴 学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它们可以算是师生关系了。因为是在蝙蝠的启发下才发明出的雷达。 在大自然中,其实有很多人类的老师,只不过我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蝙蝠和雷达》读后感2
我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蝙蝠和雷达》的科学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趣,我的感受非常深刻。
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上任何障碍物,还能很快地捕捉飞蛾和蚊子。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蝙蝠依然能自由飞行;后两次是把蝙蝠的鼻子和嘴巴塞住,结果蝙蝠飞行时磕磕碰碰。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并不是蝙蝠的视力特别好,而是它能用嘴发出一种叫“超声波”的东西,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按原路返回,蝙蝠接收到回波,就像我们人类看到的东西一样,立即改变飞行方向,避开物体。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生物具有自身的本领,这种本领常常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科学家根据蝙蝠发出超声波这个原理发明了雷达,雷达在人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跳蚤的跳跃本领十分高强,航空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英国一飞机制造公司从其垂直起跳的方式受到了启发,成功制造出一种几乎能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它们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可是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因而发明了电子蛙眼。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和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指挥人员在“电子蛙眼”的帮助下,能更加准确指挥飞机的降落。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件的发生。
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新的机械或各种新技术的`科学,就叫仿生学。大自然的力量真伟大,就像人类的老师,无时无刻给我们启示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自然的秘密就会被解开,并会为人们服务。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
大自然很神奇,我对大自然最感兴趣的就是“仿生学”了。
今天我要写的这篇习作也是与仿生学有关的。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由此发明了雷达。你也许会问吧:蝙蝠和雷达可以说是“八竽子打不着”,它们怎么会有牵连呢?好了,我来告诉你吧,你在电视里或许看到过一些蝙蝠在夜晚飞出洞穴去寻找食物吧,可你见过它们碰到障碍物上吗?没有吧,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蝙蝠有一套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武器”使它不会与障碍物相撞。科学家经过试验得知了这个答案,而且发现,蝙蝠夜间飞行并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它们的嘴巴和耳朵配合指挥路的。因为蝙蝠的嘴巴可以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叫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像波浪一样推到前方,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又传回蝙蝠的耳朵里,蝙蝠便得知前方有障碍物,并绕道而行。所以蝙蝠能安全地在夜空飞行。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1)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1
星期天,我读了《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我的感受非常深。
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人们不能保证飞机是否安全,所以很担忧。但是人们知道蝙蝠也是在夜间飞行的,而且蝙蝠能很快地捕捉飞蛾和蚊子,还不会与其它东西相撞。为了弄清楚蝙蝠为什么在夜间飞行时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蝙蝠依然能自由飞行;后两次是把鼻子和嘴巴塞住,结果它飞行时磕磕撞撞。科学家才知道,原来蝙蝠是靠耳朵来飞行的。科学家经过研究,知道蝙蝠的嘴里能发出一种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蝙蝠能听见。蝙蝠就靠它来飞行。科学家从中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一些科学道理。就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们受鸟儿飞行的启发,发明了飞机。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如果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就会从大自然中得到帮助。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
从现在起,我要认真学习知识,长大要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大自然里研究出更多有关的成果。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2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由此发明了雷达。你也许会问吧:蝙蝠和雷达可以说是“八竽子打不着”,它们怎么会有牵连呢?好了,我来告诉你吧,你在电视里或许看到过一些蝙蝠在夜晚飞出洞穴去寻找食物吧,可你见过它们碰到障碍物上吗?
