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读后感 >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 来源:网友投稿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研究,邀请了三个人作为投资人,一个是某资深分析师,一个是金融占星师,一个是4岁的孩子。分别给他们一笔虚拟资金,让他们选择若干只股票(比如说4只)。分析师根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研究,邀请了三个人作为投资人,一个是某资深分析师,一个是金融占星师,一个是4岁的孩子。分别给他们一笔虚拟资金,让他们选择若干只股票(比如说4只)。分析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占星师则根据各个公司成立日期的星象,而小孩则采用“天女散花”_将写有公司名字的卡片往上一抛任意抓4张_的方法。一个星期后,由于股市的突然动荡,分析师亏损了7.1%,占星师亏了10.1%,小孩亏了4.6%;一年后,分析师亏了46.2%,占星师亏了6.2%,小孩获利5.8%。_来源《怪诞心理学》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前提,股市出现了大的动荡,从而导致了分析师的大亏,但不能就此说明分析师的分析最不可行。类似的有一个实验是请了几名分析师和一只猩猩,让他们一起做模拟投资,最后的结果是猩猩总能赢个把分析师。这个实验结果挺有趣,说明了分析师不见得能够比“随机操作”来的厉害。

  至于占星师的结果,也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这毕竟是一次实验,随机性很大,也许N次实验后占星师与小女孩的结果会相差无几。

  按占星学说,十二星座中有六个星座和外向有关(白羊,双子,狮子,天秤,射手,水瓶),另外六个和内向有关(金牛、巨蟹、处女、天蝎、摩羯、双鱼),另外土象星座的人更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和,水象星座的人则更神经质一些。

  然后做这样的实验,找一群对星座完全不了解的孩子,对他们做性格分析,结果与星座毫无相关。

  同样找一群对占星学比较了解的人,做性格分析,却发现结果与占星学传说吻合程度非常接近。_来源《怪诞心理学》

  这个实验就会有这样一个结论,“你信它,它就有”,或者说,有些人的确会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按照这样的逻辑,星座学科不科学似乎已经不大重要了,重要的是星座学到底会不会对人产生影响。显然,这不是星座本身的力量,而是人们相信了星座之后产生的力量,再简单一点说,是人的意识的力量。

  人毕竟是生活在人的环境里的,也许你不信,但不能让周围的人都不信,这么说来,研究一下星座学也是挺有意思的了。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2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xx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近,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近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灵异心理学----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决策心理学----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幽默心理学----

  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自私心理学----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_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1)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0篇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

  周末翻阅图书,书架上失手掉下一本新书,定睛一看,原来是去年底买回但一直未看的《怪诞心理学》,今天不是我选它,是它提醒我,索性放下别的事情,把它啃掉吧!我把看书当成拼图或者十字绣,拿起来就看完它,并不一定会立刻火花四射,但讯息已经储存起来,有一天在现实中经验类同时,会自动感应对接。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xx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近,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

  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近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

  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

  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

  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

  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2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

  这本书是我读的理查德·怀斯曼的第二本书了。在第一本书中我就被他书中的种种实验和他的研究所吸引,甚至可以说是深深地着迷。这位被称为心理学家中的怪才,喜欢研究搞怪心理的心理学家,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在扩大我们眼界的同时,也破除了很多我们一直以来信以为真其实却是子虚乌有的看法。

  这本书是作者和很多卓越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同作者一贯的风格一样,这本书也是在大量的实验数据中为我们呈现各种观点。任何1种结论都不是随手捏来信口胡说,而是在做出了大量的实验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所得出。当然,我认为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仅仅只是用实验说话的这种方式,还有这些实验的研究领域。在这本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听说或者接触的事情而展开的实验调查。而更有趣的是,实验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我们常常以为的那样。因为接近性,因为独特性,所以更有趣味性。我们通常会对和自己相关联的事情更感兴趣,同时因为相关所以也更容易理解,不至于因陌生而感到一头雾水。读了那么多本书,也可以说读了那么多本好书,但是这本书却是我读的最感兴趣,读的最认真的一本,读的最完整的一本。这本书里让人有些头痛的便是里面大量的实验所提到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人员等等。本来读一本书能够对里面某些有用的观点记忆下来,并且经过消化咀嚼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在看书的时候看见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的名字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然后消化殆尽,陌生的还是陌生的,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还是用一边看,一边查阅资料,至少得弄明白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到底是谁。尽管这样做会花费我大量的时间,或许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还没有收获的大,但看书不就是为了了解更多和寻求心里舒畅吗。所以,这样做似乎也是值得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书中所提出的陌生的名字实在是太多了,没能坚持到最后。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每章对应1个不同的心理学:时间心理学、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和自私心理学。不管是哪一章节都充满趣味,并且用各种各样的实验告诉你,你所不知道的答案。时间心理学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你的生日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其实这一章关于的生日日期这个问题,说简单点就是在说星座的问题,生日与性格的关系也就是星座与性格的关系。占星学家说的到底准不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一直是争议不断的。对于我来说,我就是1个很相信星座的人。每次看关于星座的陈述与测试,我都觉得太准了,尽管身边有人说那是假的,但我仍然深信不疑。对于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作者和一些心理学家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为了验证这个问题,艾森克和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展开了一项调查。在这次实验中有2000多人被要求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填写艾森克人格调查表。然而调查的结果竟然与古老的占星学传说完全吻合。这是不是就说明人的性格的确是和星座有关的呢?实验并没有结束。如果1个结论真的这么容易就得出的话,他的可信度可想而知有多高。显然,艾森克自己也对调查结果产生了怀疑,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参加调查的人事实上已经对占星学笃信不疑了。然后他又重新做了个实验。这次的实验对象是1000名孩子,他们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这一次,调查结果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而且显然与古老的占星学传说毫无吻合之处。为了进1步验证生日和个性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艾森克将调查对象从孩子转到了*,这一次,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4

  我一直对心理学怀揣敬意。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却颇有研究。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那么一些障碍的,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其实挺内向的,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又不由得作出积极开朗的态度,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是在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也算是小小的心理疾病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只有相对健康和相对不健康一样。举个简单的列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且永远不生病,心理亦然。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从而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他们对生物还有统计学科的要求颇高,因为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就必须对人类的生存系统有所了解,并且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给出让人信服的数据答案。

  这是我的小小猜测,人们对生活的不可预知性感到恐惧,在*日的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有恐惧感的`存在。一方面,人们想要更加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人们想要了解别人,于是,心理学便诞生了,从而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啦。

  这本叫《怪诞心理学》的书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一些好奇心,也让我把心理学从自己划分的直觉范畴转向了科学。怪诞心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用科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星座抱着信服的态度,那是因为星座中涉及的更多的是人类的共性,有着先入为主的态势,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而倒霉的人总倒霉,那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惯性。总之,这让我理解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其强大。

  何为心理暗示,就是不断的提醒自己某件事情,然后你就真的可以实现。换一种方法,如果有人一直在你耳边对你说你做过某件事,你会觉得你可能真的做过或者你会去做,这也可以理解成是教唆啦。

