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中国建筑史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中国建筑史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书上列举的建筑,基本全部讲的清清楚楚。读着书里对每一个建筑的细致描写,能感受到作者写书时花费的心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篇一
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格局的大规模崩坏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初叶,大量西式砖石结构建筑的涌入,以及因通商、交通等因素新兴起的城市或造成的城市中心偏移,余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建筑技法以及城市规划理念都发生的根本的转变,造就了一批中西混合的城市和建筑,但因其地域和时代局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当时的发达地区。
第二次就是现在,由房地产和政府投资拉动的全国范围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彻底破坏了一息尚存的古典城市格局,也将那些仅存的古典建筑都分割、包围在钢筋混凝土、千篇一律的现代楼宇之中。这种改变,对于古典时代的城市和建筑来说,是毁灭性的。
去年去西安,看到现代化的曲江新区中矗立着一座大雁塔时,感觉很是异怪,登上大雁塔向西面瞭望,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总觉得有一种历史的割裂感。古典建筑的庄严、厚重和典雅与现在大兴土木的现代建筑的呆板、轻佻和浅薄根本不可能有机结合。很多城市的当家人都只把这些历史遗迹当做赚钱的工具,才会生出这种无知势利的理念。
不过目前,这种风气似乎终于有了一丝扭转的迹象。先是复古建筑的兴起和流行,尽管仍是造假,但证明认识上已经有了提高;而现在,对于城市格局的重视、保存和恢复似乎也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在现在这个时代去读梁先生这部开创新的杰作可谓正当其时。展开书卷,看到那一幅幅老照片、独到一段段叙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果不是专业的研究学习,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其实不需要精读,总体浏览先熟悉大概,了解各时代的特征,即算完成了读这本书的第一步。
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旅行根本是家常的事,在旅行有机会探访书中的古建筑时,再把书拿出来,在实物面前找到相关章节精读、细读,与实物对比着读,才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读书和旅行的另一种乐趣。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篇二
欧洲游学半载有余,四处游历,感慨于西方古建保存之完好气势之恢弘,醉心之余虽不能头头是道,却自信对其历史构造略知一二,今日读毕《中国建筑史》,顿感对祖国之伟大智慧,反而所知于皮毛尚不及也,自怨自艾油然!
朱夫子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我深以为然,反思自己自去年至今,读过的书近百本,却一直都是无头苍蝇,随便翻读,每有收获,却难成体系,怀着这样的遗憾和反思,准备开启一个系列阅读,冠名“民国大师巡礼”,二月读过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今日这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伉俪合作而成的《中国建筑史》就算是系列的第二本啦!读完只想叹其为天书一本,并非梁先生遣词艰涩,实在是本人毫无建筑学基础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更是全然不了解,本书并不是科普读物,而是系统的学术著作,菜鸟读来,天书一本,无可厚非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篇三
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有了后人的虚心学习我们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会在发展的社会中慢慢让遗忘,我国现在仅存的几本书,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书中保存的是先辈们的苦心孤诣,需要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眼看未来地去创造更实用美观的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素材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600字左右的相关内容,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资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