没有吧,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蝙蝠有一套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武器”使它不会与障碍物相撞。科学家经过试验得知了这个答案,而且发现,蝙蝠夜间飞行并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它们的嘴巴和耳朵配合指挥路的。因为蝙蝠的嘴巴可以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叫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像波浪一样推到前方,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又传回蝙蝠的耳朵里,蝙蝠便得知前方有障碍物,并绕道而行。所以蝙蝠能安全地在夜空飞行。 三眼看世界
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大自然的力量真伟大,它就像人类的好老师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启示。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
大自然很神奇,我对大自然最感兴趣的就是“仿生学”了。
今天我要写的这篇习作也是与仿生学有关的。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由此发明了雷达。你也许会问吧:蝙蝠和雷达可以说是“八竽子打不着”,它们怎么会有牵连呢?好了,我来告诉你吧,你在电视里或许看到过一些蝙蝠在夜晚飞出洞穴去寻找食物吧,可你见过它们碰到障碍物上吗?没有吧,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蝙蝠有一套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武器”使它不会与障碍物相撞。科学家经过试验得知了这个答案,而且发现,蝙蝠夜间飞行并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它们的嘴巴和耳朵配合指挥路的。因为蝙蝠的嘴巴可以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叫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像波浪一样推到前方,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又传回蝙蝠的耳朵里,蝙蝠便得知前方有障碍物,并绕道而行。所以蝙蝠能安全地在夜空飞行。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2)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00字3篇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00字1
我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蝙蝠和雷达》的科学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趣。
文章里讲:蝙蝠在黑夜里飞行,不会撞上任何障碍物,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蝙蝠的视力特别好吗?科学家为了解开谜底,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二是把蝙蝠的"耳朵堵上,三是把它的嘴封住,让它们在夜里飞行。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原来并不是蝙蝠的视力特别好,而是它能用嘴发出一种叫“超声波”的东西,超声波遇到障碍就会按原路返回,蝙蝠接收到回波,就象我们人类看到东西一样,立即改变飞行方向,避开物体。
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雷达,用它去发现天空飞行的物体。现在,雷达在人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大自然就像人类的老师,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自然的秘密会被你解开,并会为人们服务。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3)
——蝙蝠和雷达的读后感 (菁选3篇)
蝙蝠和雷达的读后感1
星期天,我读了《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我的感受非常深。
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人们不能保证飞机是否安全,所以很担忧。但是人们知道蝙蝠也是在夜间飞行的,而且蝙蝠能很快地捕捉飞蛾和蚊子,还不会与其它东西相撞。为了弄清楚蝙蝠为什么在夜间飞行时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蝙蝠依然能自由飞行;后两次是把鼻子和嘴巴塞住,结果它飞行时磕磕撞撞。科学家才知道,原来蝙蝠是靠耳朵来飞行的。科学家经过研究,知道蝙蝠的"嘴里能发出一种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蝙蝠能听见。蝙蝠就靠它来飞行。科学家从中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一些科学道理。就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们受鸟儿飞行的启发,发明了飞机。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如果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就会从大自然中得到帮助。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
从现在起,我要认真学习知识,长大要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大自然里研究出更多有关的成果。
蝙蝠和雷达的读后感2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一番侦察后,得知原来是雷达帮助了飞机。它是如何帮助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蝙蝠有礼貌地说:“兄弟,请问尊姓大名?”“你好,我叫雷达”,雷达说。“你怎么能跟我一样,在空中飞呢”?蝙蝠有了疑问。雷达说“是伟大的科学家从你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我。”蝙蝠说:“那飞机是怎么工作的呢?”“飞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你的超声波,飞机的荧光屏就像是你的耳朵”,雷达告诉蝙蝠。“哦!原来是这样啊,科学家们真伟大啊”,雷达恍然大悟。蝙蝠说:“再见了,老兄。”雷达说:“886!”