  我更愿意把心理暗示理解成为一种鼓动的力量,这种鼓动来自自己的内心要更好一些,对于自己想要实现可有困难重重的事情,可以进行心理暗示,毕竟人类的潜能很大,还有很多的力量并未发掘。可是,从另外的方面来理解,我总觉得心理暗示像一种谎言,包含着自欺欺人的性质,可又一想,反正欺骗的是自己,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知道,于是,就很坦然了。

  我仍然对心理学满怀敬意,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表象了解人类的内心,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5

  阅读早餐会已经举行了两期,在上一次阅读早餐会抽奖时有一个幸运的小伙伴——雄森国际的曹学军抽中了一本奇怪的书《怪诞心理学》,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从这一本怪诞的书上有什么收获!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不管你是看过心理学还是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凭怪诞二字就足以让你产生兴趣把书看完,去寻找本书所表达的怪诞之处在哪?理查德在书中给怪诞心理学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很严谨的定义,但是,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什么样的问题才足够稀奇古怪,这对于心理学了解不是很多的我们来说还真的不是很清楚。

  看完书,其实并感受到书名之所理解的怪诞,其实大多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整本书读完后,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

  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6

  西方的通灵者大概和*的算命先生差不多,怪诞心理学读后感。这样的事我接触得也不算少了,因为我父亲比较相信这个,经常找先生替我算命。出于好奇,我自然或多或少也会了解一些,但不是很相信。我倒希望它可以相信,因为每次的结果都还不错。确实它们对我的生活还是产生了影响的。按照书中的说法,这一类都是他们根据信息收集编出来的谎话。可是对于性格方面的描述,为何又会感觉那样贴切?难道这些也是他们经过长期收集统计出来的结果吗?那是真是假呢?出生的时间对人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那岂不是应验了命运一说?果真是如此吗?

  不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我愿意看到努力拼搏而得来的收获,同时我又不希望是假的,那样的世界似乎也就不存在一些让人敬畏的事物了。坏人如果努力也要给他一个好的结果吗?我可不愿意。而且生活中人们会把一些有联系的事情理解成是命运,那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吗?前后的因果,命运的安排,我说不上来。真的是奇怪的心理呢,复杂而且混乱。希望这本书能给予我启示。

  书中说“人们对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言下之意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话,人自然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之词。所以对于别人的好的评论,会认为非常正确。可是对于一些不好的评论,我也是觉得很符合的。那这个又该如何解释呢?我肯定不会连好坏评论都分不出来吧。认真想一想,评价中的好些词语都是模棱两可的,很模糊。

  我只是片面性的捡取了符合的,并且将一些牵强附会到自己身上吗?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人的无中生有的能力可是向来就很强的啊。这样想想,我可被那些评论害得不轻。被认为聪明的我(同时也是自认为)并没有好好努力。

  我一直很奇怪那些参加邪教和传销活动的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洗了脑。一直很自负,认为自己的话肯定不会这样子的,可是,现在仔细分析,我倒是那种很容易被吸收并洗了脑的人呢。好奇心强,对生活没有很明确的原则和底线,随大流意识比较强,也有较强的自我辩护意识(这点似乎正在慢慢弱化)。我不想说这样的我就很不好,换个角度看待的话,倒也不赖,不是吗?要避免被洗了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可是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破除习惯绝不简单,不管是不爱思考的习惯还是思维定式。至少我在这方面是比较差劲的,要加油了。

  书还没有看完,可是我已能感觉得出来,作者的观点是根本没有鬼神和命运一说,生活中的各种奇异现象都是人类心理和潜意识的作用结果,在现有的各种研究和证据下是这样的。对于前面提到的问题——命运这种说法是错的吗?我想答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了。顺境中可能使人怠慢或者心*气和,逆境中可能使人放弃或者减轻痛苦,关键还得看主人公的心态了。

  噢,天呐,事情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判断,很糟糕,不是吗?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7

  记得青春年少时,不是与同学三五成群,用扑克牌算运气,就是让别人看看手相,了解自己的运程,那种对未来结局的渴知,伴随自己成长,直至如今工作、婚姻已成定局,自我认知能力加强,才慢慢不再去看运程。无意间看到《怪诞心理学2》封面标题所言,一切超自然现象均可被心理学解释的宣传语,内心蠢蠢欲动,立即跟随理查德.怀斯曼教授的目光,探索八个超能力,本书由成为你的预言家拉开帷幕,灵魂出窍,大脑骗人就这么简单等等,最后落笔于感知动物的心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动的旅程中探索超自然现象的秘密。

  书中开篇讲到D先生邀请怀斯曼教授观察他如何做通灵阅读,D先生起先对43岁女招待丽莎,一无所知,他通过看手相、算塔罗牌,对丽莎通灵阅读十几分钟。当她离开实验室时,怀斯曼教授采访了丽莎,她说D先生,果然与众不同,对她的性格、最近的困难,及她哥哥的职业都描述的相当准确,她给D先生通灵阅读打了满分。

  通灵阅读真的这么神奇?在互不相识,有限的时间内,通灵师就能对志愿者的情况描述准确?带着一个个疑问,慢慢阅读,才发现灵异世界的真实谎言,超自然现象并不存在。

  读着此书,我突然想起,被敬一丹、李亚鹏、马云等社会名人推崇的道长李一,现任中缙云山绍龙观住持,号称身怀"驾驭220伏电"的绝技,在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中使用道家胎息法,创造水下闭气生存2小时22分钟的记录,被人们捧为神仙。可惜假的永远是假的,李一走红时间不长,在网友的质疑声中,从神仙的宝座跌落凡间,虚构弟子三万也露出马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这个五彩世界,要有一双慧眼,去伪存真,随时揭开事实真相......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8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1]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2]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9

  周末翻阅图书,书架上失手掉下一本新书,定睛一看,原来是去年底买回但一直未看的《怪诞心理学》,今天不是我选它,是它提醒我,索性放下别的事情,把它啃掉吧!我把看书当成拼图或者十字绣,拿起来就看完它,并不一定会立刻火花四射,但讯息已经储存起来,有一天在现实中经验类同时,会自动感应对接。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09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近,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

  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近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

  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

  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

  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

  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0

  近期看了好几本之前一直想看的书,选了这本来写读后感,是因为这本的学术味不浓,而且研究的问题还是蛮有趣的实例,是本茶余饭后居家旅行必备好书。 当然,公众不会要求气象台每天公布计算的公式和预报数据。所以这本书,比起其他心理学的书,每个案例都少了几十页的数据统计表、计算公式等一堆专业的东西。或许看客们会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但没有了这些,心理学还剩什么呢?虽然的确令看客们更能集中精力关注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包含的涵义。但前提还是那个前提--你的接受能力够好。 心理学总给我一种荒凉感和无奈感。

  人类文明只有7、8千年的历史,人的一生不过100多年,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时间思考自己自身呢?每秒的思考,都承载着人类在这星球上700万年的记忆和本能。让你放弃喜欢了十几年的东西都难,何况是700万年呢?每步都如向喜马拉雅山顶攀爬,步履维艰。

  这本书不过提醒了你,不要忘了思考。为什么这个笑话好笑?为什么你觉得星座预测的准?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件礼物?为什么你要结婚?为什么你渴望公*?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为什么你觉得这种事是幸运呢?为什么你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呢?为什么?为什么?......

