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例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例文,供大家参考。
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范文
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范文 1 1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 ; 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 ; 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 ;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 ;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 ; 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 …… 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 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 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 !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 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 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 —— 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每一个学生从小到大都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名篇,很多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的。深明真相,他们应该深以为然。但是,这些珍贵的东西,在一次次的审视和自我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像那些沾染了很久灰尘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 ? 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值得一听。因为千百年后,这些文字依然如珍珠般耀眼。不学礼仪,站不起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视为人生的基本课程,受到高度重视。在人类进入 1 21 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或民族进步、文明、繁荣的象征。做社会上的文明人,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平等待人,不做任何带有强烈优越感或自卑感的事情。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幸福的根源真的是爱与被爱。看着家人朋友的成功,我同样激动和开心。把你的爱默默奉献给别人,你的内心也是温暖的。作为亲人 ,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最真实的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他们只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扮演了两个守护天使的角色。即使你去了遥远的天边,他们也会一直关注着你。你忘记了他们,但他们总是想起你。每次说起父母,在笑的时候都充满了对他们的爱和尊重。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现 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身教。由于孝, , 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 ; 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喜欢; ; 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团结; ; 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 , 成绩优异; ;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
我开始明白,别人没有错,所有的错都在自己的德行上。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听从圣贤的教育。而当一个人的
修养达不到知识和理解的水平,立场坚定却不反对的时候,很可能开始的目的是好的,做了就会偏离方向。在这个假期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 到,像我这样一个从小懒惰的人,努力了,再学习,却很难成功。要改变他的习惯,他不可能一夜之间成功。你一定要坚持洗心革面才是好的,香久天长。
从小到大,我都在取,到了该予的年纪时,还是一事无成。我希望能为别人做点事,学习尽自己的本分做人。国学经典使我明白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爱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学经典,圣贤涤荡了我们心灵的污垢,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 使我们有一种脱胎换骨、再世为人的感觉。如果把这几天的学习用两个字概括,我想会用这样两个字:感动。国学经典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 怎样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怎样为人师、为人父、为人母,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件物品,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怀着感恩之心。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系努力的将中华文化承传,成全我们的家庭,成全我们的幸福,谁能说,国学经典不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呢? ? 你们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实践着圣贤的教诲,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成就他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信你们今日种下了福田,种下了善的种子,他日定能开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善果。
学习经典,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 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也与己为善。回校以后,我要积极地向全校师生、推广力行经典的理念,让全校师生都来接受经典教育,并通过青年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使全校师生受益一生,来影响和带动兰州市经典教育的开展,让更多的学子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人生! ! 一个人对父母不敬,对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损伤,我不骗你,一个人只要对父母不孝,整个业障
绝对快速现前。国学经典的道义、情义那厚重的力量生养了我们,我们懂得了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是我才感到自己曾经把父母伤得那么深,可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却永远不会改变,那是一种 最最真挚永恒的爱。我是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父母来说,我简直就像金枝玉叶一样,而父母只是卑微的小草。但是父母这株草,活得有尊严,有志节,不低头,也不奢求,非常快乐,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社会的污染,从来都没有诱惑、动摇过父母。
人的一生,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父亲母亲,永远是我源源不绝的支持力量,伴随我,也引领我。《弟子规》正是在时时处处、引导我们如何仁爱待人,正确处事,分寸有度接物的好教材。在现实生活中真是随时可以用到的啊! !
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范文 2 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 神支柱,就意味着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 自强不息 ” 的开拓精神 ;“ 厚德载物 ” 的博大胸怀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 浩然正气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无私奉献精神,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的忧国忧民的情
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 ? 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 ; 从国学启蒙的 “ 三百千 ” 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 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 “ 国学 ” 。以国学启蒙的范本 “ 三百千弟 ” 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 “ 袖里通鉴 ” 。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 国学 ”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范文 3 3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
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 ? 述 而》) ) 。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 发,谓达其辞。" "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 " 开其意" " ," " 达其辞" " 。" " 愤" " 、" " 悱" " 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 " 举一反三" " 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 " 愤" " 、" " 悱" " 是能" " 思" " ," " 举一反三" " 是能" " 悟" " 。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 " 引而不发,跃如也。" "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 的心理状态。他说:"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论语? ? 卫灵公》) ) 。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 《论语? ? 子罕》) ) 。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 " 欲罢不能" " 之势,说 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 为政》) )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论语? ?
卫灵公》) ) 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 " 君子有九思:视 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 ? 季氏》) ) ,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 "餍饫终日,无所专心 "( 《论语? ? 阳货》) ) 。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 ; 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 ? 子路》) ) 。也就 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 ; 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 孔子主张" " 学而优则仕" "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 "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 孔子说:" "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 季康子又问:" "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 孔子说:" "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 季康子再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 孔子说:" "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
推荐访问: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例文 例文 读后感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