蝙蝠和雷达的读后感3
星期天,我读了《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我的感受非常深。
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人们不能保证飞机是否安全,所以很担忧。但是人们知道蝙蝠也是在夜间飞行的,而且蝙蝠能很快地捕捉飞蛾和蚊子,还不会与其它东西相撞。为了弄清楚蝙蝠为什么 在夜间飞行时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蝙蝠依然能自由飞行;后两次是把鼻子和嘴巴塞住,结果它飞行时磕磕撞撞。科学家才知道,原来蝙蝠是靠耳朵来飞行的。科学家经过研究,知道蝙蝠的嘴里能发出一种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蝙蝠能听见。蝙蝠就靠它来飞行。科学家从中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一些科学道理 。就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们受鸟儿飞行的启发,发明了飞机。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如果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就会从大自然中得到帮助。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
从现在起,我要认真学习知识,长大要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大自然里研究出更多有关的成果。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4)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0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1、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次数
过程
每次的结论
最后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六、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次数
过程
每次的结论
最后结论
第一次
把眼睛蒙上
没碰着一个绳子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耳朵塞住
到处乱撞
第三次
把嘴蒙上
到处乱撞
教学反思:
导入时,由于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所以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积极。谈话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有效率,通过填表,使全体学生对重点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时,许多学生都说不出来,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时不喜欢读书,知识面太窄了的缘故。以后,学生们应该多读课外书。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上课,先出示蝙蝠图片,问:“(1)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然后出示飞机图片问:“它能在夜里飞行吗?靠什么引路?”出示雷达图片问:“它是怎样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联系吗?”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扫除障碍,理解文意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自学、点拨的方法使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学法指导:读准字音:拼查问:理解生词:查问联系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听读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放录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并抽二个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表演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初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同桌相互逐段读课文。
②小黑板或课件出示生字词,打乱齐读,指名读,正音,说说已理解的生词意思。
③自由读,说说课文要讲什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揭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抓住课文要点或者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话。
●研读,感悟重难点
①小组合作探究: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及其结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③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研读收获,代表发言,小组成员或其他组代表补充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或过程中,教师课件演示(如制作动画片、画图示)三次试验的情景和蝙蝠探路、雷达探测的示意图,使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读一读课文,填写课后的填空题,明确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抄读,积累字词句
①出示所有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大多数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难写的“避、揭、碍”等字,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一写所有生字。
②学生勾出新词语和重点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读课文,复习巩固
①听写字词。
②仿照写句子。(即使……也,终于等)
③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讲读,学当“解说员”
①创设情境:有一群低年级小朋友,非常想知道蝙蝠与雷达之间的科学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当“小小解说员”。现在请大家根据提示读一读课文,准备准备吧!
解说要点:
a.提出问题──飞机在夜里为什么能安全飞行?
b.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C.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难题。
②同桌互讲,再自荐或推荐在全班讲。如果有条件,可带学生到学前班(或低年级班)当“小小解说员”。
③小结评议上台同学的解说情况,主要是表扬与激励。
●趣读,学做资料卡片
①指名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什么是仿生学,教师出示课件(图文并茂),补充介绍相关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②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课外资料,教师下发“资料卡片”,指导学生阅读、精选、仿照课后“资料袋”制作自己的资料卡片,注意内容要精选自己读得懂的,不要长篇大论原文全抄。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可设计为:
类别仿生学小资料搜集人_________日期_________编号_________
③展示交流资料卡片:先在全班展示──宣读、实物投影展示,张贴在“学习园地”或“展示台”中等,再各自找小伙伴交流。
●回读,观察小练笔
①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②课堂小练笔:描述“配合”的情景。
a.齐读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引出“配合”一词。
b.请两名学生表演一幕双簧(可事先排练并“保密”),其他学生观看后写一、二段话,描述两个小演员相互“配合”的情景。
c.宣读交流,点评两三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探究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试验表格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读书预习:认真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字(词)的意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词各抄写两遍。
2.搜集资料预习: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仿生学的认识,分享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
3.带着问题预习: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依靠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
一、揭题。( 5分)
1.猜谜语: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睡觉夜间操劳,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师板书:蝙蝠
2.出示蝙蝠课件(1)简介蝙蝠: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3.出示雷达课件(2)同学们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雷达。师板书:雷达。简介雷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将它们联系起来,师板书“和”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蝙蝠和雷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0分)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另外标出自然段。课件(3)出示读书要求。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4)出示词语。
捕捉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A.抽生读词语,订正读音错误。(读到生字时,应出示生字的读音)
B.全班齐读词语。
C.解释“障碍物”的意思。随机板书:障碍物 (课件出示意思)
D.相互提醒容易出错的字。(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红色的生字,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帮同学们提醒一下。教师板书容易出错的字“揭、避、荧”学生跟着书空)
E.课件(5)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写字。(要求:身正,肩*,足安)
过渡: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这里的填空。
3.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课件(6)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理解蝙蝠夜间探路的原理。(20分)
1.一只其貌不扬的蝙蝠究竟有何超强的本领呢?