  以上问题你认真想了么?觉得步履维艰么?如果有人负气地说,这样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啊?想那么多干嘛,要追寻自己的内心。那你的内心是什么?是什么构成的?你怎么证明这个内心是你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是不是想想都纠结呢?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以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会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所以说《怪诞心理学》是一本以另类思维为导向的书,给人以思考空间的书,一本适合大众用颇具内涵的书。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2)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0篇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

  周末翻阅图书,书架上失手掉下一本新书,定睛一看,原来是去年底买回但一直未看的《怪诞心理学》,今天不是我选它,是它提醒我,索性放下别的事情,把它啃掉吧!我把看书当成拼图或者十字绣,拿起来就看完它,并不一定会立刻火花四射,但讯息已经储存起来,有一天在现实中经验类同时,会自动感应对接。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xx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近,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

  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近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

  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

  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

  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

  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2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会思考的高等动物。因为有思考,我们就有了想法;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心理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怪诞的心理学由此而诞生;怪诞的心理学由此成了无数专家们研究的课题;怪诞心理学由此也成了我们无数普通读者好奇的话题。 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一起来学习领悟有关于怪诞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吧!首先,我们需要对于怪诞心理学定义有个相关的认识。作者在书中有着对这个名词如下的表述:这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就是一种被称之为怪诞的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

  我一直对心理学怀揣敬意。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却颇有研究。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那么一些障碍的,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其实挺内向的,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又不由得作出积极开朗的态度,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是在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也算是小小的心理疾病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只有相对健康和相对不健康一样。举个简单的列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且永远不生病,心理亦然。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从而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他们对生物还有统计学科的要求颇高,因为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就必须对人类的生存系统有所了解,并且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给出让人信服的数据答案。

  这是我的小小猜测,人们对生活的不可预知性感到恐惧,在*日的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有恐惧感的`存在。一方面,人们想要更加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人们想要了解别人,于是,心理学便诞生了,从而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啦。

  这本叫《怪诞心理学》的书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一些好奇心,也让我把心理学从自己划分的直觉范畴转向了科学。怪诞心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用科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星座抱着信服的态度,那是因为星座中涉及的更多的是人类的共性,有着先入为主的态势,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而倒霉的人总倒霉,那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惯性。总之,这让我理解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其强大。

  何为心理暗示,就是不断的提醒自己某件事情,然后你就真的可以实现。换一种方法,如果有人一直在你耳边对你说你做过某件事,你会觉得你可能真的做过或者你会去做,这也可以理解成是教唆啦。

  我更愿意把心理暗示理解成为一种鼓动的力量,这种鼓动来自自己的内心要更好一些,对于自己想要实现可有困难重重的事情,可以进行心理暗示,毕竟人类的潜能很大,还有很多的力量并未发掘。可是,从另外的方面来理解,我总觉得心理暗示像一种谎言,包含着自欺欺人的性质,可又一想,反正欺骗的是自己,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知道,于是,就很坦然了。

  我仍然对心理学满怀敬意,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表象了解人类的内心,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4

  西方的通灵者大概和*的算命先生差不多,怪诞心理学读后感。这样的事我接触得也不算少了,因为我父亲比较相信这个,经常找先生替我算命。出于好奇,我自然或多或少也会了解一些,但不是很相信。我倒希望它可以相信,因为每次的结果都还不错。确实它们对我的生活还是产生了影响的。按照书中的说法,这一类都是他们根据信息收集编出来的谎话。可是对于性格方面的描述,为何又会感觉那样贴切?难道这些也是他们经过长期收集统计出来的结果吗?那是真是假呢?出生的时间对人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那岂不是应验了命运一说?果真是如此吗?

  不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我愿意看到努力拼搏而得来的收获,同时我又不希望是假的,那样的世界似乎也就不存在一些让人敬畏的事物了。坏人如果努力也要给他一个好的结果吗?我可不愿意。而且生活中人们会把一些有联系的事情理解成是命运,那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吗?前后的因果,命运的安排,我说不上来。真的是奇怪的心理呢,复杂而且混乱。希望这本书能给予我启示。

  书中说“人们对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言下之意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话,人自然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之词。所以对于别人的好的评论,会认为非常正确。可是对于一些不好的评论,我也是觉得很符合的。那这个又该如何解释呢?我肯定不会连好坏评论都分不出来吧。认真想一想,评价中的好些词语都是模棱两可的,很模糊。

  我只是片面性的捡取了符合的,并且将一些牵强附会到自己身上吗?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人的无中生有的能力可是向来就很强的啊。这样想想,我可被那些评论害得不轻。被认为聪明的我(同时也是自认为)并没有好好努力。

  我一直很奇怪那些参加邪教和传销活动的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洗了脑。一直很自负,认为自己的话肯定不会这样子的,可是,现在仔细分析,我倒是那种很容易被吸收并洗了脑的人呢。好奇心强,对生活没有很明确的原则和底线,随大流意识比较强,也有较强的自我辩护意识(这点似乎正在慢慢弱化)。我不想说这样的我就很不好,换个角度看待的话,倒也不赖,不是吗?要避免被洗了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可是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破除习惯绝不简单,不管是不爱思考的习惯还是思维定式。至少我在这方面是比较差劲的,要加油了。

  书还没有看完,可是我已能感觉得出来,作者的观点是根本没有鬼神和命运一说,生活中的各种奇异现象都是人类心理和潜意识的作用结果,在现有的各种研究和证据下是这样的。对于前面提到的问题——命运这种说法是错的吗?我想答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了。顺境中可能使人怠慢或者心*气和,逆境中可能使人放弃或者减轻痛苦,关键还得看主人公的心态了。

  噢,天呐,事情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判断,很糟糕,不是吗?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5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09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近,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近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6

  高中时在一次月考,在考场中复习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叫《怪诞心理学》的书,正好无心复习于是拿来读了起来,晚修还没结束便已读完,让我对以往持怀疑的许多看似灵验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大家都说很准的心理测试和星座预测等等。近期听说原来还有2于是网购了来看。

  在《怪诞心理学》中,作者理查德·怀斯曼通过让一个很多人都信服的星座预言师和一个小女孩买彩票的测试证明了星座预言师预言能力的无力,但星座预言师又狡辩说“如果知道小女孩是巨蟹座的,就不会进行这样一次试验”,于是理查德又排除了小女孩的影响再进行了一次试验,预言师仍旧败北。由此,理查德指出,星座的描述之所以让人觉得准是因为利用了模棱两可的描述及人的心理,同时指出很多心理测试也是如此,于是作者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时,理查德有模有样、系统地问了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人的回答给了一份对回答者的描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描述很准确。然而,事实上给予所有学生的描述都是一样的。制造出这样的效果,这其中使用了几个心理技巧:

  一、“乌比冈湖效应”:人们对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我们都有一个脆弱的自我,它会用不同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不被外面残酷的现实所侵害。我们将成功归功于自己,将失败怪罪于他人。我们欺骗自己,夸赞自己举世无双,比一般人都要能干,而且将来还能发大财。所以可以每一份星座描述或心理测试结果都必然存在肯定、奉承的描述。