(1)抽生汇报。
(2)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课件(7)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A.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夜里”区别于“白天”,“还能捕捉”说明有特异功能;“无论……从来……,即使……也能……”说明夜间飞行本领特别高超。)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蝙蝠吧!抽生练习说话。(蝙蝠,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飞行家。蝙蝠,要是你能开飞机就好了,乘客就不会担心有事故发生了。蝙蝠,我要是你就好了,停电的夜晚我也不用担心会被东西碰着。)
C.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同学们应该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情感?(钦佩之情)请同学们带着钦佩的感情来朗读这句话,谁来试试?教师随机表扬。
2.课件(8)出示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进行了试验。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完成表格,探讨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3.课件(9)出示表格:
A.同学们,你们认为“蒙上眼睛、塞上耳朵、封住嘴巴”中的这几个动词,能调换位置吗?(不能调换位置,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具有魅力呀!同学们,我们在写习作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准确。)
B.通过三次试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抽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10)——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结论。教师随机板书:嘴巴 耳朵
4.质疑:学到这里,老师想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11)出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生回答,出示课件(12)蝙蝠是从嘴里发出声音,声音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教师随机板书。
5.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可是,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容易吗?(不容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出示课件(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你是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体会出科学家的不容易?(强调反复、终于两词)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3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去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探索科学的奥秘。出示课件(15)
五、布置作业:(2分)
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巴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说感受。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已经找到了答案,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3)画出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画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软件、鹏博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板书设计:
7蝙蝠和雷达
课后小记: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教学反思:
导入时,由于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所以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积极。谈话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有效率,通过填表,使全体学生对重点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时,许多学生都说不出来,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时不喜欢读书,知识面太窄了的缘故。以后,学生们应该多读课外书。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系”多音字的用法。
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记录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1.自主朗读《蝙蝠宝宝》,读出疑问的语气,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答。
蝙蝠宝宝
一只蝙蝠宝宝
吓得大喊大叫:
“请你打开黑暗,
我害怕这里的光线。”
2.你问我答读
二、整体感知——读薄
过渡语:关于蝙蝠宝宝飞行的秘密,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这一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说明文,相信看到这个题目,好多学生就会生出疑问,别急,请看自学提示。
1.自学提示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关于结构,谁能提出问题?
a.读准字音
蝙蝠启示即使敏锐铃铛苍蝇证明障碍荧屏
b.多音字
系,在系鞋带、系领扣、系围裙读jì;在系列、系统、关系、联系读xì。
c.写字练习
系驾驶
预设:从结构看,课文分哪几部分?(板书思维导图)
2.自学提示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针对课题和内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记录自己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至四题。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提出问题(1-2自然段)
研究问题(3-7自然段)
得出结论(8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从课文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并能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2.迁移运用提问策略,代文完成《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讲评练习册一至四题;
2.课前小测试(见同步课件)
二、整理问题清单——读厚
自学提示一: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温馨提醒:可以结合课后题来整理。
预设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读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预设2: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我们可以从“到处乱撞”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等语句中想象蝙蝠的状态。是不是和生活中的没头苍蝇四处乱窜相似,这样表达生动形象。
预设3: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读:
师:雷达的天线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嘴巴,
女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师:雷达的荧光屏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荧光屏像蝙蝠的耳朵。
合:科学家正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才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三、以文带文
1.课后阅读材料
自学提示二:读片段,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
交流分享。
2.自学提示三:运用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的方法,阅读《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主作业
将本课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绘制一份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目标:弄清楚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课前准备:学生动手制作和蝙蝠有关卡片。(嘴、超声波、超声波、阻碍物、耳朵)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学生回答)
2、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位新朋友,你们认得吗?(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蝙蝠图)
3、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看来,同学们对这一位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好了,另一位亲朋友来了,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幻灯片)能说说和雷达有关的知识吗?(学生回答)
4、通过两种图片的展示,引出课题《蝙蝠和雷达》
二、学习课文内容
1、从课题入手,作者把两种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用了一个和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共同探讨。请同学们拿起书来齐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回答,教师规纳。出示关键句(幻灯片)(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根据这句话的前半句,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学回答,教师概括,出示幻灯片)
3、根据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
4、出示试验表格,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5、从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试验中,证明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6、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出示幻灯片)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7、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完成填空。
8、学生用手里的卡片进行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
9、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
10、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学生读文找答案。用手里卡片进行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11、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从题目中显示出来(出示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谈收获
四、课后作业
科学家除了从蝙蝠飞行的秘密中行到启示,发明雷达之外,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其他东西呢?(出示幻灯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0
课文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全日制聋校语文第十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靠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等等。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思路: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验试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 嘴 耳朵 超声波 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4、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 (师板书课题)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 、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5)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5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课文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全日制聋校语文第十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靠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等等。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思路: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验试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 嘴 耳朵 超声波 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4、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 (师板书课题)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 、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
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八、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
(研究)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说感受。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已经找到了答案,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3)画出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画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
一、探究准备
课前热身:《谈天说地》环节,学生根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堂交流,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缘故,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类的课外知识。)
二、探究过程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生: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生:我知道吸血蝙蝠。
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
生: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
生: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生: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生: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
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三、探究体悟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
生: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生: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生:密密麻麻
师:是否和密密麻麻是一个意思?老师的脸上有密密麻麻的点,能说成老师脸上有横七竖八的点吗?
生: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投影学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
师: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如何修改。
生:蒙住眼睛,捂住嘴巴。
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
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
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生: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生: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
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
生:配合。
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
生给“配合”打上着重号。
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四、探究发展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4、小结:对! 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5、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6、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7、指名贴卡片。
8、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9、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 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 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10、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11、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五、探究作业
1 、雷达是如何根据蝙蝠飞行的原理,安装在飞机上的。
2 、查阅有关仿生学的知识,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探究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试验表格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读书预习:认真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字(词)的意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词各抄写两遍。
2.搜集资料预习: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仿生学的认识,分享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
3.带着问题预习: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依靠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
一、揭题。(5分)
1.猜谜语: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睡觉夜间操劳,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师板书:蝙蝠
2.出示蝙蝠课件(1)简介蝙蝠: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3.出示雷达课件(2)同学们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雷达。师板书:雷达。简介雷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将它们联系起来,师板书“和”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蝙蝠和雷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0分)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另外标出自然段。课件(3)出示读书要求。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4)出示词语。
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A.抽生读词语,订正读音错误。(读到生字时,应出示生字的读音)
B.全班齐读词语。
C.解释“障碍物”的意思。随机板书:障碍物(课件出示意思)
D.相互提醒容易出错的字。(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红色的生字,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帮同学们提醒一下。教师板书容易出错的字“揭、避、荧”学生跟着书空)
E.课件(5)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写字。(要求:身正,肩*,足安)
过渡: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这里的填空。
3.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课件(6)出示:课文主要讲()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装上(),解决了()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理解蝙蝠夜间探路的原理。(20分)
1.一只其貌不扬的蝙蝠究竟有何超强的本领呢?