  二、“达特冒死印第安人队与普林斯顿老虎队效应”: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研究者们在很多场合都发现这种“选择性记忆”的现象:当信念很强的人被问及争议性话题时,他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想看到。比如“当你遇上曾故意让你难堪的人,你绝不会低声下气,但你会有理性保持足够的礼貌交往”。如果你描述某种特性以及它的相反面,人们只会将注意力放在对他们有意义的那一面。比如“你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意,但某些时候,不够实际和脚踏实地”这样双面的描述,而读者看到以后就会下意识地开始寻找是否有一面与自己相符。

  就是这样,星座测试和心理测试通过利用人们的心理,取得了测试者的信任。

  再来看看《怪诞心理学2》中的典型事例吧。

  记得老师曾在毛概课上播了一个关于*的视频,视频中提到了人民相信因为*的神力出现了日月同辉、百花枯萎的秋天因为运载*铜像车队的到来映山红全部绽放了。当时同学们都在嘲笑怎会有这种事,一点都不符合科学。我觉得“与其去确认这些神秘事件是否属实,还不如去研究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经历。”

  理查德听说了一直名叫贾汀的小猎犬能够预测自己主人帕姆回家的事件。帕姆和父母住在一起,家里人注意到,如果女儿那天会回家,贾汀肯定会一直坐在窗台上,直到女儿回来,所以每次贾汀坐到了窗台上,就意味着女儿那天肯定会回家。某份全国性报纸报道过贾汀这种本领,奥地利的一家电视公司还专门为贾汀设计了一个实验。一组摄制人员跟随帕姆在市中心活动,另一组摄制人员则在帕姆的父母家里跟踪拍摄贾汀。摄影画面显示,当帕姆决定回家的时候,贾汀果真会跳上窗台上发呆,一直等到主人到家才下来。理查德对此感到很好奇,于是带领自己的团队对小猎犬贾汀展开了测试,当作者回放拍摄的影片,这只小猎犬看上去果然通灵,一到帕姆设定好回家的诗句,它就待在了窗台上。然而,当仔细查看影片的其他部分时,却发现贾汀似乎迷上了窗台,整个实验期间先后跳上窗台13次。第二天的测试中则跳上了窗台12次。

  事实证明贾汀并不能与他的主人有所谓的心灵感应,但为什么主人帕姆会如此认为呢?因为人们乐于关注巧合的事情,如果这个巧合事件正好和他们的观点相符,人们就会关注很多。比如日月同辉和秋季映山红的绽放这样的事件,虽然罕见,但想必绝非只有一次,只是正好与*的铜像进韶山碰在了一起,而当地人民对*关注有加,所以下意识相信其中有灵异的联系。但他们却不曾注意到其他时候的日月同辉、秋季映山红绽放异常事件与*没有关系。就像“假如我们做了一个梦,第二天发生的事正好和梦境相符,我们很快就会想到自己具有先知的能力,可这样想的时候就忽视了我们经常做梦,却并没有成为现实的情况。

  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灵异事件不计其数,但其中有多少不是背后人们的心理在作怪呢?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7

  周末翻阅图书,书架上失手掉下一本新书,定睛一看,原来是去年底买回但一直未看的《怪诞心理学》,今天不是我选它,是它提醒我,索性放下别的事情,把它啃掉吧!我把看书当成拼图或者十字绣,拿起来就看完它,并不一定会立刻火花四射,但讯息已经储存起来,有一天在现实中经验类同时,会自动感应对接。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09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近,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近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8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1]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2]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9

  这本书是我读的理查德·怀斯曼的第二本书了。在第一本书中我就被他书中的种种实验和他的研究所吸引,甚至可以说是深深地着迷。这位被称为心理学家中的怪才,喜欢研究搞怪心理的心理学家,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在扩大我们眼界的同时,也破除了很多我们一直以来信以为真其实却是子虚乌有的看法。

  这本书是作者和很多卓越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同作者一贯的风格一样,这本书也是在大量的实验数据中为我们呈现各种观点。任何1种结论都不是随手捏来信口胡说,而是在做出了大量的实验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所得出。当然,我认为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仅仅只是用实验说话的这种方式,还有这些实验的研究领域。在这本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听说或者接触的事情而展开的实验调查。而更有趣的是,实验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我们常常以为的那样。因为接近性,因为独特性,所以更有趣味性。我们通常会对和自己相关联的事情更感兴趣,同时因为相关所以也更容易理解,不至于因陌生而感到一头雾水。读了那么多本书,也可以说读了那么多本好书,但是这本书却是我读的最感兴趣,读的最认真的一本,读的最完整的一本。这本书里让人有些头痛的便是里面大量的实验所提到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人员等等。

  本来读一本书能够对里面某些有用的观点记忆下来,并且经过消化咀嚼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在看书的时候看见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的名字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然后消化殆尽,陌生的还是陌生的,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还是用一边看,一边查阅资料,至少得弄明白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到底是谁。尽管这样做会花费我大量的时间,或许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还没有收获的大,但看书不就是为了了解更多和寻求心里舒畅吗。所以,这样做似乎也是值得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书中所提出的陌生的名字实在是太多了,没能坚持到最后。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每章对应1个不同的心理学:时间心理学、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和自私心理学。不管是哪一章节都充满趣味,并且用各种各样的实验告诉你,你所不知道的答案。时间心理学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你的生日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其实这一章关于的生日日期这个问题,说简单点就是在说星座的问题,生日与性格的关系也就是星座与性格的关系。占星学家说的到底准不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一直是争议不断的。对于我来说,我就是1个很相信星座的人。每次看关于星座的陈述与测试,我都觉得太准了,尽管身边有人说那是假的,但我仍然深信不疑。对于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作者和一些心理学家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为了验证这个问题,艾森克和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展开了一项调查。在这次实验中有2000多人被要求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填写艾森克人格调查表。然而调查的结果竟然与古老的占星学传说完全吻合。这是不是就说明人的性格的确是和星座有关的呢?实验并没有结束。如果1个结论真的这么容易就得出的话,他的可信度可想而知有多高。

  显然,艾森克自己也对调查结果产生了怀疑,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参加调查的人事实上已经对占星学笃信不疑了。然后他又重新做了个实验。这次的实验对象是1000名孩子,他们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这一次,调查结果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而且显然与古老的占星学传说毫无吻合之处。为了进1步验证生日和个性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艾森克将调查对象从孩子转到了*,这一次,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0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会思考的高等动物。

  因为有思考,我们就有了想法;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心理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怪诞的心理学由此而诞生;怪诞的心理学由此成了无数专家们研究的课题;怪诞心理学由此也成了我们无数普通读者好奇的话题。 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一起来学习领悟有关于怪诞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吧!首先,我们需要对于怪诞心理学定义有个相关的认识。作者在书中有着对这个名词如下的表述:这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

  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就是一种被称之为怪诞的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3)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作文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作文1

  我一直对心理学怀揣敬意。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却颇有研究。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那么一些障碍的,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其实挺内向的,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又不由得作出积极开朗的态度,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是在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也算是小小的心理疾病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只有相对健康和相对不健康一样。举个简单的列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且永远不生病,心理亦然。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从而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他们对生物还有统计学科的要求颇高,因为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就必须对人类的生存系统有所了解,并且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给出让人信服的数据答案。

  这是我的小小猜测,人们对生活的不可预知性感到恐惧,在*日的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有恐惧感的存在。一方面,人们想要更加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人们想要了解别人,于是,心理学便诞生了,从而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啦。

  这本叫《怪诞心理学》的书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一些好奇心,也让我把心理学从自己划分的直觉范畴转向了科学。怪诞心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用科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星座抱着信服的态度,那是因为星座中涉及的更多的是人类的共性,有着先入为主的态势,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而倒霉的人总倒霉,那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惯性。总之,这让我理解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其强大。

  何为心理暗示,就是不断的提醒自己某件事情,然后你就真的可以实现。换一种方法,如果有人一直在你耳边对你说你做过某件事,你会觉得你可能真的做过或者你会去做,这也可以理解成是教唆啦。

  我更愿意把心理暗示理解成为一种鼓动的力量,这种鼓动来自自己的内心要更好一些,对于自己想要实现可有困难重重的事情,可以进行心理暗示,毕竟人类的潜能很大,还有很多的力量并未发掘。可是,从另外的方面来理解,我总觉得心理暗示像一种谎言,包含着自欺欺人的性质,可又一想,反正欺骗的是自己,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知道,于是,就很坦然了。

  我仍然对心理学满怀敬意,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表象了解人类的内心,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4)

——怪诞心理学的读后感

怪诞心理学的读后感1

  我一直对心理学怀揣敬意。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却颇有研究。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那么一些障碍的,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其实挺内向的,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又不由得作出积极开朗的态度,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是在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也算是小小的心理疾病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只有相对健康和相对不健康一样。举个简单的列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且永远不生病,心理亦然。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从而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他们对生物还有统计学科的要求颇高,因为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就必须对人类的生存系统有所了解,并且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给出让人信服的数据答案。

  这是我的小小猜测,人们对生活的不可预知性感到恐惧,在*日的`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有恐惧感的存在。一方面,人们想要更加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人们想要了解别人,于是,心理学便诞生了,从而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啦。

  这本叫《怪诞心理学》的书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一些好奇心,也让我把心理学从自己划分的直觉范畴转向了科学。怪诞心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用科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星座抱着信服的态度,那是因为星座中涉及的更多的是人类的共性,有着先入为主的态势,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而倒霉的人总倒霉,那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惯性。总之,这让我理解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其强大。

  何为心理暗示,就是不断的提醒自己某件事情,然后你就真的可以实现。换一种方法,如果有人一直在你耳边对你说你做过某件事,你会觉得你可能真的做过或者你会去做,这也可以理解成是教唆啦。

  我更愿意把心理暗示理解成为一种鼓动的力量,这种鼓动来自自己的内心要更好一些,对于自己想要实现可有困难重重的事情,可以进行心理暗示,毕竟人类的潜能很大,还有很多的力量并未发掘。可是,从另外的方面来理解,我总觉得心理暗示像一种谎言,包含着自欺欺人的性质,可又一想,反正欺骗的是自己,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知道,于是,就很坦然了。

  我仍然对心理学满怀敬意,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表象了解人类的内心,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5)

——《心理学》读后感10篇

《心理学》读后感1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读后感2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心理学》读后感3

  心理学,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心理学》读后感4

  要不是抱着有始有终的原则后半部分几乎看不下去。其实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毕竟普及的前提在于门槛低。所以这本看似讲心理学的书,更多的像是某个论坛上的猎奇故事帖子,只是相对来说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很多地方比如强调同性恋的基因型、一些边缘*错向者的心理形成原因、精神病人的普遍无攻击性,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用宽容的心接受和了解。这是好的地方。然而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在哪呢?就是通篇矫揉造作的文风和东拼西凑的案例。简直了!我不是对心理学有非常多理论研究的人(不然也不会看这书了),但是*时从各种渠道中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以一种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现在作者的描述中时,分分钟想砸手机。

  具体大家看前一章就可以感受,如有不适,就不要看下去了,后面的更无力吐槽。不过,出于对此类作品的兴趣,还是给个两星,感兴趣可以粗略看看。但不建议推荐,可以找到更好的。

《心理学》读后感5

  早些年我也混迹过几个心理或精分的论坛及聊天群,里头有些人讨论问题粗脖子红脸时,却甚少谩骂,只是一本正经的互相分析对方儿童期如何如何有创伤父母如何如何关爱不够,真是够阴的,学过精分的玩起这套来更是不得了。还记得有次我给友人支招,吵架时不要去对骂,一脸悲悯的看着对方,目光透着怜惜和深情,等对方骂累了,喘气的间歇便轻声的对他说: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痛苦,这不怨你,这是你童年期的创伤造成的,现在去治疗还来得及。然后默默的递给他一张名片,上写着“精神科医生×××”。

  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轻重缓急而已,影响到生活了便要及时去找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医生等专业人士解决,当然有大量所谓的专业人士用他们似是而非的专业能力可能更会把你整偏了,所以先期了解一下各种心理问题给自己打个底也是一种方法,本书便是个途径,文笔虽一般,还有些故作风趣,但胜在的轻松,作者专业知识扎实,涉猎较广,推荐一读。

《心理学》读后感6

  这本书很棒,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它需要反复阅读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观察和实践!如果这辈子能和哈里.巴尔肯这样的老师沟通和谈话,更或者是学习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一直喜欢心理学,但没有机会学习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是遗憾!我觉得心理学像一种特异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无形的力量很是强大!

  可以帮助好多人,更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如果自己心里不舒服了、困惑了我该怎样去解决去面对呢?——拿来镜子不停的看自己,左看看右看看没看出微表情呀?只看见一张有些长肉肉的大苦脸,然后告诉自己,对自己重要的人或事执拗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读后感7

  进化心理学最特出的特点就是从进化的角度来揭示某种现象的心理及行为的科学,它可以解析很多关于遗传的现象,在心理学中遗传以及环境的对心理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最近许多心理学家也把文化当做一个因素之一。

  在家庭因素影响个人的成长中,自己的确深有体会,小时候的每个记忆都能证实这些,但是是否与古远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心理学家能如何证明呢?即使通过调查得出的也只能整体的心理,并不可以排除特别的情况的存在,例如本论文提到,男性与女性在选择配偶的差异,但是这些是否与选偶时的`相貌、环境等因素有关呢?像在*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在90年代前后,男生比女生会提前入学,当他们在学习中接触的时候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择偶心理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相差甚远,以前先人的劳动技能是否也能遗传下来呢?如果能遗传,那会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呢?遗传、环境、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哪个更重要呢?