(1)抽生汇报。
(2)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课件(7)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A.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夜里”区别于“白天”,“还能捕捉”说明有特异功能;“无论……从来……,即使……也能……”说明夜间飞行本领特别高超。)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蝙蝠吧!抽生练习说话。(蝙蝠,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飞行家。蝙蝠,要是你能开飞机就好了,乘客就不会担心有事故发生了。蝙蝠,我要是你就好了,停电的夜晚我也不用担心会被东西碰着。)
C.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同学们应该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情感?(钦佩之情)请同学们带着钦佩的感情来朗读这句话,谁来试试?教师随机表扬。
2.课件(8)出示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进行了试验。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完成表格,探讨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3.课件(9)出示表格:
A.同学们,你们认为“蒙上眼睛、塞上耳朵、封住嘴巴”中的这几个动词,能调换位置吗?(不能调换位置,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具有魅力呀!同学们,我们在写习作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准确。)
B.通过三次试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抽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10)——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结论。教师随机板书:嘴巴耳朵
4.质疑:学到这里,老师想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11)出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生回答,出示课件(12)蝙蝠是从嘴里发出声音,声音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教师随机板书。
5.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可是,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容易吗?(不容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出示课件(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你是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体会出科学家的不容易?(强调反复、终于两词)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3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去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探索科学的奥秘。出示课件(15)
五、布置作业:(2分)
抄写本课生字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6)
——关于蝙蝠和雷达教案范文6篇
关于蝙蝠和雷达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精读课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2、能用“即使……也……”“不是……是……”练习说话。通过谴词造句,让学生在语文基本功上有所提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抓重点、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借助多媒体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法中渗透的学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楚的感观认识。
(二)围绕中心句让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
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科学家进行的三次不同的试验。
3、抓住重点词“配合起来”展开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用词的严谨、准确,认识到在以后的读书、写作过程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4、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所以我在结束新课时,让学生查阅、收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重点内容的缩影,教育部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边总结学生发言,边板书的方式记录板书。中间的板书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点的把握,而右的副板书则体现了本节课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同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创意板书,发挥他们的想象。这样简洁生动、形象直观的板书就形成了。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以下教学思路供参考:
教学时,要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质。一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不懂的词语初步自学理解,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着力明确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三是练说,积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对照图,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四是拓展,激发阅读与探究兴趣。可以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也可适当交流课后的“小泡泡”中的要求──“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布置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
【板书设计】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做答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⑴ 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⑵ 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⑶ 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⑷ 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⑸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⑴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练习朗读全文 朗读课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三、练习造句。 出示句子
1、读读句子。
2、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3、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遍。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 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 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评:《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传授科学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说明文一般写法和阅读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想、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
一、教给方法,注重规律
1.按照整体原则,沿着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安全夜航。教会学生每接触一篇文章,通读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写”。在教学中简单介绍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写法,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叙述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段落中往往有一个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进行叙述。本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找一段话的主句(即抓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的。这一主线是贯穿于始终。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学生在学中悟法,掌握一般说明文的规律。突出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突破难点,循序渐进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雷达靠无线电波探路,这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第一步,通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发现“段落围绕一个主句进行叙述”的规律,为下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初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上面学到的知识规律。先让学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然后再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具体叙述蝙蝠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这部分的板书,便于口述,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学第七自然段,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道理,并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这样的笔练加口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单一的口说答问的形式。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三、沟通联系,激发思维
1.在学生掌握了围绕段落的主句进行叙述的方法后,联系第5课《海底世界》,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懂得科学性的课文一个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这段的后面这一知识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类似的课文。
2.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3.在这堂课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处处联系课外阅读知识。如讲到科学家第一次试验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铃不响时,我设问:照这样说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课外书中的知识,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为它的视力已退化,是动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讲到雷达的荧光屏能显示无线电波所反射出来的物体时,让学生讲自己在课外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加深对课外知识的理解。]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软件、鹏博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板书设计:
7蝙蝠和雷达
课后小记: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或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②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A案
第一课时
●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①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④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⑤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②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①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②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③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①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②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③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B案
第一课时
●初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同桌相互逐段读课文。
②小黑板或课件出示生字词,打乱齐读,指名读,正音,说说已理解的生词意思。
③自由读,说说课文要讲什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揭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抓住课文要点或者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话。
●研读,感悟重难点
①小组合作探究: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及其结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③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研读收获,代表发言,小组成员或其他组代表补充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或过程中,教师课件演示(如制作动画片、画图示)三次试验的情景和蝙蝠探路、雷达探测的示意图,使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读一读课文,填写课后的填空题,明确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抄读,积累字词句
①出示所有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大多数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难写的“避、揭、碍”等字,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一写所有生字。
②学生勾出新词语和重点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读课文,复习巩固
①听写字词。
②仿照写句子。(即使……也,终于等)
③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讲读,学当“解说员”
①创设情境:有一群低年级小朋友,非常想知道蝙蝠与雷达之间的科学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当“小小解说员”。现在请大家根据提示读一读课文,准备准备吧!