《心理学》读后感8

  这本《每天读一点行为心理学》介绍的内容,是许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并进行分析和判断行为出现原因的可能性构成的。作者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情境来为我们分析行为背后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了解到行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行为心理学中,大多是研究人的肢体语言,特别是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潜意识的动作,恰恰是这些无意识的动作实质是真正能够反映出人心理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个实例后边都走一幅便于我们加深理解的形象插图,我觉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本书中给我的感受就是我以后会更留意去关心每个人的行为,我也会尝试用书中的答案去验证。还有我也会去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秘密。

《心理学》读后感9

  这本《每天读一点行为心理学》介绍的内容,是许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并进行分析和判断行为出现原因的可能性构成的。作者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情境来为我们分析行为背后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了解到行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行为心理学中,大多是研究人的肢体语言,特别是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潜意识的动作,恰恰是这些无意识的动作实质是真正能够反映出人心理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个实例后边都走一幅便于我们加深理解的形象插图,我觉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本书中给我的感受就是我以后会更留意去关心每个人的行为,我也会尝试用书中的答案去验证。还有我也会去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秘密。

《心理学》读后感10

  心理学,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6)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0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2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3

  初识心理学,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书后我才有略微的见解。先从最基本的基础常识谈谈吧。

  有心理学就有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医生,或者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心理咨询师要用全身心来倾听,脑子要不停的运作,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期间酌情插少许的提问,使求助者在倾诉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逐渐自己发现症结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问题处在哪里。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倾听,化解了求助者的症结。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一位女性听众咨询自己为什么老师学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国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专业又恰恰是医疗英语。在经过交流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因为当初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被阻断之后,出现了一种抵触的清洁,不愿再说英语,尤其是不愿听到外国异性对她说英语,实际上她碰到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听求助者的倾诉,要聪明的问问题,要关注她自己的意识不愿意承担的那部分,而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树立自己的业界权威上。

  还有一种是,咨询人员听到求助者说自己好了一点了,就高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其实,这时候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明白,求助者正在为他们服务,这是求助者特别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就像家长、老师一样,求助者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对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一点。这说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转换之间。

  还有,在与求助者探讨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很同意把应该放在求助者身上的关注转移到求助者所说的“我想使什么什么改变……”上,这时需要让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他本人。比如,以为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很焦虑,此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其实母子,父子的关系就像在跷跷板上,父母想改变孩子未来的*衡跷跷板,心理咨询师要告诉他们,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孩子行为的认识,然后做出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是父母担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后退,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经历生活。

  其实,心理治疗不只可以给心理疾患者带来福音,心理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适时的心理指导更是有助于一个人挖掘潜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机率,为富有和幸福创造条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种历险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灵的能量和机智,而心理指导正可以使心灵的各个侧面协同发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又灵动、宽厚而又坚毅时,那么任何力量便都无法阻挡了。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4

  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这种情绪*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5

  捧着心理咨询师考试用书看,越来越有兴趣,读心理学书籍有感。以前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侧重于测试自己是属于何种类型以及判断的对错和补救措施等,片鳞只甲的了解。今想考心理咨询师,先暂且不花大钱交培训费,认真去看看书参透一番,再做打算。呵呵,表扬自己,这时间的学习状态真棒,坐在瑜伽垫上,挺胸收腹,蛮深沉的。

  摘录了书本中的2个观点,

  1、 阿希的从众研究:情境很模糊时,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下降,容易选择从众。另方面,如果在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者,从众的比例会明显降低。说明,如果个体的判断受到支持,哪怕是少数人的支持,他也会更好地抗拒群体的压力。

  2、 关于青春期的理论观点:“有的社会允许小孩看到*的性活动,目睹婴儿出生,接近临终者,从事重要的工作表现出自信的甚至具有支配性的行为,做性别游戏,以及确切地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在这种社会里,青春期就相对没有什么区别。在有些类似我们自己的社会里,人们认为儿童和*有很大的区别,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避开*的生活免除他们许多责任,从童年期到*期的转变并不是连续的,结果就显得紧张得多。” 班杜拉写到“如果一个社会把十几岁的少年称为青少年,并且期望他们在行动表现中具有反抗精神、变化莫测、草率从事及行动粗野,如果这种形象由宣传工具反复强化,那么,这种文化对青少年的期望会迫使他们变成反抗的角色。这样,一种错误的期望就可能起着唆使和保持某些角色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又加强了原来那种错误的信念。”

  我绝对是一个从众的人,我的判断力弱,容易跟随着自己轻信的人。老公经常说,你傻乎乎一个,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幸好我遇人淑,没有吃大亏。

  畅每天晚上要爸妈吻他,拥抱,心贴心的。由原来的强制我们去做,变成我自觉自愿去kiss他。这种美好确实难以形容,以至于老妈正在忧虑,这个黄金时代什么时候结束,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情景呢?青春期就要到来,听到初中生吸烟、打架斗殴,贪婪的文化无孔不入.....

  可能女孩子的母亲更烦恼,“性”,古话说,女的得一陀,男的涮涮脚,读后感《读心理学书籍有感》。

  如果你看过人性的弱点你就知道,这书是教你怎么和人相处的.该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 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变得快乐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人际心理学就使你怎么和人更加好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使你在交流上处于不败之地.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包括人际知觉、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个支系统。本书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具体、细腻、灵动、隽永的笔触,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魅力、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不乏哲理与文采,耐人寻味。本书作为高校辅修课教材,供各高校选用,亦适合社会各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子、管理人员、社会活动人士及教育工作者阅读、借鉴,为人生快乐、事业成功、组织发展、社会和谐扬起一面风帆!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6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读来获益颇多,就心理学本质而言,它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

  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8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9

  偶然读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阿德勒的理论构架起始于几乎我们每个想生存下来的人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们的同类中获得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简洁的说就是职业、人与同伴、爱情和婚姻。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了我们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每人的意义或多或少存在错误的成分,没人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也不会存在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所有的意义在这两段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里,他们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错得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意义具有些共同的特质,而较差的缺少这些东西。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

  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他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天才是人类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为和态度的某些方面,我们或许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们却能从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中看出来他的合作和奉献精神!

  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古圣先贤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庄子“至人无己”、“忘我”, 马克思“为绝大多数的利益而奋斗” ,佛云“普度众生”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都是将自己与宇宙统一,非自我为中心。这也从侧面支持的了阿德勒的观点。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0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7)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看完《拖延心理学》,我立即就想到了这个千古名言。下面我就从人生规划和工作计划两个方面谈谈拖延和做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家经常会问,你长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还能想起来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吗?即便记得,实现的又有几个呢?我想恐怕寥寥无几。我记得我曾经回答的是当老师,和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可能是我意志不坚定吧,但我总觉得那会我的回答是随性的,不够成熟。如果我真是个老师,按现在我的思想,我会这么处理这个事情。

  第一,我会安排课程给大家介绍360行;

  第二,我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做很快的决定,也许会给1个月的时间;

  第三,我会让每个人写一篇自己的理想,以作文的形式交给我;

  第四,我会让大家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实现我的理想》;

  第五,我会将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评论,同时会寄语每位同学,希望他们能按照规划好的人生,努力的实现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师。感叹一下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现状)

  我在考上大学的那刻,我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规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我都是一棵无根的浮萍,随着社会的激流漂动。后来想想,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总会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现在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还没有对自己未来做规划的,抓紧吧,当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规划实现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小有一种成就感。

  再来说说工作吧。也许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经历过工作多的连夜加班的时候,也有一月没事做的时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质的原因。但现在,我感觉我的工作是充实而适量的。我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计划。其实做基建工作挺复杂的,工作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我不敢说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计划一步步的落实。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做月报、周报、日报,其实这就是计划,如果计划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条。曾经我在工作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多,计划工作少,有时是计划了,却没有跟进,因此到第二天,日报的内容没实现;到周末,周报的内容没实现;到月末,月报的内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现在我养成了几个习惯。

  第一,每天晚上睡觉时,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没,明天还有哪些事。

  第二,每周三看周报,如果没完成的任务,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紧了;

  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报,如果有没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这样我基本上就把计划的事情都照顾到了。

  当然,好像说了这么多,和拖延没多大关系,其实按计划进行,就是改掉拖延的习惯,克服拖延的心里。很多时候我们是很多机会,而往往是拖延的心里,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说吧,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吧,完成这个事情再看吧等等,让机会转瞬即逝,时间过了,也许想法和机会都过了……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

  我们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里推荐好书的时候,早早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自己推荐的书,自己要写一篇读后感。然而7月即将过去,结果定下的东西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学》里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样,拖着不干某件事情,虽然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习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习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习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习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必须打印,所以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5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6

  S.J.斯科特著、王斐译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分别从你为什么总是拖延和拒绝拖延,从行动开始两大部分对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及如何解决进行说明。

  书的前言部分就告诉我们: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反观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总是觉得很累,躺到床上看手机,看各种资讯新闻,有时候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晚上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有一段时间,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要充实自己,哪怕锻炼身体也好,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其实这就跟拖延背后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追求完美、对未知的恐惧、承诺“稍后”在做,只专注简单的任务、经历动力缺失、不知道从何开始、经常分心和没有足够的时间。

  我常常会给自己一个“借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开始!就这样,在我的想象中,我将拥有无限的能量、健康的饮食、定期的锻炼、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项任务。然而,现实是,“明天的我”已经很疲倦,没有动力,很想去逛个街,也很想追个剧。最后对自己定的计划形成抵触、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和进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自己的缺点,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标和及时鼓励自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就像我看完这本书,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标后好像不那么难以完成,渐渐坚持了下来,虽然比预计的时间长,但还是按时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这就是自己的进步。

  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告诉大家,也告诉我自己:只需致力于每天做一些小的改进。庆祝每一次胜利,并且对你最终克服一个常常阻碍你实现目标的坏习惯而感到兴奋。祝你好运!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7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必须打印,所以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我得马上开始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 ,我这个人有毛病 ,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

  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玻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8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百度百科)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墨菲定理)。

  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

  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工作,新的语言,一种乐器)。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

  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

  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

  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

  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习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 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

  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9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

  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8)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3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则。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了个号码,然后将听筒附在耳边,我们会听到“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已经拨出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当作科学小品来读,在书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各样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则: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2

  首先,因为本书是第二版,即在第一版的内容上增订的内容,因此作者在此叙述了增订此版本的原因,同时也是我觉的,作为一位设计师应该牢记于心的一点: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了解到:成本和时间都非常关键,要注意竞争对手,以及在设计部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吸引客户,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客户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与产品使用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仅又稍许重合。最好的产品并非总能成功,出色的技术或许十年后才能被人们接受。了解产品,仅仅了解设计或技术是不够的,了解商业运作才是关键。

  好的设计必须具备的两个特征:

  可视性:指所设计的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明白怎样操作是合理的,在什么位置及如何操作;

  易通性:指所以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产品的预设是什么?所有不同的控制和装置起到什么作用。

  关于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三者之间的定义:

  工业设计:指一种专业的服务,为适应者和生产者双发的利益而创造和开发产品与系统的概念和规范,旨在优化功能、价值和外观;

  交互设计:重点关注人与技术的互动。目标是增强人们理解可以做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已经发生什么。交互设计借鉴了心理学、设计、艺术和情感等基本原则来保证用户得到积极的、愉悦的体验;

  体验设计:设计产品、流程,服务。以及事件和环境的实践,重点关注整体体验的`质量和愉悦感。

  在介绍了以上三种设计的定义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种设计方式——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意味着充分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这种理解往往主要通过观察。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不清楚他们将要面临的困难。解决之道就是快速测试不同的概念。

  可适应自适应运用的五种基本心理学感念: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

  示能:指一个物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示能是物品的特性与决定物品预设用途的主体能力之间的关系。

  示能的符号提升功能叫做意符。

  示能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与其他东西进行互动的可能性。一些示能是可感知的,其他则是不可见的。而意符指的是信号。

  示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有些是可见的,另一些则不是;

  预设的用途经常表现为意符,但经常表现的模棱两可;

  意符是一种提示,特别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动,以及怎样操作。意符是可感知的,否则他们不起作用。

  映射:表示两组要素之间的关系。

  许多觉的“自然的”映射事实上只针对某个特定的文化:在一种文化里自然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并非如此。

  当可见的操作,控制和显示契合自然映射时,设备就会容易使用。

  反馈:沟通行动的结果,是控制论、信息论的著名感念。

  反馈需要精心策划,需要以一种不显著的方式确认所有操作。反馈必须考虑优先权,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不重要的信息,使用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重要的信号。

  感念模型:高度简化的说明,告诉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一个好的感念模型能使用户自己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当没有一个好的感念模型时,用户就只能生搬硬套盲目操作;还有可能用户知道怎样操作,但无法理解为什么,预期的效果是什么,或者出现错误了还怎么办。

  系统映像:提供给用户的适用信息组合。

  当系统映像不想干或不合理时,用户就不会非常轻松的使用设备。如果其不完整或相互矛盾,还会惹麻烦。

  良好的感念模型是产品易于理解、令人愉悦的关键:良好沟通是建立良好的感念模型的关键。

  技术为设备提供更改功能使生活更加简单的同时,也使设备变的更难用难学,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复杂。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3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9)

——人格心理学的读后感3篇

人格心理学的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呆在家里潜心阅读了《人格心理学》。虽然我对心理学有一些兴趣,但*时都只是看一些心理学现象和结论,并未认真读过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次借助寒假,我读完了《人格心理学》,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该书对人格的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及过程。人格的形成与遗传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有关系。影响人格发展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的前五年。六大人格心理学流派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三个问题上:(1)遗传对环境的影响,(2)意识行为决定还是无意识行为决定,(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人格研究方法有许多种,比如假设检验方法,个案研究法,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人格评价。人格心理学者通过科学研究来考察人格过程。这些研究多数采用的是假设检验法,其中的假设来源于理论推断。它们在实验中得到验证而原来的理论则得到或得不到支持。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经历假设,论证,继而继续向前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从我的感觉而言,心理学这门科学,不像化学和生物那么直观。化学和生物分析的东西很多都是可以观察到的,比如DNA的内部结构,分子原子等等。而心理学主要是分析人的一个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反映在人的大脑中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它不会像生物化学那样可以看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只能通过人们表现出来的现象去猜测心理状况,因而我感觉对心理学进行研究的难度比较大。

  前几年看过一部很火的电影——《盗梦空间》。这部影片讲述由莱昂纳多扮演的造梦师,带领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吉扮演的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影片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影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等主演。后来我自己查阅了该影片的相关资料,该影片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理论改编,反映了潜意识和显意识的关系,潜意识对显意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是一个科幻迷,同样也很喜欢《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因而便想多了解一些关于弗洛伊德的知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病学家独立工作。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造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人格心理学》的第三章至第六章都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讲解。弗洛伊德发现了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和潜意识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潜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当意识中的东西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潜意识中。潜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潜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活跃、能量大、易变形和替换等。后期,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的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又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内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冲突和对立,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弗洛依德把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的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

  在书的最后十多章分别讲述了六大人格心理学流派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解释。从本质上看,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过程都是心理治疗师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解释人类行为。心理学还在向前发展!