解说要点:
a.提出问题──飞机在夜里为什么能安全飞行?
b.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C.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难题。
②同桌互讲,再自荐或推荐在全班讲。如果有条件,可带学生到学前班(或低年级班)当“小小解说员”。
③小结评议上台同学的解说情况,主要是表扬与激励。
●趣读,学做资料卡片
①指名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什么是仿生学,教师出示课件(图文并茂),补充介绍相关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②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课外资料,教师下发“资料卡片”,指导学生阅读、精选、仿照课后“资料袋”制作自己的资料卡片,注意内容要精选自己读得懂的,不要长篇大论原文全抄。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可设计为:
类别仿生学小资料搜集人_________日期_________编号_________
③展示交流资料卡片:先在全班展示──宣读、实物投影展示,张贴在“学习园地”或“展示台”中等,再各自找小伙伴交流。
●回读,观察小练笔
①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②课堂小练笔:描述“配合”的情景。
a.齐读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引出“配合”一词。
b.请两名学生表演一幕双簧(可事先排练并“保密”),其他学生观看后写一、二段话,描述两个小演员相互“配合”的情景。
c.宣读交流,点评两三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6
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一次意义重大,又必不可少的艰巨任务。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计算机的交互性,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知识的常识性课文。理解“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这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事物,光靠口头讲解显然无济于事,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认识、接触、理解事物,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常识性课文,一般语言比较枯燥、*淡,教学方法不当,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使这一尴尬得以解决。在出示《蝙蝠和雷达》这一课题前,我先创设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亮着一红一绿两盏灯,伴着轰轰声,由远而近,划破长空。鲜艳的色彩,强烈的音响,动感的画面,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这时,我及时提出疑问: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多媒体屏幕又分别演示了静态、动态的蝙蝠、雷达,使学生对这两个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产生疑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我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辅垫,学生对课文到底写了什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课文,已到了最佳时机,而这样好的开端,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参与,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观演示、解决难点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是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解决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原来抽象难懂的试验过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第一次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而第二、三次的结果都是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地推断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如果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讲解,只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学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而多媒体课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馈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机交互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解决好这个难点问题,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
由于学生已经弄懂了蝙蝠夜飞的秘密,所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键盘操作,画出示意图。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根据蝙蝠飞行示意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这时,学生灵活的双手在键盘上跳动,而老师则通过网络,随机调取任何一位学生的示意图,进行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当学生正确画出雷达工作示意图时,屏幕上还会出现一个圆圆的笑脸,夸它“真棒!”这时,笑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示意图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示意图,合在一起,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
《蝙蝠与雷达》一课,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视野的扩大,动画、图像、声音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3篇(扩展7)
——关于蝙蝠和雷达教案汇编五篇
关于蝙蝠和雷达教案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解开了蝙蝠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 ),解决了飞机( )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
3、边……边……说明什么?你能说个句子吗?
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这里用到即使……也……,你知道它强调了什么吗?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在说完之后同学们说一说它强调了什么。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
6、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大家拿出上节课的预习作业,把你填好的实验报告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再研究。
1.小组讨论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仅仅这三次试验能证明这个结论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
你能说出配合在字典中的意思吗?在这里去掉行吗?为什么?
“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解决蝙蝠探路的秘密
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齐读第7自然段。
1.生齐读第7段。
2.现在知道了吧,到底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哪位同学来说说。
3、提问,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段,口头完成填空:
蝙蝠的( )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 )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老师边听学生填空,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蝙蝠飞行原理图。
4、哦,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不容易)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A指名答。你的回答很精彩,我们看看这两个句子:
B比较句子: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C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5.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解决二者联系。
过渡:科学家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给飞机装了什么?(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来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边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用“”划出重点语句。
(2)、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
2、他画得对吗?那请你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3、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进行一次脱口秀的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六、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这就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七:作业布置:
师:回顾全文,科学家发现问题(第1、2段),提出疑问(第3段),在经过试验解决问题(第4、5、6段),最后得出两种事物的联系(第7、8段),让读者一目了然就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课下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我又在两个班进行讲课,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填写的实验报告单,由于报告单由三次试验的三行改成四行,学生讨论更是热烈,而且大都能说出老师为何又设计了四行。小组活动有序、省时,为下面的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说、画、讲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时也显得容易多了。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或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②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A案
第一课时
●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①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④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⑤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②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①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②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③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①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②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③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B案
第一课时
●初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同桌相互逐段读课文。
②小黑板或课件出示生字词,打乱齐读,指名读,正音,说说已理解的生词意思。
③自由读,说说课文要讲什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揭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抓住课文要点或者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话。
●研读,感悟重难点
①小组合作探究: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及其结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③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研读收获,代表发言,小组成员或其他组代表补充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或过程中,教师课件演示(如制作动画片、画图示)三次试验的情景和蝙蝠探路、雷达探测的示意图,使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读一读课文,填写课后的填空题,明确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抄读,积累字词句
①出示所有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大多数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难写的“避、揭、碍”等字,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一写所有生字。
②学生勾出新词语和重点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读课文,复习巩固
①听写字词。
②仿照写句子。(即使……也,终于等)
③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讲读,学当“解说员”
①创设情境:有一群低年级小朋友,非常想知道蝙蝠与雷达之间的科学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当“小小解说员”。现在请大家根据提示读一读课文,准备准备吧!
解说要点:
a.提出问题──飞机在夜里为什么能安全飞行?
b.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C.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难题。
②同桌互讲,再自荐或推荐在全班讲。如果有条件,可带学生到学前班(或低年级班)当“小小解说员”。
③小结评议上台同学的解说情况,主要是表扬与激励。
●趣读,学做资料卡片
①指名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什么是仿生学,教师出示课件(图文并茂),补充介绍相关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②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课外资料,教师下发“资料卡片”,指导学生阅读、精选、仿照课后“资料袋”制作自己的资料卡片,注意内容要精选自己读得懂的,不要长篇大论原文全抄。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可设计为:
类别仿生学小资料搜集人_________日期_________编号_________
③展示交流资料卡片:先在全班展示──宣读、实物投影展示,张贴在“学习园地”或“展示台”中等,再各自找小伙伴交流。
●回读,观察小练笔
①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②课堂小练笔:描述“配合”的情景。
a.齐读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引出“配合”一词。
b.请两名学生表演一幕双簧(可事先排练并“保密”),其他学生观看后写一、二段话,描述两个小演员相互“配合”的情景。
c.宣读交流,点评两三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 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 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评:《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传授科学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说明文一般写法和阅读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想、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
一、教给方法,注重规律
1.按照整体原则,沿着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安全夜航。教会学生每接触一篇文章,通读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写”。在教学中简单介绍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写法,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叙述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段落中往往有一个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进行叙述。本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找一段话的主句(即抓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的。这一主线是贯穿于始终。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学生在学中悟法,掌握一般说明文的规律。突出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突破难点,循序渐进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雷达靠无线电波探路,这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第一步,通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发现“段落围绕一个主句进行叙述”的规律,为下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初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上面学到的知识规律。先让学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然后再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具体叙述蝙蝠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这部分的板书,便于口述,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学第七自然段,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道理,并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这样的笔练加口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单一的口说答问的形式。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三、沟通联系,激发思维
1.在学生掌握了围绕段落的主句进行叙述的方法后,联系第5课《海底世界》,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懂得科学性的课文一个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这段的后面这一知识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类似的课文。
2.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3.在这堂课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处处联系课外阅读知识。如讲到科学家第一次试验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铃不响时,我设问:照这样说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课外书中的知识,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为它的视力已退化,是动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讲到雷达的荧光屏能显示无线电波所反射出来的物体时,让学生讲自己在课外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加深对课外知识的理解。]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或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2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第一课时
预习探究
1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2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①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合作交流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品读体验: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4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巩固延伸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
板书:蝙蝠和雷达
耳朵雷达
蝙蝠飞机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5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以猜谜的方法揭题:它长着一对翅膀,以昆虫为食,它喜欢在夜里活动。(蝙蝠)出示雷达的图片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
1、课文中如何写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一读文中写两者关系的句子。
填表助学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方式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试验结果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试验结论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补充知识: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息与其它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下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障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碍 反射
物 反射 碍
耳朵 荧光屏 物
(蝙 蝠) (雷 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拓展补充
人们模仿动植物的奇特本领,有许多发明创造,这就是仿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