  这是我第一次潜心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我从本书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包括潜意识,显意识,自我,本我等等。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量都在起作用,不可能用一些简单的理论就解释清楚。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时大部分的时间都盯着电脑或者学习和计算机有关的知识。通过这次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同时意识到要多看看不同学科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为未来奋斗!

人格心理学的读后感2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在教育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处于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成长的必修课,研究问题行为,纠结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如把焦点放在成长的目标,以及可以做到可以实现的成长点。换个说法,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关注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整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地面对未来。

  人本主义的理论假设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无意识的冲动,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动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本主义有助于学生关注自身,遇到问题去寻找内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本主义为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的生理需求,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所以,每个学段的一年级学生都会有一个新生适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很重要,包括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等各方面,要满足的就是学生对安全的需求。然后,对班集体的建构满足的是学生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同时,每个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达到一个融洽的氛围,也会促进学生对尊重的需求:*等民主的沟通关系,是当代教育中需要具备的师生关系。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对家庭的情感和归属。最后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前面的所有都做到以后,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追求更高的成就目标,实现成绩和名次的飞越,尤其是对自我的超越。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能专心学习的孩子在智力上存在问题的非常少,有很多是生理的需求没法满足,比如运动的需求,现实的教育中为了追求分数,要求孩子少说话,要求孩子从早到晚地坐在书桌前、凳子上,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天然的运动的需要。有很多是问题家庭带来的,问题家庭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缺少尊重、缺少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在中学为什么有那么多过度异*往的现象,和这样的家庭息息相关。

  反观我们的教育,在学校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常规的安排上,经常无视孩子们这些需求,被牢牢的束缚在教室里,这么多的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随着学制和年龄的增长,学校变态的束缚日益严重。我们的理论怎么才能真正的在学校教育中实践,怎么才能让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和政策的决定者真正意识到: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应当是高层次成就目标实现的基础,甚至有时会事半功倍。这是一个仍然需要探索的课题。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 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家庭有可能出现一个“好孩子”。比如,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问题,有很多儿童也可以健康的长大*、顺利度过人生的每个阶段。其实,我们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天生的拥有自我实现的动机。所以,父母老师们不要轻易地给一个孩子贴标签、下定论。年轻的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

  罗杰斯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这也应该成为每个老师的教育信念,也是教育的价值之所在,也要求我们用善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善,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促进家、国、世界的和谐有序发展。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扩展10)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1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人的犯罪心理是不是可以认识的,这是犯罪心理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前提。如果犯罪心理不能认识,那么犯罪心理学就不是一门科学。反之,如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人的犯罪心理是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犯罪本质上是危害社会的,触犯社会所制定的刑事法律的行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犯罪心理在本质上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运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普通属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不是虚无的,运动就会留下痕迹或印象,犯罪心理活动也是这样。犯罪人在犯罪动机的激励下,为追求一定的犯罪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在具体的犯罪行为实施后,不仅会在犯罪现场遗留下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直观物质痕迹,也会在生理上留下犯罪心理印痕。例如,犯罪人对自己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现场情况、接触过的人和物、行为过程等会有心理上的感知,犯罪的具体情况在犯罪行为实施后并不是消失得毫无踪迹,而会继续引起犯罪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案件有关的记忆仍会在大脑皮层中重现,随之情绪波动,进而产生肌肉紧张,皮肤出汗,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映。许多犯罪人在犯罪店都有担心犯罪暴露受到惩罚的恐惧感,不仅作案时紧张,作案后在与犯罪有关的因素刺激下还会有耳鸣心跳、口干舌燥、胸部郁闷、心惊肉跳、坐立不安、睡眠食欲异常等生理反映,有些心理和生理反映还可以通过外部观察或科学仪器的测试而感知,如犯罪人在说谎的时候,不论如何伪装,体电都会发生变化。

  犯罪心理学具有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更加认识到犯罪心理并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犯罪心理运动过程中,影响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必然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如对一个性格暴躁、攻击性强的人来说,他暴躁的性格和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是遗传的原因,也可能是病理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或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片面夸大社会因素而排斥自然生理因素,或过分强调自然生理因素而忽略社会因素都是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原则相违背的。

  实践是检验犯罪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是社会实践需要的结果,并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价值,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同样适用于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知识在打击、预防犯罪的实际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侦查破案时,通过现场勘查和现场访问,对犯罪人的作案动机、作案方式和作案过程等做出假定、推理和判断,分析犯罪人的经验、知识、性格、兴趣等特征,可以帮助侦查破案。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实际上是直接的心理对抗,审讯人员除要掌握证据外,还必须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心理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审讯策略,使用适当的审讯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在起诉、审判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案件情况的分析,明确被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准确认定其犯罪性质。在监狱管理工作中,要促使罪犯认罪服法,服从管理,改恶从善,监狱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罪犯在服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手段促使罪犯的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人们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活动需要犯罪心理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性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实践是检验犯罪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推荐访问:怪诞 读后感 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3篇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1500

热门文章

关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读后感【四篇】

建国,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iànguó,指建立国家,或指建设和发展国家。如:《礼记·祭法》:“天

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2000字四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

你凭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护理3000字范文(精选6篇)

什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énme,表示疑问,是提问用语,通常表示对事物的提问。这个词语由中古汉

2022年既要朝九晚五也要浪迹天涯读后感

踏上一段未知的路程,照见自身,丰盈灵魂,见识朝九晚五生活以外的斑斓色彩,发现世界的万千般样貌。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既要朝九晚五也要浪迹天涯的读后感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既要朝九晚五也要浪迹天涯的读后感夜里挑灯敲键盘,室友们都已经酣然入睡,今日,没有学习,没有工作,没有一切外

2022年度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它又被称为《忠义》,人们一般简称《水浒》,读了这本书,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两个字:忠、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一】很早就听说《水浒传》非常好

三国演义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精选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三国演义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本书讲的是:蜀,吴,魏。这三国关系错综复杂,奇变迭生,使这部章回体小说的情节展开过程中跌落起伏,颇具张力,扣人心弦。由于情节奇妙,他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读后感范本

2024年《干法》一书读后感

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干法》做到了。《干法》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对书愈发挑剔的我一口气读完?《干法》到了忍住不看,就期望找个适宜的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静静翻开书页,一个叫稻盛和夫

堂吉诃德读后感800字-堂吉诃德读后感作文【精选推荐】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堂吉诃德的读后感800字-堂吉诃德的读后感作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声声铿锵唱出时代激昂赞歌,步步坚定迈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的祖国已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新的世纪是充满希望的世纪。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

你凭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财务(通用5篇)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漫画《神豪之天降系统》中的角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你凭什么在单

2022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范本3篇(完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3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1930年1月5日,利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一封长信,即后来的《,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3篇,欢迎阅读分享,

关于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1500字(精选范文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

小学生学党史读后感四年级范文(通用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学党史读后感四年级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小学生学党史读后感四年级3篇小学